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101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2 4:0: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
B.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
C.“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
D.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
B.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
C.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
D.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
B.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
C.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D.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组卷:7引用:9难度:0.6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了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国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结构性质。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在当代农村,农民的谋生手段不再仅限于种地,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减弱,农村的人口流动开始加大,“世代定居”不再是常态。
其次,农村传统的大家族开始逐渐消失,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传统的大家族的形成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关。在农耕社会,单个家庭无法独立满足自身的生产,因此需要家族联合来解决生产问题。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个家庭开始可以独立解决生产问题,这使得传统的大家族受到挑战,核心家庭即夫妻双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主流。此时,大家庭开始向多个小家庭分解,而这里的家庭也开始趋向于西方观念下的家庭。这个家庭也不再像大家族那样经营包含经济、政治、宗教等在内的诸多事务,而是更像西方家庭那样主要经营的事务是生育儿女。
此外,传统的农村家族结构的变化也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经消失。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摘编自付立政《从<乡土中国>看当代中国农村变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可依据需要沿亲属差序任意向外扩大。
B.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小家族”的功能包括生育和事业。
C.传统大家族的分解及家族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转型。
D.当代中国农村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仍与西方家庭完全不同。
(2)西洋的家庭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存在显著不同,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团体界限上看,西洋的家庭是固定的,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可伸缩的。
B.从结构形态上看,西洋的家庭是父母子三角,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小家族。
C.从存续时间上看,西洋的家庭具有长期性,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具有绵续性。
D.从成员关系上看,西洋的家庭中夫妇是主轴,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中夫妇是配轴。
(3)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结构在时代的冲击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下列不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A.隔代家庭增多
B.核心家庭增多
C.丁克家庭增多
D.多孩家庭增多
(4)费孝通提出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是“小家族”,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二后,分条概述“小家族”的特点。组卷:9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阅读(共1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自行车去拉萨
王奎山 罗西在送儿子上大学的一个星期之后,在晚报上刊登了征集驴友一起骑自行车去拉萨的启事。罗西喜爱旅游,特别是喜爱骑自行车旅游。罗西早就想骑自行车去拉萨了。妻子问他,为什么要去拉萨?罗西说,有人问一个登山家,你为什么要登山呢?登山家说,因为那座山在那里存在着。罗西的妻子想了半天,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罗西。
罗西的启事登出来后,很快就收到了几个驴友的电话,表示愿意和罗西一起骑自行车去拉萨。几个人还一起推举罗西为召集人。罗西非常高兴,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并且开始付诸行动。
罗西的妻子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罗西的妻子知道这件事之后,和罗西大吵大闹起来。罗西的妻子说,儿子才刚刚考上大学,光本科四年就得花多少钱?罗西说,儿子上大学的钱不是早就存在那里了么?妻子说,读完本科还要读研究生,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再说,读完博士还要找工作,还要结婚,还要买房,你想没想过,这些事得多少钱?罗西笑了,说,结过婚还要生儿子呢,生了儿子还要生孙子呢,你累不累呀?妻子说,我不跟你耍嘴皮子!只要儿子大学没毕业,只要儿子工作没找好,房没买,婚没结,你休想离开这个家。等儿子大学毕业找了工作,买了房,结了婚,你爱上哪儿上哪儿,你哪怕是去阿拉斯加呢,我也不拦你。罗西哈哈地笑了,照你这样说,我这一辈子不是卖给你啦?妻子说,我还卖给你了呢!人家马丽早就住上别墅,开上私家车了。马丽,是妻子的闺中密友。妻子还把双方的父母都叫到一起,说,你要走也中,咱先把婚离掉再说。
于是,骑自行车去拉萨的事只好泡汤。
这事本来就是罗西挑起来的。罗西去不成,那几个驴友也一时有些泄气。但驴友中有个晚报社的首席记者叫杜平的,不服气,说,咱离了罗西就去不成拉萨了?咱非去不行。咱不但要去,还要搞得轰轰烈烈的。于是,杜平接替了罗西,成了驴友们的头头。杜平到底是晚报社的首席记者,懂得舆论的重要性。驴友队出发那天,在世纪广场那里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连市委宣传部长都到了场。
从驴友队出发的那一天开始,晚报特意辟出了专门的版面,刊登杜平撰写的旅途见闻的文章。这个专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有的人甚至跑到报社说,我买晚报就是冲着这专栏的。这个专栏在晚报上一直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驴友队从拉萨回来之后,杜平还把那些文章汇集成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骑自行车去拉萨》。
再说罗西。不管怎么说,骑自行车去拉萨这件事是由罗西挑起来的。没有罗西就没有驴友队的拉萨之行。驴友队出发那天的欢送仪式,罗西是参加了的,不仅参加了,还发了言。罗西的发言十分简单,只有短短的几句话。罗西是这样说的:骑自行车去拉萨,是我多年来的梦想。今天,我的这个梦想,就要由你们付诸实施了。我非常羡慕你们。但是,我要说,只要我不死,我还活着,总有一天,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说罢,罗西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了。罗西的话,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从那天开始,罗西在家里该干啥干啥,但就是不说话,一句话也不说了。妻子知道罗西是在赌气,也不理他。
驴友队从拉萨归来的第二天,罗西失踪了。罗西的妻子知道罗西肯定是去拉萨了,就找到罗西的爸爸,问怎么办?罗西的爸爸说,还能怎么办,我权当是没有他这个儿子。罗西的妻子问,找不找?罗西的爸爸说,找个啥,不找!我生的儿子我知道,王八蛋是个犟种,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于是就不找。
谁也没有想到,罗西这一去竟是八年。
八年后,当罗西出现在家人面前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西藏人,头发胡子都很长,脸色黑红,身上有一股浓重的羊膻味儿。那时,罗西的儿子已经娶妻生子。罗西说,儿子,爸爸对不住你。说这话的时候,罗西流出了眼泪。没想到,儿子哈哈地笑了。儿子说,爸爸,你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爸爸。我要告诉你我的一个决定,等我的儿子考上大学以后,我也要骑自行车去拉萨!说完这句话,罗西父子两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西对于为什么要去拉萨这个问题的回答,让妻子想了半天,且不知如何回复,说明妻子对罗西的做法不赞成,但又找不到理由反驳。
B.罗西的妻子不让罗西去拉萨,主要是担心这一趟花多了钱,影响儿子的教育大业,也因为时间较长,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照顾家里。
C.杜平接替罗西成了驴友队的头头,他之所以把这次骑行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一方面是职业思维定势的作用,其次就是特意做给罗西看。
D.罗西在驴友队出发时的欢送仪式上的发言,五味杂陈:既有遗憾,也有鼓励;既有自己半途而废的歉意,更有独自骑行前往拉萨的决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西的妻子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对罗西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是衬托了罗西的形象,二是使情节曲折跌宕。
B.杜平把骑行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既在晚报辟了专栏刊载文章,又把文章汇成一本书,这些情节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突出了小说主题。
C.罗西父亲说的“我生的儿子我知道,王八蛋是个犟种,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从侧面印证了罗西的独自骑行前往拉萨的倔劲,增强了真实感。
D.罗西从拉萨回来,作者通过“头发胡子都很长,脸色黑红”“浓重的羊膻味儿”等外貌描写,表明八年时间西藏生活和文化对罗西改造之深。
(3)小说结尾安排罗西与儿子见面,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05引用:6难度:0.5
七、选择题组(共9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 。尽管 ,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 。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 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积淀 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 折射 B.沉淀 事过境迁 不可言喻 折射 C.沉淀 事过境迁 不言而喻 映射 D.积淀 时过境迁 不可言喻 映射
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3)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组卷:20引用:9难度:0.7
八、作文(共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国庆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搅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随之而来的线上教学,对网课少年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自由,得到意外的收获。理性网游,生活会更充实多彩:节制饮食,身体会更轻盈敏捷:管控情绪,内心会更从容平和……
请以“自律的乐趣”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畅谈自己的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4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