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一中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2 7:0:2
一、现代文阅读(4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实际只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煌煌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了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的区划和对文思作了精确地描述。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它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自曹丕、陆机之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把诗文的源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从诗经的“四言”发展到魏晋的“五言”,直到唐末,五言诗始终是居统治地位的主要正统形式,而后才被七言超越。此外,六朝骈体,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都相当自觉地把汉字修辞的审美特性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对汉语字义和音韵的对称、匀衡、协调、和谐、错综、统一种种形式美的规律,作了空前的发掘和运用。它们从外在形式表现了文的自觉。灵活而工整的对仗,从当时起迄至今日,仍是汉文学的重要审美因素。
【注】①四声八病:“四声”即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不同声调;“八病”指创作五言诗时运用汉字四声应该避免的八种弊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的自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发展到魏晋时代慢慢壮大既有历史时代背景,也跟曹氏父子文学主张有关。
B.曹丕之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想以文章的不朽来实现人生的理想。
C.两汉的门阀大族认为通过文学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比文学本身有价值意义。
D.西晋陆机专门描述和探讨创作类别特别是创作心理,这大约是中国美学史的首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魏晋时代“文的自觉”,重点论及对文章本身的价值和地位的认识。
B.文章引用鲁迅的话表明,曹丕提倡文章华美使得汉代的文章比以往华丽好看。
C.作者论证时既有两汉和魏晋的对比,又有从魏晋到南朝“文的自觉”发展的概述。
D.文章的末段从诗歌的语言、音韵、对仗等外在形式强调了文人自觉追求诗的形式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说曹丕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是因为相对于“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曹丕更强调文学及其本身的形式和艺术价值。
B.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这说明文学家在当时没有独立地位。
C.曹丕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新观念之所以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是因为曹丕地位甚高,以皇帝的身份自觉参与文学创作。
D.南朝梁刘勰撰写了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同期的萧统编选了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这都是“文的自觉”的体现。组卷:3引用:5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主角》,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沉浸其中,一句话不说了。”这是苟老师在默默地对角色进行内心体验,体现出他的敬业精神。
B.年近花甲,苟老师重新登台担任主角,他常对徒弟说的“唱戏是个苦活儿……”那番话,充分表达出他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C.苟老师表演的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D.小说后面写苟老师在奄奄一息时示意青娥附耳过来,轻声告诉她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这一举动透露了老一代艺人艺不轻传的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多处采用方言俗语,显得亲切自然,使故事叙述更加贴近生活,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小说以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的表演过程,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苟老师技艺精湛,对演出竭尽全力。
C.小说采用补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练习“秦腔吹火”这门绝活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D.“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滚滚拥上了舞台。”这一段使用比喻和衬托的技巧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3)演出结束,苟老师的生命也随之谢幕。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此结局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
(4)《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其突出特色是“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组卷:6引用:3难度:0.5
六、名著阅读(5分)
-
7.在《红楼梦》正册判词中,有一个判词说道: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请回答下面问题:
(1)本判词中“三春”是什么意思?
(2)本判词是写给谁的判词?
(3)试结合全书简述本判词所指的这位是一个怎样的人。组卷:3引用:2难度:0.7
七、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夏耘秋收、勤劳耕作的农民,全神贯注、细心操作的工人,卫护健康、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扎根乡村、坚守讲台的小学教师,不辞辛苦、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等等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常常触动我们的心灵。
作为高一学生,你一定还记得某个你所熟悉的普通劳动者的身影,请为其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写出真情实感。要求:自拟题目,自主选材,注意写出场景与细节,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不能套作,不少于75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