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8/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21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评点是一种与文本结合在一起的文学批评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评点、评阅、评林、评释、评订、论赞等。
由于小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俗文学的状态,不被文人士大夫所重视,所以小说评点在明李贽评《水浒传》以前,一直是沉寂的,评点之学也不被文人士大夫所重视。
小说到了明代,有了蓬勃的发展。自明嘉靖元年(1522)《三国志演义》结束了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局面,以刻本出版以后,通俗小说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读者群,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与传播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嘉靖元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近百年中,小说创作空前繁荣,以当时被称为“四大奇书”为代表,四种古代通俗小说的基本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都已出现。
书坊为了促进小说的发行,开始出版带有评点的小说版本,评点随着小说的市场化蓬勃地发展起来。万历年间书坊主人余象斗刊出了最早带评点的小说——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有水平的文人化的小说评点,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出版的“容与堂本”《水浒传》和万历四十年(1612)到四十二年(1614)间出版的“袁无涯本”《水浒传》,都署名李贽评点。这两个评点本的出版,大大提升了小说评点的品位,使小说评点进入了通俗化与文人化相结合的发展轨道,也带来了小说评点的繁荣。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刊行的许多小说几乎都有评点,文人对通俗小说的价值也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参与评点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处在晚明高扬个体真性情思潮的时代氛围中,张扬个体情怀,宣泄审美情感,是他们评点的动机,也是评点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对主体情感的重视以及对小说理论的贡献,对以后小说的创作与评点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材料二:
由于评点家反复研读,全局在胸,又能带着丰富的文化修养从叙事之外比较到叙事之内,因此他能捕捉到行文的一些文化密码,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种评点方式,可以简称为“文化穿透,穿透文化”。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小说擅长干预叙,预叙往往暗示人物和事态在其后的岁月里带命运感,甚至带神秘性的发展和变异,因而它的文字经常采取密码方式。《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他在薄命司看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图画和判词,他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曲”的演唱,如果没有兼顾全书人物命运的评点,初读者是几乎不能把握其间的文化密码和深层意义的。然而一经评点的暗示或点破,读者就可以带着识破天机的智慧的喜悦和优越感,在悲剧感和危机感中同情着、悲悯着一个“贵族中国”的逐渐崩溃以及它的儿女们的纷相受难。
脂砚斋是非常了解《红楼梦》创作旨趣的人,但他并没有直接点破太虚幻境的全部密码,主要是提示破译这些密码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四:第一种,隐喻法。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本批第一句:“此句薛。”批第二句:“此句林。”最后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所谓“寓意深远”指的采用隐喻的方法。以东汉乐羊子之妻来隐喻宝钗的贤惠,以谢道韫咏雪隐喻黛玉的才华。第二种,谐音法。前面的例子,雪埋金钗,林挂玉带,是以谐音方式隐括薛宝钗、林黛玉二人的名字。第三种,拆字法。这是根据中国文字的结构特点而来的。原诗有:“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甲戌本批语说第三句是“拆字法”,意思是指和香菱成了死对头的夏金桂的“桂”字。第四种,与情节对看法。原诗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甲戌本夹批道:“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此诗是写晴雯的,须与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对照着看,才能读懂诗句的真意。
脂砚斋的破译方法,提供了理解的钥匙,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那首写王熙凤的诗:“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甲戌本对第三句,批为“拆字法”,但字如何拆却没有交代,这就留下了众说纷纭的悬案。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嘉靖元年的《三国志演义》是最早的以刻本形式传播的小说,它对通俗小说的传播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评点家能够捕捉到文字间的文化密码,弦外之音,与他们对小说的熟悉程度及其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
C.正是脂砚斋为读者直接点破了“十二钗”所有人物的命运,初读者才能够把握住其中的文化密码和深层意义。
D.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既有对文字符号的品读,对人物命运的分析,还有对整部小说结构艺术的品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元年的《三国志演义》是不带评点的,毛宗岗对《三国志演义》的评点,比万卷楼刊本的评点更具文人化。
B.李贽、金圣叹等晚明时期的评点家,他们评点的重心不在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而在对个体真性情思想的表达。
C.《红楼梦》在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图画和判词等,这属于小说的预叙。
D.脂砚斋的评点,既为后人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后人带来了困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有多处写雪的文字,金圣叹做了这样的评点:“一路写雪,妙绝!”
B.《三国志演义》的卷首中,毛宗岗做了这样的评点:“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C.《西游记》第一回“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这一句旁,李贽做了这样的评点:“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
D.《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的《络丝娘》“腌躯老、死身份”这一句旁,徐渭做了这样的评点:“‘躯老’,杂剧往往用此,为鄙贱人之语。”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小说评点在明末繁荣起来的原因。
(5)材料二论述了脂砚斋解读太虚幻境密码的四种方法,请从中任选两种方法对下面贾迎春的判词简要分析。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①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42回);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55回)。当我们读到这些既琐碎,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
(节选自《<红楼梦>名著导读》)(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惦记宝玉去见贾政,熊玉“心中也替他忧虑”,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与宝玉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贾政的要求。
B.宝钗到宝玉处说话的情节,至少有三层作用:照应前文的情节,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表现宝钗炫耀家庭、想和宝玉加深关系的心理。
C.文中写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听到黛玉哭声飞起远离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鸟不忍再听突出了黛玉哭声之悲,衬托了黛玉之美。
D.倚床栏、手抱膝、眼含泪等描述,以及“好似木雕泥塑”的比喻,把黛玉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晴雯,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在宝钗来到宝玉处之后,不敢把怒气撒向宝钗,却撒向了黛玉,很自然地促进了情节发展。
B.“颦儿才貌世应稀”等四句诗,是对黛玉去寻宝玉不果而哭泣并惊走鸟儿一事的概括,它充分表现出《红楼梦》真实的生活镜像。
C.魏晋小说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宋元说书虽有细节描写却简陋、夸张,而且矜奇尚异,《红楼梦》与它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D.《西厢》即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宝玉曾以其中的曲词调笑黛玉,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
(3)请简要概括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戚呜咽的原因。
(4)请依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组卷:6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乙】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丙】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固,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意思不同,前一个指田间小路,后一个比喻门路、途径。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与“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鸿门宴》)两句中的“山东”意思一样,都是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③“然秦以区区之地”与“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的“区区”意思相同。
④七庙,同“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庙”,指天子或诸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王室国家的代称,只不过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⑤“秦离战国而王天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的“王”读音、用法皆相同。
⑥“群臣之不信”与“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信”意思相同,都是诚信可靠的意思。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
B.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
C.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
4.阅读下面《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中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香菱咏月•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咏月•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三、课内知识点(21分)
-
12.怡红院是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的居所。下列对联适合置于怡红院中的一项是( )
组卷:38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文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意的表达。
《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改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5引用:3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