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8 11:0:2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此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下面对三段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三段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段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段文字,每一段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组卷:8引用:4难度:0.9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一)文言文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甚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必修上册《师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音dòu。
C.百工,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D.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又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组卷:0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②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③余春。【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初期。②梅子:果梅树结的果,成熟于夏季。③殿:殿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紧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中的“满”字传神地写出了雨后蛙声传布之广。
B.颔联中“真一梦”写出了海棠花踪迹难觅,短暂易逝,其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触。
C.第四句交代梅子已经成熟,“新”暗示了季节的更迭,也寄予了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D.颈联用语精微蕴藉,“闲挑菜”“不见人”等内容,含蓄地传递出作者此时的心绪。
(2)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组卷:15引用:6难度:0.5
八、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
8.如图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组卷:17引用:7难度:0.5
五、写作(40分)
-
9.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
请结合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组卷:16引用:3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