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南协作体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浙江在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3%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身在水乡无水吃,土壤污染严重,近海岸赤潮频发,浙江遭遇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不仅浙江,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伴随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中国的发展之痛。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1985年,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的时候,便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有了深入思考。几天后,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专栏写道:“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2006年,习近平在实践中又进一步深化“两山论”,深刻阐述了“两山”之间内在关系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摘编自《中国为什么提“两山论”?》,澎湃新闻2019年9月9日)材料二:
北京将处于山区的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区的全域和昌平、房山两区的山区化为“生态涵养区”。生态涵养区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三分之二,是首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全北京约80%的林木资源、60%的水资源、65%的湿地、95%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都位于该区域。
京西的门头沟区,煤矿开采有上千年历史。如今,最后一个煤矿已在2019年9月停产,2020年下半年正式关闭。煤矿土地变成“京西林场”,过去是漫山遍野找矿、开矿,现在是漫山遍野找地儿种树。林木多了,环境好了,褐马鸡、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成了山上的常客,黑色矿山变成绿水青山。
北京市为生态涵养区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收益最大化。“绿”与“富”同兴,生态涵养区的农户也过上了好日子。还有更令人惊艳的变化,雁栖湖国际会都、怀柔科学城、冬奥会和世园会相继选址在生态涵养区,使之成为首都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承载地,一个个重大活动在这里令全球瞩目。
(摘编自《生态涵养区:北京践行“两山”论的生动实践》)材料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转化”,本质是如何使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资产,如何评估生态资产的生态价值,如何使生态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实现“转化”的关键路径:自然资源的权属界定,科学核算生态产品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搭建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转化通道,对不能直接体现经济价值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进行补偿,通过科技创新、机制保障、共同参与来实现生态价值的提升,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福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机制的核心是市场交易机制、政府规制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市场交易机制关键在于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结合。政府规制机制关键在于既遏制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又彰显优质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综合利用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两类环境规制政策,实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一致。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遏制污染存量,倒逼绿色转型。生态补偿机制要推动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的结合。对具有显著公共物品属性的部分,要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力度;对于可能进行生态产权界定的部分,要着重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的核心特征是在全社会自愿参与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李宏伟《将生态美转化为发展美》,《人民日报》2020年8月1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中国遭遇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
B.京西的门头沟区黑色矿山变成绿水青山,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收益最大化,让百姓感受到“绿”与“富”同兴。
C.“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核心问题,就是挖掘所有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搭建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转化通道。
D.政府规制机制,是通过政府命令控制和经济激励政策,遏制环境污染,倒逼绿色转型,使全社会自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山”关系的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B.北京生态涵养区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收益最大化。生态涵养区不仅环境变好了,区内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C.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对具有显著公共物品属性进行横向生态补偿和对可能进行生态产权界定的部分都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D.“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是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985年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3)下列观点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一项是
A.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B.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
C.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根据上述材料,如何把握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的关系?请简要阐述。
(5)2022年11月19日,沈阳市棋盘山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结合材料三,请从市场交易机制和政府规制机制角度为沈阳市棋盘山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继续出谋划策并写出策划要点。组卷:5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街
夏坚勇 老街坐落在镇江西北隅的云台山麓。镇江有名的是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名气不大。但这不要紧,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看的事多了,也就把一切看得很淡。“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前几年,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化人来这里走了一遭,说了这么两句话。他究竟说的是人看街,还是街看人呢?搞不大清楚,大概都有那么点意思吧,因为老街确实是很老了。
老街的名字叫西津渡街。西津渡自然是江边的渡口,又叫金陵津渡,和扬州的瓜洲渡隔江相望。这一说人们便不由得肃然起敬了,因为就在这隔江相望中,曾“望”出了不少传之千古的好诗。例如唐代诗人张祜的这一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是很有才气的,这首《题金陵渡》写得凄清冷丽,几乎无可匹敌。当时他住在渡口一个叫小山楼的旅馆里,遥望江北,牵挂着明天能不能过江,或许还想到了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不然又“愁”从何来呢?
张祜住过的小山楼现在已无可寻觅,但古渡口的石阶犹在,只是上面已不见水渍和苔痕。岁月早已把大江的风涛留在深深的淤泥下,留在唐诗宋词的幽怨和叹息中。沿着石阶一级级走上去,脚步的回声凝重而悠远,如同踩着一段依稀的残梦。好在上面还有一座待渡亭,那么就小憩片刻吧。
走进待渡亭,摩挲着清代画家周镐的汉白玉石刻《西津古渡图》,我突然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亲切感,仿佛故地重游,一切都似曾相识。难道说,我上辈子曾来过这里,对这里早已熟门熟路?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潜藏着一份“待渡情结”?
我想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戏曲中的长亭,想到了朔风羌笛中的阳关和长安郊外的灞桥。但与之相比,这里的待渡亭似乎有着更为峻厉的生命体验和更为舒展的审美空间。因为前者只是单向的送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该说的话已经说过了,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挥挥手飘然上路。而后者就不那么简单了,旅人面对的是滔滔大江。在那个时代,旅人能不能上路,什么时候上路都是不确定因素,因此便有了待渡的焦虑、期盼、惆怅和想象。这时候,天空中的一缕浮云,江面上的一片白帆,或何处飞来的几许笛声,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诗心。心旌摇动,览物伤情,一出口便是好诗。相反,若一切都那么顺畅舒坦,没有了人与自然的对峙和望穿秋水的等待,生命体验难免浮泛,诗也随之走向平庸。当然,这时候的诗大抵不会有什么惊天豪语,却一句句都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且看王昌龄的这一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得何等真挚朴实。大概渡船已经泊在岸边,艄公正在解缆催促,只能这样叮嘱几句了。但就是这洗尽铅华的寥寥数句,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这是送行者的心情。
那么旅人呢?他上了船,却把心思留在岸边。风涛一路,青衫飘然,那沾衣欲湿的也不知是浪沫还是泪水。到了对岸,仍禁不住要回望江南。江南,却只有青山满目,那座他和友人盘桓待渡的小亭子已看不到了,放达中便有了几分惆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那种一步三回头的依恋可以想见。
西津古渡见惯了太多的送往迎来,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渡口的石阶上熙来攘往,骆宾王、李白、刘禹锡、张祜、杜牧走过去了;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辛弃疾走过去了……
公元13世纪末期,一个意大利人踏着这里的石阶走上来,他叫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已经在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算得上是中国通了。后来他在震惊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介绍镇江:“他们靠经营工商业谋生,广有财富……”
这位洋人来自地中海畔的水城威尼斯,那里是欧洲商业文化的摇篮,他是以一个商人的目光来审视镇江的,话也说得不错。当然,这中间似乎少了点历史的诗情。
走出待渡亭,踏着青石板向老街的深处走去,两旁多半是雕花窗棂的两层楼房,很有些古意。当年的那些茶楼酒肆、店铺馆栈犹依稀在目。这里地处交通要津,商旅繁荣带来了百业兴旺,这是历史上镇江经济的底气所在。街道两旁的里弄口,那吉瑞里、长安里、南星巷的名称就刻在古老的砖石上,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里弄两边延伸着民宅,宁静而雅致。这里横可通四邻,竖可通街面,前可登云山,后可达长江边,一如镇江人的性格那般畅达平稳。多数里弄都有一方深井,几个老人坐在石井栏上,对着收音机听扬州评话,那种自足平和的生活情调实在令人心折。是的,镇江西邻南京,北望扬州,但它既没有南京那样的金陵王气、六朝金粉,也没有扬州那样歌吹入云的浮华和喧嚣。镇江是平朴而本分的,这里的人们长于经商,却又从不把金钱看得很重,每天有的是听书喝茶的时间。过年时,他们则成群结队地骑着毛驴上金山寺烧香,那与其说是对命运的祈盼,还不如说是一种休闲娱乐。当然,战争来了,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城堞,弄出惊天动地的声响。至于平时爬上北固山,对着大江抒发忧国忧民感慨的,大都是些外地的游客。
但老街终于终结了,终结于那座东印度式的建筑群,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镇江为商埠,老街一带沦为英租界,遂建领事馆于云台山麓。如果说,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那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则最后终结了这部史话。
走下英国领事馆的台阶,我突然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这里写的两句诗:
客去客来天地老,潮生潮落古今愁。
萨都剌属于雄浑一派,诗的气象很大。西津渡街确实是“老”了,但诗人“愁”什么呢?我一时说不清楚。起风了,远处的江涛声隐约可闻。老街在涛声中坦然静谧着,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老街这一载体,横贯古今,引经据典,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迷恋。
B.文中的“待渡情结”是指包含了期盼、焦虑、惆怅等复杂情感的生命体验。
C.作者认为老街的待渡亭跟古诗词中的长亭和灞桥比,似乎有着更为峻厉的生命体验和更为舒展的审美空间。
D.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老街一带沦为英租界。作者为此而感慨万千。
(2)下列关于本文的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街的时代变迁。
B.作者的游踪为:渡口石阶—待渡亭—老街深处—当年的英国领事馆。
C.文章用金陵和扬州来对比镇江,从而突出镇江是平朴而本分的。
D.文章引经据典,感情奔放激烈,引发读者对老街历史的深思。
(3)本文文采斐然,主要归功于引用大量古典诗句。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文中“老街”的“老”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
B.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
C.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
D.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擢”“授”“迁”等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除”“拜”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授”“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
D.文中“怙势不法”的“怙”和“怙恶不悛”的“怙”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畅师文为人正直,不贪财物。修建官府房舍,挖地得到五十锭银子,同僚分给畅师文十锭,他没有接受,而是全部用来修庙学及驿站。
C.师文体恤百姓,政绩突出。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畅师文一心为民,受人尊重。他家禄米田收的粮食堆满屋子,他招呼贫穷的士人和百姓来,任他们把粮食拿走。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
②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5)请结合文本分析畅师文的文才表现在哪些方面?组卷:20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对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请结合材料,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组卷:17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广东深圳某小区在做核酸检测时,一位年轻小伙因前面的大妈让自己老伴儿插队而怒怼半个小时。大妈不停地道歉,但小伙依然不依不饶,引得围观群众纷纷上来替大妈解围,指责这位小伙子太不成熟。
有人说,年轻人学会了闭嘴和说话,就是成熟;也有人说,年轻人能够冷静、忍让和低调,就是成熟;还有人说,年轻人只有懂得为他人着想、接受不公平,明白吃亏是福就是成熟……
读了以上材料,请你以学长的身份围绕“成熟”这个话题,给光明中学的全体高一学生写一封信,表达你的体会和感受。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魏中华)组卷:17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