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星堆祭祀器物坑铜器群的出现应是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开端。三星堆遗址并不都属于三星堆文化,而是跨越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关于器物坑和出土遗物的性质,解释并不求一致性,但要有合理性和可靠性。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应能就各类遗物、各种现象得出明确而且一致的解释。三星堆1、2号坑的出土遗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别。第一类为象征性器物,用来表现崇拜和祭祀的对象,代表性器物如1号坑的金杖、青铜龙柱形器,2号坑高大的铜树、形象的太阳形器、复杂的眼形器、数量和形态众多的鸟、写实的公鸡等。第二类为表现祭祀场景、祭祀活动的器物,如“神坛”。由顶尊人像、执璋人像、铜树下的跪坐人像可知,两个坑中的各类人像基本属于同类器物,它们的共同点是或立或跪,手中握物或呈握物状,正在进行祭祀活动。第三类为祭祀用器,包括青铜容器、各类小件青铜器、玉石器、象牙、海贝等。
          三类器物表达了两个主题。一是王权,1号坑的金杖就是王权的象征物。二是以太阳崇拜为主的宗教信仰。2号坑最大的神树高达4米,无疑是2号坑器物群的核心。很多学者都相信神树表达的就是《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的扶桑和若木,表现太阳的东升西降。据铜树上的9朵花和9只鸟,以及鸟负载太阳飞行的观念,众多的鸟也象征太阳。2号坑中还有太阳形器、寓意光明和黑暗的眼形器和眼泡、日出啼叫的雄鸡。由此再扩大考察的范围,2号坑中的鸟身人面像、鸟足人像、凸目面具,以及带太阳纹、鸟羽纹、眼睛纹的铜器,可能都相关联,所有这些遗物都表达了太阳崇拜这个共同主题。人们通常将1、2号坑的出土物放在一起讨论,实际上两个坑的出土物在类别上明显不同,2号坑铜器上常见的太阳纹、鸟羽纹和眼睛纹也完全不见于1号坑。差异即在于两群器物表达的是王权和神权两个主题。但我们还不清楚,这些原本可能存在于宗庙、神庙中的器物何以会被毁坏和埋藏。正因为不确定埋藏的原因或者埋藏过程中是否有祭祀行为,但埋藏物都是祭祀用器,所以笔者主张称这样的坑为祭祀器物坑。
          这样的坑现今又发现了6个,每个坑出土物都不相同。据已知的信息,6个坑已出土器物的大类和表现的主题似乎仍与1、2号坑器物相同。无论最终的发掘结果如何都可以肯定,这些新发现将检验过去有关三星堆祭祀器物坑和三星堆文化的种种认识和理论,新材料或能纳入原来的解释体系中,补充、丰富原来的认识,或推翻过去的认识而形成新的解释。新发现也必定会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这将使科学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由此也说明,考古学是一门开放的学问,它向未来敞开。
          以目前所知的材料而言,我们仍可认为三星堆时期的社会是王权和神权并存,统治阶层掌握着生产贵重物的资源、技术和产品,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海贝等被社会上层集体占有,用于宗教活动,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统治、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目的;与其他同时期的文化如商周文化相比,青铜器等贵重物不是生活实用器,不体现个人的身份地位,不作为礼器来维系礼制或等级制。这表明三星堆文化的观念、宗教信仰,以及那个时期的社会样貌都有其独特性。
    (选自《三星堆:考古学揭示的古代区域性文明》,原文载于2021年9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遗址跨越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所以不属于三星堆文化。
    B.三星堆1、2号坑的出土遗物可以归纳为象征性器物、表现祭祀现场和祭祀活动的器物、祭祀用器三大类。
    C.从目前出土的三类器物特点来看,三星堆器物表达了王权和以太阳崇拜为主的宗教崇拜。
    D.青铜器等贵重物不是生活实用器,不体现个人的身份地位,不作为礼器来维系。
    礼制或等级制,这是三星堆文化与商周文化的不同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号坑中的鸟身人面像、鸟足人像、凸目面具,以及带太阳纹、鸟羽纹、眼睛纹的铜器,都相关联,构成一个共同的主题。
    B.文中这些原本可能存在于宗庙、神庙中的青铜器物被毁坏和埋藏的原因无法确定,但其埋藏过程都很庄重。
    C.1号坑出土的金杖和2号坑出土的太阳树,足以证明三星堆祭祀坑器物既有王权主题,又有神权主题。
    D.文章以“由此再扩大考察的范围”“以目前所知的材料而言”等语,对材料或者观点作出限制,体现其思维之缜密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三星堆器物坑和出土器物性质的分析与解释,可以存在不同观点,但具有合理性与可靠性是前提。
    B.三星堆新出土的器物可以检验过去有关三星堆祭祀器物坑和三星堆文化的种种认识和理论,这种检验既可能证明原来的观点,也可能推翻过去的认识。这对于考古学来说,是一件好事。
    C.三星堆时期青铜器和金器只是祭祀用器,而商周时期青铜器物都是生活实用器。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等贵重物更有使用性。
    D.从已知材料来看,三星堆时期的社会是王权与神权并存的社会,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养生活,而有一类植物则需要全部或部分依赖于其它植物获得营养和水分,这类植物被称作寄生植物,菟丝子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目前,约有4500种寄生植物被发现,大约占有花植物的1%。寄生植物通过一种特殊的器官——吸器与寄主建立维管束的连接,以获取无机盐、水分和营养物质等。此外,寄主中的次生代谢产物、mRNA(Messenger RNA,中文译名“信使核糖核酸”。下同)、蛋白质甚至病毒和类病毒等物质也可转运到寄生植物中。
          菟丝子是旋花科菟丝子属的一年生或多年生专性茎寄生植物,萌发后必须寄生在寄主身上才能生活。菟丝子通过吸器与寄主的维管组织连接形成物质交流的通道。已有转录组学研究表明,菟丝子和寄主在没有任何生物或者非生物胁迫的状态下已经存在着上千个mRNA的交流,而且转运的mRNA可能作为一种长距离运输的信号发挥生物学功能。
          桃蚜是一种广食性的蚜虫,相关文献显示,其寄主植物可多达74科285种,其生活周期短、繁殖量大,除刺吸植物体内汁液,还可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更重要的是,它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如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和烟草蚀纹病毒等,是果蔬栽培的主要害虫。
    “桃蚜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威胁,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取食菟丝子的刺吸式昆虫之一,而且相对于菟丝子的寄主来说,桃蚜更喜欢取食菟丝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建强研究员介绍说,此前的研究表明,桃蚜在取食过程中,通过口器不但取食寄主植物韧皮部汁液,并且也向植物体内转运多种蛋白、mRNA及病毒等大分子。
          目前,在菟丝子和寄主两者之间的物质和信号转运研究较多,尤其是mRNA的转运研究较为丰富。而在桃蚜、菟丝子及寄主构成的三营养级互作体系里,桃蚜—菟丝子—寄主三者之间mRNA信息交流的研究还没有报道。
          吴建强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建立菟丝子和寄主黄瓜寄生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桃蚜取食菟丝子,从而对菟丝子进行生物胁迫,重点探究了桃蚜、菟丝子以及黄瓜叶和根之间mRNA的转运。
    “研究表明,桃蚜的取食,大大增强了菟丝子和黄瓜之间mRNA的双向转运,同时也有大量mRNA在菟丝子和桃蚜中进行双向转运。”吴建强说,有趣的是,有少量的mRNA通过菟丝子从黄瓜转运到桃蚜和从桃蚜转运到黄瓜的叶片及根,表明菟丝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介导了其寄主与蚜虫的互作。这是首次发现在昆虫—寄生植物—寄主植物三者之间跨界的双向mRNA信息交流。
          他们还对转运的mRNA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度较长和表达量较高的mRNA,更倾向于被转运。转运的mRNA在受体物种的总mRNA中的占比较低,平均在0.04%—1.3%。
          菟丝子受到桃蚜取食胁迫之后,其与黄瓜叶中激素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茉莉酸含量升高、水杨酸降低;而黄瓜根中茉莉酸含量降低、水杨酸含量升高,这意味着抗虫性信号从菟丝子传递到黄瓜叶和根中,导致菟丝子、黄瓜叶和根对桃蚜取食产生了抗虫响应。
          此外,桃蚜取食胁迫在菟丝子中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少,而黄瓜叶和根中差异表达基因相对较多,说明在转录水平上寄主对菟丝子信号响应要比菟丝子对桃蚜的信号响应更强烈。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提出昆虫—寄生植物—寄主植物三者之间跨界双向mRNA交流的观点,这对深入了解昆虫—寄生植物—寄主植物之间的多重互作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吴建强表示,这个研究说明了三者间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将更进一步揭示植物与昆虫间互作的秘密,为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选自《昆虫与植物间跨界交流的秘密被破解——可为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原文载于2021年8月18日《科技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中,有一部分植物需要全部或部分依赖于其它植物获得营养和水分,这类植物被称作寄生植物,菟丝子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B.自然界中1%的有花植物被发现为寄生植物,它们通过吸器与寄主建立维管束的连接,以获取无机盐、水分和营养物质等。
    C.寄生植物在寄主身上获取无机盐、水分和营养物质等的同时,也有被寄主病毒和类病毒等物质转入自身的风险。
    D.吴建强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桃蚜、菟丝子以及黄瓜叶和根之间mRNA的转运进行重点研究,首次发现在昆虫—寄生植物—寄主植物三者之间跨界的双向mRNA信息交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信息完整又正确的一项是
     

    A.“桃蚜是一种广食性的蚜虫,相关文献显示,其寄主植物可多达74科285种”,句子中列举的数字,具体地突出了桃蚜对菟丝子的巨大威胁。
    B.在桃蚜—菟丝子—寄主三者之间mRNA信息交流中,桃蚜的取食,大大增强了菟丝子和寄主之间mRNA的双向转运。
    C.吴建强的研究成果证明,桃蚜—菟丝子—寄主黄瓜之间的跨界双向mRNA信息交流,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D.作者行文时,从依靠光合作用生活的绝大多数植物到寄生植物,再到菟丝子,又由菟丝子与寄主的关系写到菟丝子与桃蚜的关系,最后写到桃蚜—菟丝子—寄主黄瓜之间的关系,由面到点,由浅入深,层次清晰,方便读者理解。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以上研究结论”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片红叶
    石评梅
          这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深夜。
          一切都寂静了,只有雨点落在蕉叶上,淅淅沥沥令人听着心碎。这大概是宇宙的心音吧,它在这人静夜深时候哀哀地泣诉!
          窗外缓一阵紧一阵的雨声,听着像战场上金鼓般雄壮,错错落落似鼓桴敲着的迅速,又如风儿吹乱了柳丝般的细雨,只洒湿了几朵含苞未放的黄菊。这时我握着破笔,对着灯光默想,往事的影儿轻轻在我心幕上颤动,我忽然放下破笔,开开抽屉拿出一本红色书皮的日记来,一页一页翻出一片红叶。这是一片鲜艳如玫瑰的红叶,它挟在我这日记本里已经两个月了。往日我为了一种躲避从来不敢看它,因为它是一个灵魂孕育的产儿,同时它又是悲惨命运的纽结。谁能想到薄薄的一片红叶,里面纤织着不可解决的生谜和死谜呢!我已经是泣伏在红叶下的俘虏,但我绝不怨及它,可怜在万千飘落的枫叶里,它衔带了这样不幸的命运。我告诉你们它是怎样来的:
          一九二三年十月廿六的夜里,我翻读着一本《莫愁湖志》,有些倦意,遂躺在沙发上假睡;这时白菊正在案头开着,窗纱透进的清风把花香一阵阵吹在我脸上,我微嗅着这花香不知是沉睡,还是微醉!懒松松的似乎有许多回忆的燕儿,飞掠过心海激动着神思的颤动。我正沉恋着逝去的童年之梦,这梦曾产生了金坚玉洁的友情、不可掠夺的铁志;我想到那轻渺渺像云天飞鸿般的前途时,不自禁地微笑了!睁开眼见菊花都低了头,我忽然担心它们的命运,似乎它们已一步一步走近了坟墓,死神已悄悄张着黑翼在那里接引,我的心充满了莫名的悲绪!
          大概已是夜里十点钟,小丫头进来递给我一封信,拆开时是一张白纸,拿到手里从里面飘落下一片红叶。“呵!一片红叶!”我不自禁地喊出来。怔愣了半天,用抖颤的手捡起来一看,上边写着两行字:
          满山秋色关不住
          一片红叶寄相思
          天辛采自西山碧云寺十月二十四日
          平静的心湖,悄悄被夜风吹皱了,一波一浪汹涌着像狂风统治了的大海。我伏在案上静静地想,马上许多的忧愁集在我的眉峰。我真未料到一个平常的相识,竟对我有这样一番不能抑制的热情。只是我对不住他,我不能受他的红叶。为了我的素志我不能承受它,承受了我怎样安慰他;为了我没有一颗心给他,承受了如何忍心欺骗他。我即使不为自己设想,但是我怎能不为他设想。因之我陷入如焚的烦闷里。
          在这黑暗阴森的夜幕下,窗下蝙蝠飞掠过的声音,更令我觉着战栗!我揭起窗纱见月华满地,斑驳的树影死卧在地下不动,特别现出宇宙的清冷和幽静。我遂添了一件夹衣,推开门走到院里,迎面一股清风已将我心胸中一切的烦念吹净。无目的走了几圈后,遂坐在茅亭里看月亮,那凄清皎洁的银辉,令我对世界感到了空寂。坐了一会儿,我回到房里蘸饱了笔,在红叶的反面写了几个字是:
          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仍用原来包着的那张白纸包好,写了个信封寄还他。这一朵初开的花蕾,马上让我用手给揉碎了。为了这事他曾感到极度的伤心,但是他并未因我的拒绝而中止。他死之后,我去兰辛那里整理他箱子内的信件,那封信忽然又发现在我眼前!拆开红叶依然,他和我的墨泽都依然在上边,只是中间裂了一道缝,红叶已枯干了。我看见它心中如刀割,虽然我在他生前拒绝了不承受的,在他死后我觉着这一片红叶,就是他生命的象征。上帝允许我的祈求罢!我生前拒绝了他的,我在他死后依然承受他,红叶纵然能去了又来,但是他呢!是永远不能回来了,只剩了这一片志恨千古的红叶,依然无恙地伴着我,当我抖颤地用手捡起它寄给我时的心情,愿永远留在这鲜红的叶里。
          生命是最值得怀恋和珍惜。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温暖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更应该珍爱自己,享受生命的过程。
    【作者简介】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文中天辛系北大才子高君宇。高君宇为爱国进步青年,五四期间学生运动领袖,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孙中山助手,1925年在北京病逝。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倒叙方式开头,引出话题一片红叶,设置了悬念,既引出了下文令人唏嘘的故事,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强调一九二三年十月廿六的夜里自己看见案头白菊都低了头,便为白菊的命运担忧,为后文悲惨故事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C.月华满地,斑驳的树影死卧在地下不动,特别现出宇宙的清冷和幽静,烘托出作者收到“红叶”时焦虑的心情;迎面吹来的清风,凄清皎洁的银灰,烘托出作者作出拒绝“红叶”决定后轻松的心情。
    D.文章结尾,作者说自己“愿永远留在这鲜红的叶里”,表达了作者不想再和任何异性交往的决心。
    (2)作者说这片红叶“是一个灵魂孕育的产儿,同时它又是悲惨命运的纽结”,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相传唐宣宗年间,有位宫女将一首诗题在红叶上:“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此诗被书生卢渥拾取。而卢渥任职范阳时,皇帝允许宫女外嫁,卢渥竟然娶到了这位题诗的宫女。请分析诗中“红叶”形象与文中“红叶”形象的异同。

    组卷:12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减少考试,但要①          。教师要通过考试结果精准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加强学情教情分析,科学研判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考试少了并不②          。考试是一种手段,学校本身也要加强学习过程评价育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可以利用类似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情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学生学情阶段性评价。广大教师要③          ,共同科学分析造成学生学业困难或学业缺陷的原因,家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句式及顺序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组卷:20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年轻的公务员写文章说,自己以前考公务员是为了挣口饭吃,后来参加扶贫工作,看到自己的努力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让一位弱智人士通过养羊而生存下去,终于明白,自己当公务员就是为了让他们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
          2021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楼顶种菜影响环境》一文,反映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白水塘小区有住户在楼顶种菜、影响环境的情况。当天,五凤街道、鼓楼区域管局、左海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来到现场协调处理,对楼顶蔬菜、浇灌用粪水进行清理,并开展消杀、灭鼠等工作。目前,楼顶已经恢复整洁。相关单位对种菜居民进行了批评教育,并督促社区物业加强日常巡查、劝导,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以上两个材料,都包含了“为人民服务”的内容。那么,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该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呢?
          请结合材料,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