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五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0 2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动”,写收敛的“静”。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酒”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莱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颠”“狂”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具备美学领悟的来源。
B.公孙大娘舞剑、张旭创作草书、克莱因绘画都强调“即兴”,所以不易被人理解。
C.公孙大娘的剑舞亦刚亦柔、亦动亦静,使观者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感觉。
D.我们现在虽看不到公孙大娘的剑舞,但从文学和书法作品中仍能体会其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在不断地创新,从而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B.舞蹈引领书法、绘画、戏剧等所有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因此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C.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将草书称为“纸上强烈的舞蹈”。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
C.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D.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台北舞蹈社团“云门舞集”领悟古代书法作品精髓,编排了《行草》系列舞蹈,表演大获成功。许多书法爱好者前往观看,也受益匪浅。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组卷:12引用:2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先生
马宝山 福昌隆商号老板姓严,叫严奉衍,满族人。严老板是从沈阳故宫请苏先生来商号做账房先生的。严奉衍在小镇就有四五家商号,经营盐业、水产,还开着一家木材加工厂。他在乡下还有几千亩水旱田,又开一家烧锅,专门酿东北老烧──高粱红。
严老板亦乡亦城,农工商做得真是得心应手,这应该说得益于他的管账先生苏雨村。苏先生经营有道,一月一结算,笔笔清楚,年尾准在腊月的最后那一天,把一年的总账簿交到老板手里,收支明晰,十年了没有半点差错。严老板十分感激苏先生,常常慨叹:没有苏先生的帮助,福昌隆不会有今天啊!
严老板无论在乡里还是在小镇名声大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和日本人硬逼着名声赫赫的严奉衍当了小镇的商会会长,懂商而不懂政的严老板,当了这个会长不知是祸是福,在那个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号倒是照开着。
一天,严老板请苏先生吃茶,严老板问:“先生来我的小号有十年了吧?”
“回东家的话,我来贵号已经十年零三个月……”苏先生掰着指头说,“……零……零七天啦。”
严老板呷了一口茶说:“先生来小号的时候就说好月薪二百大洋,这已经过去十年了,我想提先生的月薪,再加二百……”
苏先生微微一笑:“老爷,您不说这个话,在下也要说这件事呢。不过,我与老爷想的不一样,我想眼下这二百大洋月薪也不要了。”
严老板一急,手一晃,刚刚到嘴边的茶水洇了他前襟:“怎么?苏先生想离开敝号?”
苏先生摇一摇头:“东家误会了,我是说这二百大洋的月薪我也不取了。老爷您想啊,我一个宫里的阉人,无家无业,无后无裔,我在贵号老爷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严老板脸上灿然:“谁说钱没有用啊?这世上顶有用的就是钱,你眼下用不着钱就找一家银号存起来嘛。”
苏先生道一声“谢了”,再笑一笑,轻轻摇头叹息。
严奉衍一时还不解:苏先生摇头叹息是什么意思啊?
东北光复了,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万贯财产、千顷良田、几家店铺都被政府没收,所有的产业眨眼之间化为乌有。
苏先生哭红了两眼,两袖空空走出严家大院,不知道该去哪里苦度残年。
败落的严家子弟各奔东西。严奉衍好不容易才从大牢里被保释出来,伴着病中的老妻凄凄苦苦过了几年。老妻去世后,他实在孤苦不过,就背一个褡裢,拄一根竹杖游走四方。
一天,严奉衍来到辽河岸边一座小城,只见城中一座高大院落张灯结彩,鼓乐班子吹拉弹唱,大门内外人来客往,甚是热闹。
严奉衍近前一看,只见大门两侧贴着火红寿联,门楣上挂着四盏大灯笼,分别写着福、寿、安、康四字。灯笼下面站着容光焕发的苏雨村苏先生。严奉衍禁不住大喊:“苏先生,苏先生……”
苏雨村循声望去,哎呀一声,急忙跑下台阶,在人群中抱住严奉衍:“老东家啊,您怎么来的?想得我好苦哇。”
俩人相拥相抱着迈上台阶,走进高门大院,苏先生的大寿宴席就开始了。主持寿宴的是一位年轻军官。只见他跪在苏先生面前,叩三个响头,站起身来致贺词。
年轻军官说的什么,严奉衍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懵懂了,脑子想的全是:这苏先生哪里来的这处深宅大院?这个给苏先生叩三个响头的军官又是谁?
在以后安静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大院里除了几个勤杂人员和大门口守卫的两个卫兵外,只有苏先生和严奉衍两个人。这两个往日的主仆相敬如宾,客客气气地吃酒,默默地喝茶,过去那些事情似乎被岁月的风尘深深掩埋起来了,谁都不再提起。忽然有一天,苏先生说:“老东家,您不想知道这处深宅大院是怎么来的吗?”
严奉衍躺着不动,苏先生就知道他这是要听他说呢。
苏先生说:“老东家还记得吧,我在您商号里做到十年的时候,您说一定要给我加薪,被我拒绝了。其实这十年的薪水,我一分都没有花,全存着呢。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年轻军官,是我老家一个村的,不是一个族姓的侄辈人,那时他还是伪满洲国的一个小连副。我看着他还算机灵,就用我的积存帮助他招兵买马,很快他就升任了连长。不久,我看到伪满洲国的败象已显现,就悄悄告诉他要留心联络政府方面的人。这个孩子是个一点就透的人。他很快就与政府军队的人取得联系,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夜,拉起他那一连人马起义了……”
苏先生看到,严奉衍从躺椅上坐起来认真倾听。
苏先生接着说:“有趣的是,光复后,您一家倒霉了,可是我的这个村侄却飞黄腾达,到政府军这边就升任了营长。是他把我接过来住到这个小城里的。前不久这个侄子升任团长,就买下这座宅院,作为我七十大寿的礼物赠送。你我真是有缘分啊,那天我做寿,正好被您赶上,这是我的荣幸啊!”
严奉衍听得目瞪口呆:这真是浮生若梦,人生莫测啊,在人世间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玄妙与变数啊。
“老东家,留下来吧,咱们在这里有人护卫,有人打扫庭院,一日三餐有人侍奉,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你我相依相伴,度过剩下不多的日子吧。”苏先生真诚挽留严老板。
严奉衍叹息:“我一个落魄之人,哪里有这般福气哟。”
这时候苏先生环视一下眼前这个偌大院落,似自言自语,又似对严老板说:“您以为这座大院送给我就是我的了吗?不是的,我不过是替他人看家护院罢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支撑几天哪。我一闭眼一蹬腿,这座院子该是谁的还是谁的。人生既是过客,不知道哪个东西是你的,哪个东西不是你的,说是你的却不一定就是你的,说不是你的说不定还真是你的……”
在苏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严奉衍睡着了。
睡着了的严奉衍再也没有醒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先生是严奉衍的管账先生,严奉衍在苏先生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当地有声望。
B.东北光复后,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他从大富大贵到大灾大难,命运大起大落。
C.为苏先生举办寿宴,让苏先生安享晚年,村侄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其具有乌鸟反哺的美德。
D.严奉衍与苏先生命运不同,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苏先生在回答严奉行的问话时,能具体说出自己在商号供职的时间。
B.小说叙写严奉衍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
C.小说并未过多介绍苏先生过去在宫中的经历,只是通过只言片语提及其过去的身份,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
D.小说在行文中设置悬念,如在与严奉衍再次相遇时,苏先生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说“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命运,从他的性格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请以苏先生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22引用:6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海棠花比较喜欢酸性土壤环境。我们选择土壤时,①______。腐殖土本身是酸性的,加到土壤里,能够疏松透气,还具有丰富的营养,非常适合种植海棠花。
②______,比在室内养护效果更好。即便是在阳台,也要让它尽可能接触到室外的阳光和空气,并保证空气的流通和充足光照。
③______,还要及时对海棠花进行修剪。海棠花的生长能力非常旺盛,如果任由它生长,整体看起来会比较杂乱,影响美观,而且一些枯枝、弱枝、病虫枝的存在,也会过度吸取营养,导致没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花朵,开花数量会变少。(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时常修剪,才能够让它造型美观,长势良好
B.只有时常修剪,才能够让它长势良好,造型美观
C.时常修剪,不仅造型更加美观,长势也会更好
D.时常修剪,不仅长势会更好,造型也更加美观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17引用:9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汉语中,“先”往往代表着积极的意义,例如“先进”“先行者”“先见之明”等等。《汉书》上也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可见,在很多情况下,错失先机容易使自己陷于被动应付、受人牵制的不利处境。
但是,《荀子•议兵》中指出:“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冷静观察,认真谋划,伺机而动,后发亦能制人。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