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
          当我们理性冷静地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已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看待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我们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孔子尊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述而不作。
          我们说孔子好学,好学得先有所可学,就是学习先贤。学习先贤思考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养生送死”,无非是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何以生活得更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需要养生、送死。孔子还思考由民生而人生的问题,抓住根本,治理一个小小区域,进而治理整个鲁国、整个天下,这是空间的放大。
          除此而外,孔子还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管理的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就是损和益,损就是把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去掉一些,益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增加一些,但深层的东西不会变,“虽百世,可知也”。在这里,孔子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时间的绵延连续。孔子说的三代、十世、百世则是时间的绵延。
          不管是时间的绵延还是空间的放大,孔子最为关注的还是能够超越暂时与区域性的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自己的自然追求;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社会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接合与调和,孔子思考的深刻恰恰就在于此。
          儒家的“儒”字,很像一个人在洗澡,以水冲洗沐浴濡身。其实这个儒,在商周时期就是相礼的人,也就是古代举行礼仪活动时,别人不懂的礼仪他懂,他的身份就是儒,是一种职业。
          但到孔子创立儒家的时代,情况不一样了,孔子不但要洗净身体,也要洗净心灵。儒家,以先王之道濡其身,用尧舜禹汤文武等先圣之道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跟他的学生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只是把儒当成一种谋生手段,而君子儒应该致力于素养的提升,致力于社会的改良。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影响大家,他怎么做老百姓就怎么做。所以政者正也,为政者正,则天下不能不正。
          儒家追求的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个人不自私就是公,这就是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一个人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这个人才是优秀的人,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天下的人都这样,天下为公,那便一定是大道之行,这就是儒家的追求。所以“天下为公”实际上说的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有这种公共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追求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
    (摘编自杨朝明《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光明日报》2020年6月27日)材料二:
          从孔子创立儒学一直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的这段时期是儒学登上历史的主旋律舞台的时期。儒学的创立是孔子对西周以来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传统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发展,孟子和荀子又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论格局。
          春秋时期没有统一的主流文化,儒学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是多元文化的一元”。春秋末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旧的价值观解体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空前激烈,对利益的关注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因而以对人的价值和德行为诉求的儒学就遭到了冷遇。在那个各国追求迅速强大争取霸主地位的时代,在那个没有统一、稳定的时代儒学是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儒学更适合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中发展成为治理理论,而在社会转型时期或者动荡时期是会被冷落的。
          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才宣告结束。到了汉武帝时期,制度稳定发展国力进一步强盛。这样一个稳定强盛的国家急需要一个统一和平与发展的思想来适应当时的专制统治。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自此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
          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成为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于中国当时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一种集权的统治,统治者需要这种绝对权力、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的思想。儒学还具有调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的功能,在不动摇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情况下,让统治者适当地实行仁政爱护人民,让人民被这个“仁”迷惑,甘于受统治者统治。在封建社会,一个稳定的时期内没有什么理论思想比儒学更适合的了,儒学自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统治。
    (摘编自赵颖《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孔子儒学为主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的种种思想。
    B.中华文明其实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在上古时期从尧舜以来夏商周时期就已有。
    C.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人们讲儒学一般从孔子开始讲起,其实孔子处于中间位置。
    D.从孔子创立儒学到董仲舒确立儒学为一尊说明儒学符合统治者施行仁政的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开头用大树作喻,意在强调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华文明中所处的地位。
    B.材料一基于对“儒”这一概念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君子之德对于老百姓的作用。
    C.儒学比其他的理论思想更加适合稳定的封建社会,因此才能持续两千多年的统治。
    D.材料一在论证说理时,善于引用孔子的话,这样显得真实可信,又容易让人接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追求”范畴的一项是
     

    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政者正也,为政者正。
    C.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D.士需弘毅,以为己任。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儒家”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12引用:9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姥姥初见贾母
    曹雪芹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贾母又道:“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你也算看亲戚一趟。”
          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贾母笑道:“凤丫头,别和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说着,又命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又命拿些钱给他,叫小幺儿们带他外头顽去。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贾母益发得了趣味:正说着,凤姐儿便命人来请刘姥姥吃晚饭。贾母又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姥吃。
          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鸳鸯忙命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令给刘姥姥换上。那刘姥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忙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宝玉且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里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刚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宝玉听说,心里虽不乐,也只得罢了。(有删改)
    【注】①刘姥姥,一个乡村老寡妇,其女婿家二十年前与贾政的太太王夫人家连过宗。《红楼梦》第六回曾描写她因女婿女儿生活困难到贾府寻求接济,此次到贾府是带着家产的果蔬来报恩。②板儿,刘姥姥的外孙。③鸳鸯,贾母的大丫鬟。④走了水,失火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贾母房里围绕着贾母的人和贾母当时“歪”在榻上的姿态,表现了贾母在贾府的地位。
    B.文中有两处对板儿的描写,这两处描写虽属闲笔却不可或缺,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可以陪衬主要人物,还能使叙述更显灵活。
    C.“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一句,在平常的叙述中把凤姐的善于逢迎、贾母和刘姥姥地位的巨大悬殊都表现了出来。
    D.贾母把家中失火归咎于刘姥姥讲故事说到了抽柴草,这并非贾母的真实的想法,而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
    (2)下面所列判词内容和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B.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秦可卿
    C.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
    D.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
    (3)《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②“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③“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黛玉 袭人 宝钗
    B.袭人 黛玉 宝钗
    C.袭人 宝钗 黛玉
    D.宝钗 袭人 黛玉
    (4)《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下面四则材料对应的人物错误的一项
     

    A.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贾迎春)
    B.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贾宝玉)
    C.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贾惜春)
    D.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林黛玉)
    (5)小说中说刘姥姥经历过世情,她的这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这一趋势,原因众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______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______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当然,预防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也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正方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
          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所能企及的?
          反方辩手:
     

    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
    ——(日本)宫崎骏       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中国)周国平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12引用:1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