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山东省聊城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通信技术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在被机器所代替。著名经济学家列维这样写道:“由常规认知和常规手工劳动所构成的工作的劳动力份额正日益下降,因为此类任务容易通过编程让计算机去做,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比例则是那些强调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的工作。”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机所取代的时候,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代劳和胜任的复杂工作,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复杂能力,即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素养”。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来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因而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同时,信息通信技术和全球化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怎样合法地、道德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工作、生活、交往在一起,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怎样处理文化差异和多元化社会?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他人合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据此,我们可以把核心素养概括为:核心素养即“21世纪素养”,指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所谓“高级能力”是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所谓“人性能力”即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有素养的人,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人,而且是对其行为负责任的人。
    (摘编自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动教育和课程领域的关键变革,伴随着这一浪潮,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议题和社会话题。关于核心素养并没有精准的定义,然而,我们对核心素养界定为,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是符合社会潮流和教育诉求的。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内涵要兼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取向,既指向个体的终身发展,又关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核心素养也不是个体所具备的可分化的能力框架或要素的罗列,而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是个体在不同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行为一体的整体资质的综合表征。
          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关键素养”。研究者往往从解释核心素养与一般素养的关系为出发点来阐述核心素养的特殊性。最普遍的认识是① 的关系,即核心素养是一般素养的精髓和灵魂,是其他素养的前提,一般素养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其次是②   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必备的、关键的素养内核,一般素养是衍生的周边性的素养;再次是③   的关系,核心素养是个人牌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支架式的条件,而一般素养则是可供选择的质素。
    (摘编自屠莉娅《基于变革社会的角度:核心素养阐发与建构再思考》)材料三
    “核心素养”不单是一个概念,还是一套教育思想体系。从积极的角度看,“核心素养”从对教育结果的预期、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定义了教育目标,给教育实践以清晰的操作方向。但它所蕴含的教育局限性也不可无视。
          首先,“核心素养”的界定、选择、落实依然是相当老套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无论是国外还是我们国家,“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虽然是基于研究的,但依然都是“专家话语”“精英话语”,体现的是专家与精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实际上,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素养或胜任力,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定义和选择。比如,对农民来说,种地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素养,但没有任何一个“核心素养”的框架将种地的相关能力纳入其中。专家们也许会说,种地的能力只对特定的人群重要,不是跨领域的胜任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不都要吃饭吗?失去了种地能力,人的生存都是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种地能力是符合“对所有人都重要”这一“核心素养”选择标准的。对一个将来以种地为岗位的人来说,为什么要具备在都市里生活所需要具备的那些复杂胜任力?
          其次,“核心素养”从概念上讲是“核心的”“关键的”,但从教育角度上讲变成了“共同的”,因为“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的”“关键的”就在于其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共同的素养。“共同素养”从字面上看,是人人应该也必须拥有的素养,不是特定人群、特定行业的素养,然而,“共同的”往往是基础的。如果核心素养变成了基础素养,从教育的角度反而是易理解、易操作的。但如果是这样,那“核心素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为了与基础素养区分开来,只能强调作为共同素养的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或者高阶素养。问题来了,如果人人都能拥有,那还是“高级素养”吗?反过来,作为“高级素养”还能人人拥有吗?
    (摘编自高德胜《核心素养的隐喻分析:意义与局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没有统精准的定义,但都指向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教育新需求。
    B.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的深刻变化,促使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成为了21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
    C.专家认为核心素养必须是跨领域的胜任力,而材料三则认为核心素养应侧重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选择。
    D.核心素养体现的多是专家和精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虽然是经过了认真研究,仍带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信息通信技术带给人类职业变化和生活变化的两个方面,阐发了核心素养作为未来教育目标的必要性。
    B.材料二除了直接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又从与一般素养的对比中揭示了核心素养的特殊性。
    C.材料三认为核心素养和基础素养都属于共同素养,但核心素养属于高级的共同素养,而基础素养属于低级的共同素养。
    D.三则材料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不同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表明了核养素养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将下列选项中的内容依次填入材料二划线处,最准确的一项是
     

    A.①基础与拓展 ②中心与外围 ③支撑和辅助
    B.①中心与外围 ②基础与拓展 ③支撑和辅助
    C.①支撑和辅助 ②基础与拓展 ③中心与外围
    D.①基础与拓展 ②支撑和辅助 ③中心与外围
    (4)试分析材料三在论证方面有哪些艺术特色。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有何异同?请比较分析。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伟大的人们
    鲁先圣
          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
          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贫寒的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遗产的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沟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
          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瞎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在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饭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通使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社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他其貌不扬,那笨拙的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
          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
          这个人,就是创造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思想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
          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上游行示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泼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的害群之马。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2300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雅典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样的痛苦。
          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
          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
          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光明之门,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
          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14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拜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入任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处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14年辛苦的最好的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只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相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苍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智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逢乱世的阿炳流浪街头,很多时候演奏只是为了吃口饭,苦难和坎坷通过他的大脑变成宝贵的经典音乐流传下来。
    B.第②段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既揭示了荷马漂泊流浪的落魄,又表现了他寂然死去的凄凉。
    C.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因为“道大不能容”。
    D.文章列举荷马,阿炳,苏格拉底、孔子等东西方伟人的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难,磨难又促进伟人的成长。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苏格拉底门徒众多以及他的思想的影响之广。
    B.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阿炳在苦难人生中用敏锐的目光和智慧创作出一首首不朽的作品。
    C.第⑥段对苏格拉底外貌衣着等细节描写增强了面感,形象再现了苏格拉底物质生活的磨难和屈辱。
    D.文章通过东西方伟人遭遇的对比,突出了东方伟人的“稍稍幸运”一阿炳在临死前被请到艺术殿堂演奏,孔子未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3)苏格拉底为什么放弃生的机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选材别具匠心,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组卷:13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旧小区改造,①不仅关系城市形象,而且关系民生福祉。
          今年以来,②我市住建部门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高质量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努力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21年我市计划改造老旧小区64个,预计投资1.1亿元。目前64个项目均已进场施工,③预计最晚11月1日前可全部完工
          在花园北路老旧小区改造现场,四五名工人正在搬运暖气管道,一名施工人员驾驶着洒水车对现场进行洒水除尘。该小区供暖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当中。④现场施工公告显示,该工程2月27日开工,3月27日竣工,工程起点为小区西门原供热二极管网主管道,⑤终点为供热区域内各栋楼前分支管道、各户分支管道及单元分支管道。
          该小区1994年建成,共有6栋居民楼,224户居民。此次小区改造计划投资约345万元,⑥改造内容包括屋面防水、外墙保温、供暖、公共照明、绿地和景观等。为了表达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认可和支持,业主梁先生写了一首小诗,贴在小区入口处:“民心工程进小区,群众纷纷竖拇指。不忘初心红心献,群众为党点个赞。”
    (1)文中六处划线句子中,有三处存有语病,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2)请为上面的消息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是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1949年由毛泽东亲自起草、周恩来亲自题写。如今诵读这段碑文,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