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1/17 21:30:2

一、单选题

  •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

    组卷:40引用:2难度:0.8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组卷:27引用:1难度:0.7
  • 3.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②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③“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④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⑤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组卷:165引用:3难度:0.8

三、现代文阅读

  • 9.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论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有删改)(1)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①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2)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
    (4)指出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略作分析。

    组卷:141引用:8难度:0.3
  •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梦,不骗人
          ①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问世后,好评如潮。有位文学爱好者请教陈忠实说,我也很热爱文学,很勤奋,坚持写了十几年,怎么就写不出好作品呢?陈忠实微微一笑,说:你有没有做梦还在写作,有没有睡梦里想到一个灵感,就赶快爬起来记在纸上。有没有因为梦见一个情节,早上起来枕头都哭湿了?那个文学爱好者老实回答说没有。陈忠实说,我有,而且常有,这就叫“不疯魔,不成活”。一个人爱不爱好文学,投入多少,梦是不会骗人的。
          ②搞文学创作如此,搞艺术表演亦然。要想搞出名堂,做出成就,若不是全神贯注,倾情投入,不是痴迷到连做梦都在想这事做这事,是无法敲开成功大门的。苏联舞蹈演员乌兰诺娃,曾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不仅在白天刻苦练习,如痴如醉,而且,常在梦境里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研究新的动作。这对我这样一生热爱舞蹈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正是这样的痴迷和投入,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苦练数年,她成了举世闻名的舞蹈家,被人们誉为“艺术的灵魂,舞蹈的女神,诗与音乐的化身”。
          ③相比较而言,科学研究更为严谨、复杂、精准,也更需要这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痴迷态度。1869年2月,许多科学家都在猜想,自然界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使元素能够有序地分门别类。35岁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也在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茶饭不思,日渐消瘦,还是没有头绪,不得要领。有一次,他研究累了,就在疲倦中进入梦乡。在梦里他看到一张表,已发现的63种元素,纷纷落在相应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元素周期律就这样诞生于梦中。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后来发现的新元素的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④袁隆平院士的成功也与做梦有关。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这个美好的梦,他孜孜矻矻奋斗了大半辈子,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几十年如一日,直到九十高龄,还在追梦不已,辛勤耕耘,为提高水稻产量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⑤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如果只是一般地想想,浅尝辄止,是不会入梦的;只有极度地痴迷,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达到连做梦都在创作,做梦都在工作,做梦都在研究的忘我境界。如果真干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份上,痴迷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个程度,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没有理由不佩戴胜利的桂冠,就会有幸与袁隆平、陈忠实、门捷列夫、乌兰诺娃等人为伍。
          ⑥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说得好:“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因为痴迷,才能用心专一,精益求精,夜以继日,苦心孤诣,继而,才有惊世之作,显赫之功。因此,当人们抱怨自己没有获得成功女神青睐时,抱怨造物主对自己不公时,不妨反躬自问,想一想你有没有半夜起来记录写作灵感,有没有过在梦里跳舞的经历,有没有在梦里还琢磨着元素周期律,有没有为了一个梦奋斗一辈子……如果没做到这些动人的细节,那么,你还没资格说自己有多用功,多投入,多勤奋。别忘了,天道酬勤,梦,是不会骗人的。
    (1)怎样理解标题“梦,不骗人”的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门捷列夫和袁隆平的事例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组卷:13引用:2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