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2 11: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是因为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不等于诗歌艺术的全部。
B.诗歌的多义性需要借助词的多义性,但又与词的多义性有根本的不同。诗歌的多义性与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读者的主观性有很大关系。
C.一个多义词虽然有多种意义,但每个意义都是确定的,且一次只用其中一个意义。而诗歌的多义性恰恰相反,一个词同时具有多种意义。
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B.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义学是深入研究诗歌多义性的理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去研究诗歌的多义性并非行不通。
B.与词汇学中用词时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多处关于“月”的描写,诗歌中的“月”除了指自然之境,还能引发联想和想象,营造孤寂、清冷、伤感等氛围,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的特点。
D.从诗歌的多义性的角度上理解,“诗无达诂”,指诗歌词义的多义会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与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住建部公布,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都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其中北京是首个立法城市。
46个重点城市中,80%以上对生活垃圾采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各地执行的基本上都是国家制定的这四大分类标准。为方便市民理解,有些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称呼和标志,比如上海提出湿垃圾和干垃圾之分,而北京则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46个重点城市中,有25个城市明确了对个人和单位违规投放生活垃圾的处罚。太原、杭州等城市还对违规投放垃圾增加了信用惩戒措施,违反生活垃圾分类有关规定,且拒不改正,阻碍执法部门履行职责的,其相关信息将被依法纳入个人、单位的信用档案。
(摘编自《46个重点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分类办法如何因地制宜》)材料二:
实行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缓解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改善垃圾末端处理能力跟不上、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综合利用垃圾,产生新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行动。经过多年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至2018年底,中国有16个城市已出台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26个城市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立法计划,46个重点城市均公布实施方案,建立市区两级的工作协调机制,并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设施体系建设。
当前,中国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信息公开、垃圾分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
除了垃圾分类,许多与公众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环境治理领域,如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城市黑水体治理等,也需要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及共同行动。
(摘编自《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材料三:
垃圾分类不仅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垃圾分类链条很长,涉及物质流动的全过程,包括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废弃、回收和再利用。同时,关联的要素和机制异常纷繁,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不少的行为主体,利益多元,不易协调。
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对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制定、管理模式以及公民道德等提出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输、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相较于框架和制度,全民参与的落地难度较大。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公民主动分类是核心一环,且毫无捷径可走,只能在磨合上下功夫。磨合就意味着长时间的调适,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来持续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
事实上,在不同国家,由于垃圾来源、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垃圾分类和处置上会有不少差异。比如德国侧重生产者责任,生产者责任不仅体现在包装上,还体现在回收上,并由此衍生到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又如瑞典更注重技术应用,每个社区都有先进的处置系统,虽成本昂贵但很有效。
(摘编自汤伟《推进垃圾分类没有捷径可走》)(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先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中,部分城市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有些城市还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比如违规投放垃圾将会影响个人信用。
B.为了方便市民理解,我国不同城市对垃圾的称呼、标志以及管理办法都不尽相同,但都能体现出我国对垃圾分类、垃圾投放的重视。
C.我国多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这一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的开展,也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D.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输、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对改善生活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要绿水长流,还要关注更多的环境治理领域。
B.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也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归根结底,民众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C.垃圾分类工作链条很长,涉及的环节较多,涉及的主体也较多,各自利益不尽相同,这导致当前的垃圾分类工作很难开展。
D.因垃圾来源、生活习惯不同,不同国家处理垃圾分类的工作着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垃圾分类工作需要长期坚守。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当前政府部门在垃圾分类管理中需要强化哪些方面的工作。组卷:0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
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四爷和四奶的人物形象,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
B.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的空心化现状。
C.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秋唱,指小说结尾处四爷的歌唱。四爷嘶哑的吼叫,宣泄了层层蓄积的情感,同时也把原本舒缓的情节陡然推向高潮,极富冲击力。
(2)从文中看,小说中的“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小说中的四爷终究没有等到三个儿子回来收稻,你如何看待三个儿子的行为?组卷:6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5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她著有12本诗集和1本诗歌随笔集,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于格吕克的获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诺贝尔奖将不再举办现场的颁奖典礼,而是通过线上举行。组卷:13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些年的春节,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了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违规燃放的家庭及单位要被处以罚金。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反对者说,不能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来消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赞成者说,传统文化的坚守亦应与时俱进。
《嘉州日报》就上述讨论开辟了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读者专栏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