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生命实践的美好愿景,而且还体现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家文化是理解中国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基因密码,是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标示,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逻辑进路。
          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构起系统而完备的家族宗法制度,并通过嫡子之制、分封之制等延伸至国家政治制度之中,最终形成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高度共通性,这种“家国同构”的基本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忠孝同义,使家庭道德成为社会和国家存续的精神纽带。我国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制,周代王室则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后,尽管中国社会时常遭遇周期性动荡,但因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熏陶,由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文化自始至终非常稳固。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隋唐时代,豪门大族层出不穷,家谱族谱的编写蔚然成风。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将宗子立法视作尊族重本和收拾人心的重要手段,民间建造宗祠之风兴起。元明清三代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下,以家庭道德为核心的礼仪教化活动进一步得到加强。直到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之后,在外来冲击和内部激荡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开始走向缓慢而艰难的现代性蜕变历程。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氤氲化润华夏文明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架构。《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展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其间,“仁”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德性,它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所普遍认可。仁德的核心是爱人,爱人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根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生发出中国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正是这种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宗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的一以贯之,建立起中华民族悠远丰厚、恢宏庞大的家庭美德传统。
          与欧美国家的家庭道德相比,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具有三种典型特质。一是义务至上主义。在中国传统家庭道德中被反复阐明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其根本要旨是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这同西方家庭道德中追求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契约主义倾向存在本质区别。二是道德理想主义。中国传统家庭道德高度重视家庭成员的修身养性,家庭生活的实质在于如何克己修身。判断家庭中任何事情的对错,先要反求诸己;在个体欲望与家庭秩序、社会要求发生冲突时,宁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减损个人的正当利益,也要维护家族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三是伦理中心主义。在中国的家庭人伦设计中,人只有在以血缘为本位的各种关系中才能确定自己的家庭地位,如果抽掉了个人的人伦身份角色,个体人格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古人云:“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我们揭示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就是要通过抵达历史深处、倾听历史回响,来明晰新时代中国家庭美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其间,我们必须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家庭道德,在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基础上,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靳凤林《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它对于中国的文明历史、社会变迁以及未来发展的道路,都有重要的影响。
    B.中国古代的家庭道德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和国家存续的精神纽带,源于家族宗法制度延伸至了国家政治制度中。
    C.中国的家庭道德与西方家庭道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认为自由与权利在义务之下。
    D.为维护家庭秩序、满足社会要求,个体有时需要牺牲自我利益,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理想主义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列举了我国列朝列代的做法,表明了家庭文化在政治、礼仪教化等方面的作用。
    B.第三段引用古籍的相关内容,诠释了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文明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架构。
    C.文章将中国家庭道德在历史传统和新时代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关联性阐释,说理清晰。
    D.文章整体采用并列结构,从历史渊源、理论架构及典型特质等方面诠释了中国的家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只有在外来冲击的作用下才有可能走向蜕变。
    B.孝悌之德生发出五伦,因此父子相亲是五伦的基础,也是建立起家庭美德传统的前提。
    C.中华传统家庭道德也有不合理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依据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方向,国家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出了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组卷:12引用:5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来,“社会性死亡”话题在网络上备受关注。微博上“社会性死亡”话题有2.1亿阅读量,连相关的“猫的社会性死亡不过如此”“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等话题都有超过2亿的阅读量,让人不禁深思,这一网络流行语究竟有怎样的传播学上的意涵?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们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遭遇窘迫和难堪。这可能是因误解带来的小尴尬,可能是因社交能力不善造成的误会,还有可能是行为不端引发的社会抵触,这种自身形象在社交场景上发生的折射、扭曲或反噬,被网友统称为“社会性死亡”。对于生活中偶发的“社死”,不妨以解嘲和放松的心态化解;而对于不分清事实,挥舞舆论大棒群起而攻之,试图以“社死”给人贴标签的做法,则要警惕其中隐藏的网络暴力。当“社死”成为网络热搜,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舆论生态、道德法律,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02版话题“当’社会性死亡’成为网络热搜”)      材料二: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成为一种力量,促成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冤案被平反,有的真相被披露,有些现象被批驳。这当中,所涉人员有的堪称被“社会性死亡”,比如一些人设崩塌的明星,一些行为失当的公众人物,一些舆情漩涡中的事件主角。但与此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人都当执法者”“人人想当裁判者”的趋势。具体来说,动辄曝光某人某事,让所涉人员“社会性死亡”成了一些人对待个人恩怨、解决个人问题的常用手法。
          如此行为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对被造谣、指责的个人而言,舆论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就算没有被“社会性死亡”,他们的名誉、生活、工作也会不同程度受损;于整个网络生态来说,这种随意曝光他人、动辄要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显然构成了一种秩序扰乱和环境污染,网友被戏耍,节奏被带偏,最后一地鸡毛;而对社会来说,这种私人“审判”和网络暴力的影响已然溢出“屏”外,诸多人处理现实纠纷时首先想到诉诸网络、挑逗公众情绪,比如,觉得买东西物价贵要网上曝光人家;跟朋友吵架了,就到网上揭短指责;大街上随便拍下某一场景,就发到网上感慨、吐槽一番……长此以往,网络空间会越来越充斥鸡零狗碎的八卦、不明真假的“热点”、隔空对骂的戾气,这势必会大大消耗公共舆论资源,会拉低公共舆论空间的品质和成色。
    (摘编自工人日报文章《“社会性死亡”不能成为伤人利器》)      材料三: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这为制止“社会性死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国家应从法律层面施以重拳,特别是要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惩处力度;监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平台内容生态建设的指导和督促,为在网络空间激浊扬清保驾护航;各舆论传播平台应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责任,对引爆网络的舆论热点保持冷静,对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助纣为虐”的营销号,要根据平台管理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身处网络空间,我们需要的是阳光充盈的“数字化生存”,没有人希望目睹更多冰冷彻骨的“社会性死亡”。作为网络空间一员的我们,尤其要从我做起,理性上网,理性对话,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集聚力量。
    (摘编自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三:我们的担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性死亡”这一网络流行语最近很火,关于它的话题在网络上常常有过亿的阅读量。
    B.对于一些在社交场合中偶发的小尴尬、误会这样的“社死”,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心。
    C.网络舆论的打击很可能让涉及舆论事件的人被“社会性死亡”,损害他们的诸多权益。
    D.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从面造成他人“社会性死亡”的行为是非法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死”事件不一定都是事实,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就利用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其实是一种网络暴力。
    B.网友的点击和围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用之不当则会出现很多负面的效应。
    C.有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随手一拍就诉诸网络,这种网络曝光的便捷性和随意性消耗了公共舆论资源。
    D.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主要依靠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其次是监管部门、各舆论传播平台以及网民形成合力。
    (3)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社会性死亡”?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告别
    王筠
          吴铁锤最后一次见到曹连长的同乡杨根思,是在这一天的早上。
          太阳刚刚升起,远远近近积雪的群山沐浴在灿烂的朝霞之中,葱茏的树木,深色的谷地以及冰封的长津湖面都辉映着一抹淡淡的粉红,看上去竟是分外的妖娆。初升的旭日在把光明与温暖带到这个狭长半岛的同时,也把一个经过了彻夜激战的宁静的清晨带到了长津湖。
          杨根思就是披着一身的霞光来到吴铁锤面前的。
          吴铁锤还在山脚下的岩缝中睡觉,李大个把他叫起来,告诉他杨根思连长来了。吴铁锤睡眼惺忪,从土黄色的翻毛皮大衣里探出半个脑袋,看到杨根思头戴着包裹着棉布片子的大盖帽,身着单薄的棉军衣,裤筒和单胶鞋里鼓鼓囊囊的,显然是塞进了过多的棉花。旭日的霞光从他背后射过来,使得背光而立的杨根思轮廓分明,散射着一圈耀眼的虚光。吴铁锤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坐起身来:
    “杨连长?”
          杨根思笑了笑:“我要上去了,过来看看曹连长,顺便跟你讨点经验。”
          吴铁锤挥了挥胳膊:“胡扯嘛,我哪有什么经验?战斗英雄不是拿我说笑话吧?”
          杨根思认真地说:“你们同美国佬交过手,美国鬼子是什么战术,你不能保守啊营长。”
    “保什么守嘛!”吴铁锤倒不好意思了,“美国鬼子那一套你还不知道?就是坦克加大炮,白天还有飞机,火力猛呗,除此之外没什么东西。”
    “美国鬼子有什么短处没有?”杨根思想了想向道。
    “短处吗?”吴铁锤把狗皮帽子摘下来,抓挠着密密的头发茬子说,“我看这个美国人有点怕死,面对面刺刀见红,他就稀汤拉水了。”
          吴铁锤的“稀汤拉水”是句土话,杨根思一时没有听懂,但那个意思他是明白的,美国人怕死,吴铁锤的这句话他记住了。
    “吴营长还有什么窍门?再说说,多给我说说。”杨根思非常谦虚的样子。
          吴铁锤说:“你别吴营长吴营长的,营长不干了,副的。”
          杨根思沉默了一下说:“听说你犯了错误,不知道是什么错误撤了你。”
    “杀牛。”吴铁锤闷声闷气地回答道。
    “呦,”杨根思有点惊讶,“那是不能杀,有群众纪律的。我们连开始也有人要杀,我就没有同意。”
    “还是你有觉悟,战斗英雄模范嘛!”吴铁锤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讽刺味道。
          杨根思没有听出来,依然很认真地说:“毛主席说爱护朝鲜人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头牛就是家里的一口人,当然比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重要。”
    “我听你这个话怎么和我们欧阳教导员差不多呢?”吴铁锤有点不高兴,“不杀牛吃什么?大家饿得屁都没有,拿什么打下碣隅里飞机场?”
          杨根思一时没有说话。
    “你们还打掉了美国佬的重型坦克?”过了一会杨根思又问道。
    “瞎猫碰上死耗子,”吴铁锤说,“我们孙二愣子干掉的。你要想打坦克,我把孙二愣子给你找来。”
    “那倒不必了,”杨根思忙说,“我们守高地,坦克上不来的。”
          吴铁锤看了看他,心里咕嘟着,死脑筋,美国人的重型坦克哪里不能去?不预备些打坦克的木头棍子炸药包,要是坦克上去了,你不是洋鬼子看戏——傻了眼?
          吴铁锤与杨根思的交往不多,在他的印象中,这个人有点呆板,和他的泰兴老乡曹连长差不多。不过杨根思打起仗来不怕死,不然怎么当得上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呢?
          回到营部的欧阳云逸看到了杨根思,很热情地和他打了招呼,要他到石头缝里坐一坐避避寒风。杨根思说他不坐了,他去看看曹连长,告个别,回去就要带着部队上阵地了。
          欧阳云逸的脸色黯淡下来。吴铁锤看了看杨根思,想了一下还是说:“曹连长牺牲了。”
    “哦?”杨根思有一点小小的意外,但是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奇。也许在他想来,打仗死人是常有的事。停顿了一下,他才又问道:
    “人呢?”
    “在下碣隅里飞机场外面。”吴铁锤说。
          杨根思面有不快,对吴铁锤说:“你们应该把他带下来的,找个地方。”他看了看欧阳云逸,然后又说,“把他带下来,找个地方。”
          吴铁锤神色黯然:“怎么带啊?我一个营300多人5个连长指导员都在铁丝网下面睡着呢!我都想把他们带回来,怎么带?”
          战斗竞如此残酷,超出了杨根思的想象。他抬起头来看了看远方,远处的山峦上群峰叠翠,白雪皑皑。战役打响的当夜下了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掩埋了一切,杨根思知道他的同乡曹连长、他许许多多的一起走过了鸭绿江的战友们此刻正盖着厚厚的雪被子睡在那里,不知道冷,不知道饿了。
          杨根思走了。他对吴铁锤和欧阳云逸说,本来是想跟同乡曹连长告别一下,说一说家里面的事情,现在不用了。他摆了摆手,然后就迎着霞光走去了。
          太阳又升高了一些,朝霞的色彩也在随同着旭日的上升而不停变幻,淡淡的红色光晕渐隐渐退,天空和大地愈加的明亮。杨根思走在霞光之中,身体四周虚光散射,欧阳云逸感觉到杨根思好像整个的燃烧起来了。
          吴铁锤本来还有一句话,美国鬼子火力太猛,不能硬碰硬。他这句话还没有来得及说,杨根思已经走远了。
    (节选自小说《长津湖》,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的标题,一语双关,杨根思来的目的是同曹连长告别,吴铁锤他们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杨根思。
    B.小说开头对杨根思穿着的描写,表明了我军将士们作战条件艰苦,凸显了将士们不怕困难的形象。
    C.杨根思得知曹连长牺牲的消息后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奇,此时的他只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没有悲伤。
    D.小说结尾暗示了杨根思部队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将会遇到猛烈攻击,为杨根思的壮烈牺牲埋下伏笔。
    (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杨根思的形象特征。
    (3)小说开头和结尾处都有对太阳和霞光的描绘,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组卷:14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冰雪运动的好处可能超乎你的想象。跟其他季节开展的运动不同,①
     
    ,人从温暖环境到寒冷环境的转换会刺激大脑皮层,导致内分泌及植物性神经做出调整,增加血液循环,呼吸变得深长有力,胃肠蠕动加快,这种整体性的刺激可以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呼吸和肠胃功能,对于预防感冒、心血管疾病、胃炎和胰腺炎等很有效果。同时,冰雪运动可以起到磨炼意志、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际交往等积极作用。许多常年在室内工作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特别是体质较差或对寒冷敏感的脑力工作者,因天气的寒冷,往往会变得忧郁沮丧,积极参加户外冰雪运动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冰雪运动好处多,②
     
    ,如何健康地赴这场冰雪之约?首先要有安全意识,准备活动很有必要。在寒冷环境下,人体肌肉紧缩,关节变得僵硬,充分的准备活动,能使肌肉舒张,增加关节的灵活性,还能激活人的神经兴奋性以便合理完成运动动作。③
     
    。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和熟练程度循序渐进地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场地、强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以“冰雪运动”为开头概括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有言:“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意思是努力探求才有所得益,身体力行才有所成就;《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前者提及“为”的意义,后者提及“为”的前提。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社会现实以及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