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7 8:0:9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土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选自费孝通1948年首版《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
          新华社哈尔滨9月29日电题:“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清晨时分,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来到稻田旁,指导种植户检修农业机械,为即将开启的忙碌做准备。
          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恰似一块金灿灿的“巨型地毯”,陆向导不禁想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
          2018年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他步入正在收割的地块,察看水稻收获情况。看到总书记来了,收割机驾驶员们下车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家亲切交谈的情形,陆向导仍历历在目:“我们唠的都是家常,收成、粮食价格、家庭收入还有子女就业,总书记样样关心。他称赞我们农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我感到特别光荣!”
          从亘古荒原到中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为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北大荒,挥别了“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艰辛岁月,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新时代。
          “以前觉得种地太累了,现在有了科技手段。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曾想要放弃种地的周德华现在成了示范户,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他的身后,100亩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已实现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成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鲜活例证。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通过科技赋能,七星农场走上了优质、丰产、高效的道路,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8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粮食总产14.5亿斤,“智慧农业”正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
          “要端稳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难忘,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摆满展台,习近平总书记走近前去,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把穗观粒,察土问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的粮食安全,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压舱石”,中国的饭桌上,每9碗饭就约有1碗来自黑龙江。让黑土地“增绿”、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大国粮仓”的一道必答题。七星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200个监测点,形成覆盖100万余亩耕地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土壤地力分布,实施黑土地保护分级管理;根据等级制定黑土耕地保护措施,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这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4年的4.08%提升到2021年的4.279%。
          陆向导说:“土壤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用更多有机肥代替化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珍惜我们的黑土地,保护我们的命根子。”
          秋风送爽,稻浪滚滚。陆向导擦去汗水,语声爽朗:“我们有信心、更有底气,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
    (2022年9月29日新华社记者陈聪、杨思琪、闰睿、孙晓宇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人即使迁徙,也常常是忠实地守着直接向土地去讨生活的传统,这与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有着很大关系。
    B.身处异乡,若水土不服,可以用家乡家里灶上的泥土煮一点汤吃,可见泥土在以种地谋生的人心中的可贵地位。
    C.游牧或工业与农业下同,它们非取资于土地,故游牧的人可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择地而居,迁移是常态。
    D.“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的话语,让北大荒人备受鼓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1948年首版,受时代的局限,费孝通先生对于人与土地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
    B.两则材料都重点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对比,突出了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土地观念的改变。
    C.黑龙江在解决中国人温饱问题上贡献巨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于国于民意义非凡。
    D.《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题目连用两个四字短句并以感叹号作结,意在强调减少粮食进口的紧迫。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科技助力北大荒发展的一项是
     

    A.七星农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诸多监测点,形成覆盖耕地面极广的大数据,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B.建立“田长制”工作考评制度。主要领导分别作为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各级田长,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C.周德华无人农机智能管控作业试验基地实现了主要环节无人化、智能化远程作业和管理,“智慧农业”硕果累累。
    D.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洒药,导航系统介入高速侧深施肥,助力七星农场走上优质、丰产、高效道路。
    (4)请结合材料,谈谈“乡土社会”从“乡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万物之母
    许地山
          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荒屋破篱之间,每日只有几缕零零落落的炊烟冒上来;那人口的稀少可想而知。你一进到无论哪个村里,最喜欢遇见的,是不是村童在阡陌间或园圃中跳来跳去;或走在你前头,或随着你步后模仿你的行动?村里若没有孩子们,就不成村落了。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不但没有孩子,而且有人向你要孩子!
          这里住着一个不满三十岁的寡妇,一见人来,便说:“善心善行的人,求你对那位总爷说,把我的儿子给回。那穿虎纹衣服、戴虎儿帽的便是我的儿子。”
          她的儿子被乱兵杀死已经多年了。她从不会忘记:总爷把无情的剑拔出来的时候,那穿虎纹衣服的可怜儿还用双手招着,要她搂抱。她要跑去接的时候,她的精神已和黄昏的霞光一同麻痹而熟睡了。唉,最惨的事岂不是人把寡妇怀里的独生子夺过去,且在她面前害死吗?要她在醒后把这事完全藏在她记忆的多宝箱里,可以说,比剖芥子来藏须弥还难。
          她的屋里排列了许多零碎的东西,当时她儿子玩过的小囝也在其中。在黄昏时候,她每把各样东西抱在怀里说:“我的儿,母亲岂有不救你,不保护你的?你现在在我怀里咧。不要做声,看一会人来又把你夺去。”可是一过了黄昏,她就立刻醒悟过来,知道那所抱的不是她的儿子。
          那天,她又出来找她的“命”。月的光明蒙着她,使她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村后的山里。那座山,就是白天也少有人敢进去,何况在盛夏的夜间,杂草把樵人的小径封得那么严!她一点也不害怕,攀着小树。缘着苒萝,慢慢地上去。
          她坐在一块大石上歇息,无意中给她听见了一两声的儿啼。她不及判别,便说:“我的儿,你藏在这里么?我来了,不要哭啦。”
          她从大石下来,随着声音的来处,爬入石下一个洞里。但是里面一点东西也没有。她很疲乏,不能再爬出来,就在洞里睡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醒时,心神还是非常恍惚。她坐在石上,耳边还留着昨晚上的儿啼声。这当然更要动她的心,所以那方从霭云被里钻出来的朝阳无力把她脸上和鼻端的珠露晒干了。她在瞻顾中,才看出对面山岩上坐着一个穿虎纹衣服的孩子。可是她看错了!那边坐着的,是一只虎子;它的声音从那边送来很像儿啼。她立即离开所坐的地方,不管当中所隔的谷有多么深,尽管攀缘着,向那边去。不幸早露未干,所依附的都很湿滑,一失手,就把她溜到谷底。
          她昏了许久才醒回来。小伤总免不了,却还能够走动。她爬着,看见身边暴露了一副小骷髅。
          “我的儿,你方才不是还在山上哭着么?怎么你母亲来得迟一点,你就变成这样?”她把骷髅抱住,说:“呀,我的苦命儿,我怎能把你医治呢?”悲苦尽管悲苦,然而,自她丢了孩子以后,不能不算这是她第一次的安慰。
          从早晨直到黄昏,她就坐在那里,不但不觉得饿,连水也没喝过。零星几点,已悬在天空,那天就在她的安慰中过去了。
          她忽想起幼年时代,人家告诉她的神话,就立起来说:“我的儿,我抱你上山顶,先为你摘两颗星星下来,嵌入你的眼眶,教你看得见;然后给你找相像的皮肉来补你的身体。可是你不要再哭,恐怕给人听见,又把你夺过去。”
          “敬姑,敬姑。”找她的人们在满山中这样叫了好几声,也没有一点影响。
          “也许她被那只老虎吃了。”
          “不,不对。前晚那只老虎是跑下来捕云哥圈里的牛犊被打死的。如果那东西把敬姑吃了,绝不再下山来赴死。我们再进深一点找罢。”
          唉,他们的工夫白费了!
          纵然找着她,若是她还没有把星星抓在手里,她心里怎能平安,怎肯随着他们回来?
    (选自《许地山文集》)文本二:
    祝福(选段)
    鲁迅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节选自鲁迅《祝福》)(1)下列对《万物之母》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乱”“荒屋破篱”“零零落落底炊烟冒上来”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B.运用第二人称“你”,将读者带入现场,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体现了作者叙事技巧。
    C.实写村里遇到村童跳来跳去活泼而又顽皮的身影,更加反衬了敬姑失去儿子的悲苦。
    D.“有人向你要孩子”,运用倒叙,通过设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入小说叙述主体。
    (2)下列对《万物之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昏的霞光”“月的光明”“朝阳无力”“零星几点”等景物描写既将小说情节浓缩在一夜一天之中,又映衬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唉,最惨的事岂不是人把寡妇怀里的独生子夺过去,且在她面前害死吗?”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敬姑失去儿子的深切同情。
    C.小说结尾没有交代村民是否找到敬姑,以及对纵然找到、她也不会回来的猜测,运用留白的手法,意味深长,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通篇悲切深沉,凄楚动人,通过敬姑痛丧儿子的悲哀,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关心人间悲苦的“为人生”写作态度。
    (3)《万物之母》描写了寡妇敬姑失去儿子和寻找儿子的经历,请简要分析其心理变化过程。
    (4)许地山的《万物之母》和鲁迅的《祝福》(选段)都写了母亲因失去儿子而发疯的故事。试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两位母亲形象的异同之处。

    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近,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彻底火出了圈。上线仅两个月,其活跃用户已突破一亿,让曾经创造无数增长奇迹的TiKTok都“自愧弗如”。吟诗歌、写论文、敲代码、进行数据分析①_____,这也让很多人惊呼:“打工人的饭碗是不是保不住了?”
          ChatGPT无所不能,人们还能做什么?ChatGPT无所不为,人们还用做什么?ChatGPT无所不包,人们还能有什么?失去了工作,人们不仅是失去了劳动的权利,②_____。不用去工作,人们不仅失去了劳动的乐趣,更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当一切都成为数字和程序,还有什么是人类值得骄傲和满足的地方?
          其实,你大可不必焦虑和沮丧。人类自然有着无可取代之处,但仅从现实的就业上来看,一些重复性高、创造性及思想性低的工作,势必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过,就像ChatGPT在回答中所说,与其担心工作被AI取代,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性,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③_____。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你大笑时,神经会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
    B.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C.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D.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咒诅送给你做嫁奁。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请简要谈谈如何看待“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组卷:4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到北京,坐飞机约3个小时,坐高铁约4个半小时。上海一所大学的医学生江夏,用9天时间,坐了80多趟公交车,途经1000多个公交站,走过18个城市,终于实现了从上海搭公交到北京的梦想。期间他遇到了不少困难,原计划6天的行程延长为9天。一路上他得到了许多陌生人的无私帮助,这也坚定了江夏做一名好医生的想法,并决定备考研究生,他说想做一个能发挥专长去帮助别人的人。
          江夏的“别样进京”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这9天的“别样进京”旅途会成为学生本人难忘的记忆,从成长角度看,这段历程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你如何看待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