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二十一中学校八年级(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5/1/3 20:30:2

一、古诗词默写(共29分)

  • 1.默写。
    (1)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2)《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境况的句子是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3)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中的“
     
    ”。
    (4)青树翠蔓,
     
     
    。(《小石潭记》)
    (5)《与朱元思书》中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描写江水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
    (7)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蒹葭》)。
    (8)朋友远行,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表明真正的朋友不受时间、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
    (9)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送张丞相》)
    (10)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北冥有鱼》)
    (11)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佳肴》)
    (12)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13)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14)《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
    (15)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陆游《卜算子•咏梅》梅花遭遇挫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
     
     

    组卷:21引用:1难度:0.8

二、名著阅读

  • 2.《傅雷家书》与诸葛亮的《诫子书》所体现的教子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阐述。100字左右。

    组卷:81引用:5难度:0.7

三、现代文阅读

  •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也是偶然成为你父亲      ①薯片和牛肉干是儿子所喜欢的,他百吃不厌,经常藏起来,或抱在怀里。他说,要想起来就能吃到,一醒来就能吃到,我跟他说,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说,他喜欢自个儿吃,谁谁谁吃东西都不给他吃……我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依然不改。正好那阵子他换牙,我告诉他一句老话:众人吃,啧啧香;一人吃,烂牙床。把他掉牙与吃独食联系起来,这一招起了作用,因为他觉得牙齿掉了很难看。
          ②可换牙继续,他委屈地说:“我没有偷吃阿!”看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把换牙的真相告诉他了,并表扬他是个大方的孩子,说懂得分享的孩子人见人爱。
          ③有一天我在家里招待朋友;酒过三巡,儿子忽然跑进房间抱出来一瓶酒。那是一瓶放了近10年的酒,此前我跟他说过,这瓶酒很珍贵。他把酒放在桌上说:“爸,这是瓶好酒吧?”我说:“是啊。”他说:“好东西要和朋友分享。”这让我有点脸红。朋友一开始不肯让我打开这酒,当听了我和儿子有关分享的故事后,不再阻止……
          ④3岁之前,儿子一直和我们睡在一起。3岁前的一个月,我们开始给他做工作,说生日那天要和他分床睡。举了很多例子,终于,他答应了,不过有条件,床头得有一盏明灯、一把玩具、一个布浣熊……当然,这些都得到了满足。
          ⑤可生日那天晚上,他变卦了,无论如何都不肯一个人睡,最后哭了,恼怒了。他说:“为什么我一个小孩要一个人睡,你们两个大人要睡在一起?”我说:“爸妈都是睡在一起的。”他仍然不依不饶,最后,我们妥协了,决定我来陪他睡。他说,不许我半夜跑了。【A】我答应了。好不容易哄着他睡着了,轻轻地给他压好被子,悄悄地离开,调好闹钟,在凌晨5点钟再去陪他。他早晨醒来第一句话就问:“你一直都在这儿吧?”我说:“是啊。”
          ⑥这样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他好像慢慢适应了。元旦那天晚上,我问他有什么新年愿望。他说,他要发明一个东西把我定住,这样半夜我就不会跑了。我笑了,他也笑了,说:“爸爸是个骗子。”
          ⑦家里的下水道堵了,我用了各种法子都没有通好。后来就去菜场买了几条泥鳅,准备派它们去疏通下水道。儿子见了泥鳅,要我把它们养起来。我哄他说,先让泥鳅去办事,等它们把水管弄通了,就给他养着。他想了想,答应了。后来,下水道通了,当然泥鳅也一去不复返了。儿子就站在下水道那里,等泥鳅出来。他问我:“爸爸,泥鳅还没有下班?”我说:“没呢。”他说:“几点下班?”我说:“7点。”他想了想,就玩别的去了。【B】晚上新闻联播开始时,他一下就冲到下水道那里,说:“泥鳅下班了!”等了很久,泥鳅没有回来,他就哭了,说:“天黑了,它看得见吗?”我说:“泥鳅不会回来了。”他问:“泥鳅去哪里了?”
          ⑧我的心就那么一动。我知道泥鳅去了哪里,可我没有像他一样关心泥鳅的命运。后来我告诉他这些泥鳅的确切去处,他问;“那你为什么不爱惜?它们是有生命的啊!”我无言以对。
          ⑨孩子一天天长大,问题也一天天多了,有一回,放在桌子上的50块钱不见了,我们到处找都没有找到,就问儿子是不是把钱拿走了。他吞吞吐吐地说偷偷拿过一次钱,是5块的,买零食吃了,但桌子上的那50块绝对没拿。我当然不相信,朝着他的屁股来了几巴掌,再向他是不是拿了。他还是说没拿,真的没拿。虽然他没再遭皮肉之苦,但我心里想,这事一定是他干的。
          ⑩没几天,却在狗窝里找到了 50块钱,这让我不安。于是,给他“平反”,向他道歉。他说:“光道歉是不行的,我得打你的屁股啊。”我想了想,趴在沙发上,让他打。这让他高兴坏了,打一巴掌,傻笑一阵。
    ⑪那一刻,他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在他眼里,爸爸是个庞然大物,但现在他可以打爸爸的屁股,也许这就是平等。
    ⑫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父亲,是那样的偶然,但他的一生因此而改变,他死心塌地像石头铺在地上那样,垫起孩子愿望的脚尖。
    ⑬我们陪伴孩子、滋养孩子,他们也同样陪伴、滋养我们。
    (1)请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我”和儿子之间的故事。
    (2)文章多次写到“我”哄骗儿子的情节,有何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A】我答应了。好不容易哄着他睡着了,轻轻地给他压好被子,悄悄地离开,定好闹钟,在凌晨5点钟再去陪他。
    [B]晚上新闻联播开始时,他一下就冲到下水道那里,说:“泥鳅下班了!”等了很久,泥鳅没有回来,他就哭了,说:“天黑了,它看得见吗?”
    (4)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有人认为是表现父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互相滋养的,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组卷:23引用:1难度:0.5
  •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哈欠声声
    兰晓雁
          ①当你疲惫不堪;或者睡意袭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科学家研究发现,哈欠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有关。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相关分子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哈欠中枢”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②如果你感觉在某种场合或某一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等方式来抑制哈欠。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不过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打哈欠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便能在生理上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③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志愿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眼的乐曲,先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④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认为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的眼泪,通过鼻泪管下救,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人在打哈欠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积在眼睛里,人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⑤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哈欠。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人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域与表示同情时的脑部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眼者渡过睡眠关。……
          ⑥打哈欠看似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痰病的中老年人来说,经常不由自主地打哈欠,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脑梗死即将降临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的有70%-80%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打哈欠。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
    (选自《东南西北》,有改)(1)根据本文内容,给“打哈欠”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2)打哈欠对人体有什么益处?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
    (3)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发挥想象,根据哈欠的“传染性”,为第5段末尾添加你设想的助眠方法。

    组卷:17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