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上,还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有的又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锦鸡那样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选自郑时龄《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有删改)材料二:
余志成:人类能够绽放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流刷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那个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
(选自《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量,成就都很高。
B.《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作品,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等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C.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D.赵丽宏认为上海的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难的欧式建筑虽然让中国人想到耻辱的岁月,但在建筑艺术上是成功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可以使其回答更加生动具体、思想更加深刻。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A.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哇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D.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4)当被问及“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细描述了二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中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组卷:4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
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
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
(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
B.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C.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
D.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B.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
C.剧本中有很精彩的戏剧冲突,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原因是旅途枯燥,老兵们觉得伍万里比较稚嫩,逗他取乐。
D.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
(3)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4)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组卷:13引用:2难度:0.5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元稹《咏廿四气诗》中的这两句诗,描绘了霜降时节天空高旷和万物萧瑟的状态。进入霜降之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① 。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霜降”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从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看,霜降节气是寒气强于金气的开始。金气是指秋季的凉气,寒气是指冬季的冷气,秋分是金气增长的顶点,之后随着秋之金气的减弱,冬之寒气逐渐增强。霜降之前,金气强于寒气,天气比较凉爽;霜降之后,寒气强于金气,② 。金气与寒气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立冬之时才告结束。
霜降期间,白天较热,夜晚气温却很低,逐渐低至零下。此时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天地闭塞则降雨减少,最大的特点就是寒和燥。霜降节气以后早晚温差比较大,水汽明显减少。寒和燥成了这个节气最主要的特点,因此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做好“外御寒,内清热”,补充水分,防寒降燥。这时也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因此,③ 。
(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助人为乐,自己也会因之而获得快乐。
B.寒冷又乏食物的冬天,叫人好生难捱。
C.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谁不感慨唏嘘?
D.老师提醒学生,不要“人在曹营心在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3引用:6难度:0.4
五、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2月6日,“躺平”被评为“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面对“躺平”的年轻人,很多人非常担忧,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科技封锁等多方面挑战,国家发展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南方日报》就“躺平”现象发文表示:躺平就是毒鸡汤,不仅不正义,而且可耻!
然而,另一些人却认为,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北大教授梁永安表示:年轻人躺平的本质其实是因为没人想做拉磨的驴。
躺平现象在其他国家也有体现:英国尼特族(NEET),日本低欲望社会,美国归巢族(BoomerangKids)等等。
对于“躺平”,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0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