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8 22:0:3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9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等陶诗中任选一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

    组卷:21引用:2难度:0.1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等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王莽遣军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遂大破之。
          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及恭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恭以明经数言事,拜侍中,从更始居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主刍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尝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盆子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而犹从牧儿遨。
          军及高陵,入长安城,更始来降。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又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盆子惶恐,日夜啼泣。刘恭见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密教盆子归玺绶,习为辞让之言。建武二年正月朔,崇等大会,盆子下床解玺绶,叩头曰:“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后二十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引兵而西。
          光武遣军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竟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曰:“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又谓崇等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帝怜盆子,赏赐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取材于《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既 浸:日益,更加
    B.主牧牛 刍:割草
    C.争言 讙:喧哗鼓噪
    D.以其还路 要:邀请,约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相与为约 书札为符曰“上将军”
    B.乃皆朱其眉相识别 列盆子等三人年次探札
    C.唯盆子与……最近属 辞让之言
    D.今设置县官为贼如故 令盆子君臣列观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抵罪
    B.被发徒跣,敝衣赭汗 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
    C.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 各自闭门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关城合并
    D.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把荥阳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因此,当樊崇想建立政权时,作为汉室后裔的刘盆子便被推上了帝座。
    B.樊崇勇猛,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率领的赤眉军早先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击败王莽做出重大贡献。
    C.刘恭对赤眉军的失败有预见,担心弟弟刘盆子被牵累,祸及刘氏兄弟,因此偷偷地教刘盆子交还玺绶。
    D.本文除了叙写刘盆子的生平之外,还记录了赤眉军从兴起、壮大到最终投降光武帝这一盛衰变化的过程。
    (5)请结合本文和下面《过秦论》的节选部分,分析由樊崇和陈涉领导的这两次农民起义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组卷:28引用:1难度:0.5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8分。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饮中八仙歌【1】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2】口流涎,恨不移封【3】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4】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注释:【1】八仙:指诗中的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个人物。【2】麴(qū)车:酒车。【3】移封:改换封地。【4】衔杯乐圣称避贤:喜喝清酒而不喝浊酒,李适之以此暗讽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之事。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章骑马似乘船”两句,写出贺知章因年老眼花而骑马落井的情态。
    B.“汝阳三斗始朝天”三句,抓住人物特殊身份,活画出他的享乐之态。
    C.“苏晋长斋绣佛前”两句,表现人物无法抵御诱惑而产生的矛盾行为。
    D.“焦遂五斗方卓然”两句,渲染了人物酒后卓越的见识和雄辩的口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的“白眼”,与黄庭坚《登快阁》“青眼聊因美酒横”中“青眼”意味是相同的。
    B.本诗中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的李白形象是完全一致的。
    C.本诗与《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同为七言歌行体,都是一气呵成,并且一韵到底。
    D.本诗的风格幽默谐谑,情绪颇为欢乐,语气很是轻快,与作者一贯的“沉郁”诗风不同。
    (3)《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群像诗”。诗中不同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请分条概述,每条举两例说明。

    组卷:25引用:4难度:0.5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饮中八仙歌》勾勒出酒中八仙的群像,而文人与酒确有着不解之缘。因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满怀愤懑的鲍照想要以酒来宽慰自己,“(1)
     
    ,举杯断绝歌《路难》”;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醇酒与美景中自得其乐,他能够“(2)
     
    ,眄庭柯以怡颜”;与朋友推杯交盏的李白不看重富贵的生活,只愿久处醉乡不愿清醒,“(3)
     
     
    ”;款待来客的杜甫酒意渐浓,兴致渐高,他不禁发出“(4)肯与邻翁相对饮,
     
    ”;贬谪于浔阳的白居易面对美景,只能以独自饮酒来排遣沦落之情,“(5)
     
     
    ”;而在泛舟赤壁的苏轼笔下,“一世之雄”的曹操有着“(6)
     
    ,横槊赋诗”的英姿。

    组卷:9引用:2难度:0.8

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课堂上,同学们读了梁遇春的散文《途中》,老师说:“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你们对‘在途中’有哪些思考呢?”
          一个学生说:“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
          ……
          你是怎样看待或面对“在途中”呢?请以“也说‘在途中’”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梁遇春散文的内容或套作梁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46引用:5难度:0.7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请以“想飞”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