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高一(下)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5 12: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후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组卷:136引用:73难度:0.7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2月20日,云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中考体育的分值上调到100分。这意味着从2020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在中考成绩上,体育将和语数外一样举足轻重。几乎同一时间,天津市教委出台《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实施方案》,明确了自“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中考体育成绩从30提高到40分。
          至于近年来中小学体育教育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视,则不得不提到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令人发愁的塑料体格。如果在1995年那一年,你正处于7-18岁之间,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曾是近30年来,身体素质最硬的一届中国少年。2019年9月,一篇发表在《柳叶刀•儿童和青少年卫生》(TheLAnCetChilD&ADolesCentHeAlth)的研究论文向我们揭示了这一事实。科研人员利用1985年至2014年间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将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肌肉力量、50米短跑和长跑成绩计算成体质健康指数(PFI)。数据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各项指标下降明显,长跑成绩更是一落千丈,2014年女子800米耐力跑成绩要比1985年慢25.8秒,2014年男子1000米耐力跑成绩要比1985年慢28.3秒。这与学生所进行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要确保不少于1小时。
    (摘编自《新京报》文章《孩子们的体育课,都被谁占用了?》)材料二:
    图1 儿童各类校外生活时间利用状况

    (摘编自《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图2 中国7-18岁青少年营养状况(1985-2014)

    (摘编自2018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材料三:
          11月5日,教育部召开“教育奋进看落实”第五场新闻通气会,通报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及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一增一减一保障”,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用7个字道出了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发力的重点。“‘增’是增加体育课、课外锻炼和健康教育,‘减’是减轻中小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保障’是从师资、场馆设施条件、制度等方面,保障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王登峰说,通过增加编制新招体育教师以及招聘兼职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师人数已由2015年的56.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5.3万人。与此同时,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中小学校体育馆面积从2015年的3178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35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率从2015年的68.6%增长到2018年的89.6%。
          王登峰表示,要进一步激发调动政府、学校的积极性,要把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绩效考核中。王登峰说,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还要深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复核,实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等综合效益提升。
    “2016到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抽测复核的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已经出现了初步上升的势头。”王登峰说,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2016-2018年,不及格率由12.0%下降至8.09%,下降了3.91个百分点;良好率由21.9%上升至24.37%,上升了2.47个百分点;优秀率由4.6%上升至6.2%,上升了1.6个百分点。
    (摘编自《“一增一减一保障”力促中小学生健康》,《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6日)(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1995年开始,参与调查的儿童青少年营养过剩(超重和肥胖)的比重开始上升,体重正常的比重则在不断下降。
    B.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等自控力问题固然导致广大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而户外锻炼时间的不足,也是其重要因素。
    C.中国儿童上学日平均每天和周末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分别为23.51和34.72分钟,远未达到国家相关文件标准。
    D.在1985-2014这三十年间,1995年是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最好的时候,也是体重正常学生占比最高的时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地出台将体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的方案,不仅是出于对国家相关精神的呼应,还切实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令人堪忧的体格。
    B.只有科学定位体育教育目标,精心安排体育教学项目,准确评估体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改变当前的现状,真正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C.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自主招生考试规定不得无故缺席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体能测试,体现了这些院校对体育的重视。
    D.真正发挥把体能测试纳入考试评价范围的“指挥棒”作用,再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针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你认为当务之急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解决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0引用:2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手抚摸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忙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到地上的。而且,在拉车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进,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2)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16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攻红毛功,累擢总兵。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入南安学为诸生。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
          顺治二年,师下江南。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与芝龙同县,通书问,叙乡里,芝龙挟二心。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
          五年,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七年,成功攻潮州,总兵王邦俊御战,成功败走。十年,芝龙同安侯,而使赍敕封成功海澄公、鸿逵奉化伯,芝豹左都督。芝龙虑成功不受命,别为书使鸿逵谕意。使至,成功不受命,为书报芝龙。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十五年,谋大举深入,与其将甘辉、余新等率水师,号十万,陷乐清,遂破温州。将入江,次羊山,遇飓舟败,退泊舟山。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芝龙与颜思齐为盗时,尝屯于此。荷兰筑城二,日赤嵌,日王城;其海口日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康熙元年,成功卒,年三十九。
    (选自《清史稿•郑成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B.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C.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D.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表示排行最后,也指一个朝代的末期,“明季”即明朝末年。
    B.封,授予官职,与第1段中的“擢”、第3段中的“授”一样,都表示官职的升迁。
    C.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习称秀才。
    D.康熙,清圣祖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蕴含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祈福颂德等特殊意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成功文武双全。他年少时即文韬武略,在其同辈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远近四方的人都很关注他。
    B.郑成功英勇善战。从南澳募兵到兵败江南,十数年间,郑成功身经百战,拒降抗清,虽兵败而返,但勇气可嘉。
    C.郑成功忠孝两全。他一生坚持抗清,拒绝接受清廷的招降,暗中与父亲通信,可谓对大明尽忠,对父亲尽孝。
    D.郑成功抵御外侮。从江南败还后,他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我国固有的领土台湾,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
    ②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③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组卷:6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阅读下面这组漫画,联系第一、二幅画面的内容,给第三幅画面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形式一致,逻辑严密,能够完整描述画面内容。并请写出这组漫画的寓意(要求20个字以内)。

    第三幅画面:
     

    寓意:
     

    组卷:7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艾青写到:“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同学,你也应该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时候,请按要求补全下列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题目:
     
     
    ,我想起了你!

    组卷:6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