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1《第四单元》2017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难得的是同时收获了高收视率与好口碑。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牧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成功根源在于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获得了好口碑。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组卷:19引用:23难度:0.5
二、(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建筑界泰斗级人物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后,难耐的悲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之父”。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流。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上,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像是从这个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摘编自李伶伶《齐康传》)
【相关链接】
①齐康参与设计近200座建筑,其中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哲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摘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国工程学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高瞻远瞩,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
(摘自“中华新闻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康设计的伯川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最天限度地设计阅读空回的局限,填补了图书馆在实现人与人交流功能方面的空白
B.齐康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对齐康设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较大影响
C.侵华口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是齐康对南京30万死难同胞的特殊祭奠
D.作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武夷山庄是齐康新的地方主义风格”的体现,表现出他对一方水土的尊重。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少项是
A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这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他想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
B.齐康是存情怀的建筑师,为了每一个回乡的游子都能依据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清楚孤独感,他们导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C.齐原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运用中西建筑的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D.齐康高瞻远瞩,他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努力通过自己的设计,建设和梳理城市社会环境。
(3)为什么说齐康是”平民建筑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组卷:17引用:12难度:0.6
三、(11分)
-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独坐①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注】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712-770)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寂。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E.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和强的艺术感染力。
(2)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卷:94引用:11难度:0.5
五、(20分)
-
9.请把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不得遗漏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①2017年“3•15”晚会于3月15日20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直播。
②广大观众渴望了解种种消费投资陷阱和一年来发生的重大侵权事件。
③晚会将充分满足广大观众的收视期待。
④晚会的主题是“用责任汇聚诚信的力量”。组卷:11引用:3难度:0.5
六、作文(40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驾校教练告诫学员,学开车考驾照最重要掌握三个方面:一是离合器控制好,速度太快操作容易出错;二是方向盘控制好,车道不能错;三是对应点看清楚,车辆行驶到点位操作要及时跟进,太早或太迟都很难过关。
对此,请联想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谈谈你的感悟或见解,从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组卷:11引用:1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