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二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 13:0:2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2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句式参差中取其气势,取其与情感波折相对应、相共鸣的功能,是李白的古体诗或乐府诗的显著特征。比如那首《蜀道难》,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种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恣意驱遣,如急风迅雷般出入于神话与自然、人生感慨与政治预言之间,大有包举群山、扪心问天的巨人气概。
          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虚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清平调》(其二)说:“一枝红艳凝露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它从正面落墨,描写后苑牡丹红艳凝香、新鲜带露,隐喻着贵妃的国色天香。随之以一个“枉”字,使语气逆转,比起这种国色天香的牡丹美人,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云雨幻境只不过是枉然断肠一回罢了。由幻境进入历史,诗人陡然发问:汉宫美人谁个可以相仿佛?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娇美动人,却可怜还得倚仗新妆,缺少自然神韵了。此诗妙在善于转折,以情调状语转,以借问语气转,以情感动词转,转折形式多样而不落痕迹,如行云流水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委婉曲折的弹性。
          诗艺的特征在于精练,在于脱俗越轨,在于富有跳跃感。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李白诗重复一些较为特殊、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句式。比如“朝……暮……”句式往往把时间的连续转换为空间的连续:《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朝别凌烟楼……暝投永华寺”是李白在晚间投宿永华寺的时候,在回忆中折叠时间、地点,以流放夜郎的悲苦心境,思念早上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告别时“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的情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就是说,表面上“朝……暮……”的自然时间,经过回忆性的折叠,已变成富有审美弹性的心理时间了。
          有时,朝与暮作为特定的时间刻度,在普泛化的过程中包含着诗人瞬息感的时间体验和幻觉的时间感觉。比如《古风》(其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里的朝与暮,以李花的鲜艳易凋,隐喻着对人世歌舞繁华的瞬息烟云的感觉。《猛虎行》两用“朝……暮……”句各有特殊功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朝暮,意思是“整日里”。由于安史之乱使生灵涂炭,诗人整日里塞满忧患情绪,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猛虎行》的悲切情景中。“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里的朝暮,当然在交代诗人于安史之乱向南逃亡的路程。但是,路程是与幻觉混在一起的,他感到当时的情形颇似楚汉相争的乱世,而他走过的地方都是张良、韩信的故地,他从对张、韩的幻觉中对自己未能施展的雄才抱有信心。这些朝暮句式,充满心灵内省的情绪力度,凭借着特定时间刻度弹射出来。
          李白句式,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构成,也无论是采用虚词使“散文化之诗化”达到精深度,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都使其诗行带有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或连环推进婉曲多姿的运动感和弹性感。他以特殊的天才创造告诉人们,在短短的诗句中,到底能够容纳中国语文的多少活性。
    (摘编自杨义《李白诗歌句式的语言哲学》)
          材料二:
          李白的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两股潮流在李白身上一齐汇聚碰撞,必然在他的心灵深处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毫不奇怪,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列,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过去有些李白研究者不能理解李白诗中情感的急遽变化,清代不少评论家仅从章法技巧上解释李白的诗情。然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苦差事是他所不乐和不屑的,“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才是他的创作方式。张力存在于李白大多数代表作中,如《梁甫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之二和之三、《玉壶吟》《江上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襄阳歌》《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等作。如果把李白所有诗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不同性质的情感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明显。
          张力是进入李白诗歌情感大门的钥匙,而他那悖论式的追求又是产生这种张力的深刻根源。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摘编自戴建业《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李白使用了一些带假设性、转折性的连词。
    B.时间心理化、时间感觉的幻觉性等,均能体现李白天才创造的活力。
    C.戴建业认为,李白诗歌的情感张力、震撼力根源于个人追求的张力。
    D.“龉龃对立”“头晕目眩”等字眼描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享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调》一例,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
    B.从模式化句式的使用可见,天才如李白,也无法摆脱创作的历史局限。
    C.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杨义、戴建业共同实践的学术理念。
    D.杨义认为,李白在诗歌句式上有天才的创造,戴建业也同意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传御》)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D.“然又慕功名……总欲有所建立,垂名于世,然后拂衣还山,学仙以求长生。”(赵翼《瓯北诗话》)
    (4)李白诗歌的句式具有运动感和弹性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并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为例简要说明。

    组卷:4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恬静和谐的氛围形成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主题。
    B.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
    C.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D.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演讲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说明他无恶意,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B.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
    C.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
    D.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3)小说中多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1引用:2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课内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 3.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陌度阡,枉用相 存:问候
    B.坐促弦弦转急 却:但是
    C.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而半山雾若带然 居:停留

    组卷:3引用:1难度:0.8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10.下面是振华中学文学社社长草拟给一位《乡土中国》研究专家的邀请函。以下四处画线句中,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邀请函
    尊敬的***教授:
          您好!
          我是振华中学文学社社长***,[甲]久闻您在《乡土中国》研究方面造诣深厚,3月6日上午我校将举行读书节开幕式,[乙]诚邀您来校作专题汇报,恳请莅临指导。[丙]随函附寄我校同学《乡土中国》读后感拙作10篇,[丁]敬请坦诚赐教,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振华中学文学社
    2023年1月9日

    组卷:29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想在当地招临时工做杂务。工作任务被分成三个等级,达到第三等级可得到一张外场的票,达到第二等级就可以进到内场,如果能完成第一等级的工作任务,将得到一张最前排中间位置的票。
          有一个年轻人想要坐到最好位置看马戏,于是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他一刻不停地干活,虽然十分疲惫,但是拿到最前排中间位置的票的渴望支撑着他。到了晚上,他终于成功拿到了这张票。
          演出开始了,年轻人坐在全场最佳位置上,止不住地打着哈欠。当主持人出场介绍精彩节目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而他再也熬不住,沉沉地睡着了。
          年轻人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