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30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掏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怜悯、恐惧以及怨怒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人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材料二:
          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伟大的悲剧里没有一点哀伤或忧郁的情调。《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哀叹人在神面前渺小无力的那首著名的合唱、哈姆莱特沉思“生存还是毁灭”那段独白、麦克白把人生视为痴人讲的故事那个比喻以及别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片段,都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悲剧中总是有一点悲观的音调,尽管这种音调可能被更突出的英雄主义和慷慨激昂的庄严音调压制,成为不引人注意的低音。悲剧快感中有一部分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悲观音调的存在,让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总是混合着一定程度的痛感。这种混合的情感多多少少有些类似沉浸于忧郁思绪的人感到的苦中之乐。当然,痛感不会一直存在,而是最终转化为快感,并增强在怜悯和恐惧以及在观赏形式的美当中获得的积极的快感。这种转化也有艺术表现的原因:痛苦在具体化为艺术象征的同时,也就被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克服和转变了。它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得到升华。
          如果我们可以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现已经得出的结果,那就可以说悲剧快感是怜悯和恐惧中积极的快感加上形式美的快感,再加上由于情绪的缓和或表现将痛苦变为怜悯和恐惧而得到的快感,最后得出的总和。
          丰丹纳尔是最早提出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之一。他认为快感与痛感在起因上差别不大。例如,搔痒通常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但如果用力过分,就可能引起痛感。因此,快感只是减弱的或者减轻的痛感。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与此大同小异,它主要是痛感,但这种痛感被戏剧的幻觉减弱而变成快感。
          大卫•休谟在他论悲剧艺术的论文中,认为丰丹纳尔的观点很有道理,但还不完善。他接受了痛苦可以转变成快乐的观念,但反对把这一转变说成是幻觉感造成的。他认为怜悯和恐惧总是比欢乐或满足更能打动人心。在心灵被怜悯和恐惧打动之后,它就更能敏锐地感受诗的音乐和优美。在阅读悲剧或听到朗诵悲剧时,我们也必定体验到痛苦,但这痛感却被艺术表现的美引起的快感淹没了。
          在强调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这一点上,丰丹纳尔和休谟都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联系的本质这个谜。我们提出的是比以上两种都更简单的观点。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与此同时,它那郁积的能量就得到宣泄而缓和。这种郁积能量的缓和不仅意味着消除高强度的紧张,而且也唤起一种生命力感,于是这就引起快感。这种由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更加强悲剧中积极的快感,这种积极快感的原因一方面是悲剧的怜悯和恐惧,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艺术品的剧作的美,如整一和适当的比例、声音与形象的和谐、性格描述的深刻真实等。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怜悯、恐惧以及怨怒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但在艺术创造中,可以变成美的创造的原料。
    B.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
    C.因为悲剧情感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所以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但其中仍会带有悲哀。
    D.丰丹纳尔是第一个发现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但大卫•休谟对此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有自己的见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悲剧快感”,采用层进式,逐层加深读者对“悲剧快感”的认识。
    B.材料一中的亚里士多德和材料二中的大卫•休谟的观点中都论及“怜悯和恐惧”。
    C.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都强调了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但后者的认识更深一层。
    D.材料二在丰丹纳尔和休谟观点基础上提出关于“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新见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难以支持“痛感转化成快感并加强悲剧中的快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历经波折后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B.《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杀死篡夺王位的叔叔,报仇后中毒而死。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周朴园一个人在悲痛中忏悔。
    D.《窦娥冤》中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后含冤被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曹禺的《雷雨》以悲剧结局,剧中人物死的死,疯的疯,可是这部作品却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勋章
    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5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
          “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了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注】安娜三级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高一个等级,而符拉季米尔勋章又比安娜三级勋章高两个等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赶车的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
    B.“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
    C.特兰勃良看到了普斯佳科夫佩戴的勋章后的神态变化,表现了他对普斯佳科夫追慕虚荣、弄虚作假的不屑与嘲讽。
    D.小说结尾普斯佳科夫的“难过”虽然具有浓烈的讽刺意味,但人物的转变比较突然,不在情理之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便于细致地描述主人公“普斯佳科夫”的心理活动以及其他人物在宴会场合内外的表现。
    B.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出俄国社会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社会地位、身份或者显赫的头衔的追求。
    C.小说独特的叙述方法,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D.《勋章》同《套中人》一样,都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采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3)进入宴会大厅后,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梳理。
    (4)一般认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契诃夫这篇小说以“勋章”为题的用意。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的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由于砖木材料易受寒暑风雨侵蚀,再加之修建时间久远及天灾人祸,古建筑会不可避免地受损,加固、修复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各种修复方法中,①_____,因而得到广泛运用。
          首先,碳纤维材料性能优胜。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材料,碳纤维材料的抗拉强度更高,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结构的承载力、刚度与抗震性能。钢材材料容易锈蚀,但碳纤维材料不会。另外,②_____,能避免因修复材料自重而增加的额外重量压力。其次,碳纤维修复能更好地保证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对于古建筑的修复,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③_____。碳纤维修复很少对建筑原结构进行钻孔、打钉等物理性破坏,符合原建筑修缮的特性。例如,木料上的那些“岁月裂纹”,大都会被不着痕迹地“缝合”。第三,碳纤维修复施工难度低,工期短,对于追求时间效益的项目工程,碳纤维修复法更是省时利器。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岁月裂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B.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C.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D.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8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改语文,改语文不读书的顽疾;新教材就是提倡多读书,专治不读书的痛病。有人说,都信息化智慧时代了,还读什么纸质书籍,应该让位给电子媒介,省钱省时省事。有人说,高中学业负担那么重,还哪有时间去读书?好书那么多,为什么让我们读《乡土中国》《红楼梦》,费时费力费脑细胞?还有人说,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要读就读“磨脑子”启迪心智的经典之作。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思考或体验?请结合自己高中以来的阅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