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一百年的现代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相当于五帝时代的从距今五千多年开始至距今四千年共一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在七大区域内差不多同时起源,然后各自独立发展。各区域之间虽相互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各支文化的主体性。这是一个无中心的多元并行发展的文明起源状态。总体上看,这些多元文明还有两个现象:一是中原地区与海岱地区两支文明表现出较多的“世俗”模式,而江浙地区与北方地区两支文明则表现为较多的“宗教”模式;二是北方地区、海岱地区、江浙地区较之其他地区则更具有先进性,如果不是当时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生了意外,实际上应该是这东部的三大区域文化最先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的。
然而,在距今四千年之前,北方地区、江浙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的几支文化都先后衰落乃至中断。唯独中原地区持续发展,终于从距今四千年开始,在夏禹与夏启等部族首长的努力下,夏部族率先建立以部族联盟共主世袭制为特征的早期文明国家。继夏代之后,中原地区又先后有以商族为方国联盟共主的商代、以周族为封国联盟共主的周代相继兴起。由于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原地区为活动中心,前后持续发展又达一千多年之久,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这相对于五帝时代无中心的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文明模式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深刻影响了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
这种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发展模式,便是以中原部族为核心不断融合周边部族而逐渐华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到了西周以后,在政治上,因为以分封建侯为手段的姬、姜两姓文化繁荣扩展而出现了质的飞跃。在文化上,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编定《六经》,司马迁撰著《史记》,均强调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倡导“华夷之辨”。其结果便是,在进一步确定并弘扬中原文化的同时,淡化乃至淹没了中原以外广大地区丰富多彩的各部族、各邦国文化。这就是五帝时代数以千万计的部族文化只留下中原地区以及海岱地区、江汉地区部族文化部分资料的原因。
总之,由于时间上久远的客观性,造成了有关五帝时代文献记载稀少的情况;由于空间上的政治主观性,造成了有关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只重视中原“华夏”部族历史文化而淡化“四夷”部族历史文化的片面性。此可以“后界代夏四十年”这一历史事实的文献记载为例。《山海经》与《楚辞》站在海岱东夷部族的角度叙述这一段历史,所以既赞美后羿,又记录详细;《尚书》《史记》因站在中原华夏文化角度考虑,所以就完全删去了这一段历史;《左传•襄公四年》《左传•哀公元年》虽然采用了楚地传说,保留了这一段历史,但其叙述立场却是站在中原,因而把后羿作为历史反面人物看待。
(摘编自江林昌《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济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材料二:
作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五帝时代所处的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并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黄帝时期、颛顼与帝喾时期、唐尧与虞舜时期。结合先秦文献与考古研究,以上三个时期可以与中华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古国文明”“古王国文明”“王国文明”相对应。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首先是在小的地理区域内形成缺乏“王权”特征的“古国文明”;之后产生初具“王权”特征的“古王国文明”,但此时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且具有小区域特色;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且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完备的“王国文明”。目前考古学所揭示的可与三个“文明”阶段相对应,并能列举一系列特征表明其社会进入“文明”发展状态的考古学文化实体个案,分别是“红山文明”“良诸文明”和“陶寺文明”。其中“红山文明”是否代表着黄帝时期的古国文明,“良诸文明”是否代表着颛顼与帝喾时期的古王国文明,尚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与认证。但是“陶寺文明”所代表的应是尧舜时期的王国文明,是中国王国文明的开端,即“最初的中国”。
陶寺文明是指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早中期,具体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45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其代表性遗存,最重要的是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陶寺文化早期的城址(宫城)、大型窖藏区、6座大墓,陶寺文化中期的大型城址、较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具有祭祀与观测天象功能的半圆形大型建筑基址、城址西南角的手工业区等。
陶寺文化早中期这些高层次、高品质遗存的发现,反映出陶寺文明初步形成了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粮食储备管理体系。陶寺文化早期的宫城、中期的大型宫殿基址、王室大墓,只有大墓才享有的特殊器物--彩绘龙盘、石磬、土鼓、鼍鼓等大型礼乐器证明,陶寺文明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现象,权力体系以及初级“礼制”也已经形成,显示出社会制度正在建立。陶寺文明的社会贫富分化也十分明显,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
上述表明,陶寺文明具有鲜明的王权与初步的王室文化特征,以及较为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或国家管理机构,所以,可以将陶寺文明视为王国文明。陶寺文明是目前认识的中国最早的王国文明。苏秉琦先生在30年前就将之称为“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朱乃诚《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文明在七大区域同时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这是一百多年来现代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
B.七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没有改变各支文化的主体性,但导致了除中原地区外的其他文化的消亡。
C.同为“世俗”模式,中原地区虽然没有海岱地区的先进性,但由于未遭受当时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生的意外,得以持续发展。
D.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原地区为活动中心,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不断融合周边部族而逐渐华夏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成因,对中原地区公元前两千年的考古发现应该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B.《左传》和《楚辞》都有对海岱部落历史的记述,但《左传》站在中原立场视后羿为反面人物因而采用了楚地传说的历史。
C.新石器时代晚期,作为中华文明三个发展阶段之一且具有小区域特色的“古王国文明”阶段,仍缺乏有序的国家管理机构。
D.陶寺遗址中有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墓,说明当时社会存在多个阶层,陶寺文明的社会贫富分化十分明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文明形态中能够作为周公“制礼作乐”历史依据的一项是
A.红山文明
B.陶寺文明
C.良渚文明
D.海岱文明
(4)材料二最后一段得出一个结论:可以将陶寺文明视为王国文明。请结合论证过程给这个结论补充演绎推理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结论:所以陶寺文明是一种王国文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组卷:16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千八百担(节选)
吴组缃 外面远远传来一阵零乱的破锣鼓声,夹杂着小孩子的嚷嚷,像戏台上出将官的那般空气。时候已经快下午三点。在西厅里榻上躺着默默想心事的子寿,那位商会会长,这时忽然沉着脸,走到正堂里来,大声嚷着说:
“柏堂兄,今天这个会你是存心不打算开了?”
柏堂望望子寿那张想寻是非的脸,苦笑了,说:
“老弟,你这话是个什么意思?我怎么有意不打算开?是在等月斋老叔——”
“宋月斋死了呢?我们姓宋的不活啦?——诸位,我们是受人家的欺!我要打倒把持公堂侵吞义庄的白蚂蚁!我……”
大家对这突如其来的事莫名其妙,吃一惊,都瞠眼望着他。柏堂堆了满脸的苦笑。
“你这个笑面虎就是白蚂蚁!你和宋月斋勾串好了侵吞义庄!今天这个会,不是大家催迫你,你是不会召集的;现在你借口等人,你就是延宕着想不开这个会!一千八百担好让你两个盘剥上腰包!”
“老弟官,犯不着!你不过是生意失败了,债务要发作,想拿义庄的稻去维持!你纵然是狗急跳墙,可也真不通世务。这一千八百担,有多少正用?怎么挨到你来沾?打开天窗说亮话,那个野梦你不必做。”
商会会长像一只疯了的野狗,跳过去就要抓住那位一脸干笑的义庄管事。大家拉开了,说:“这是祠堂里,不能这么撒泼!都是一家人,有话好说。现在就派人去请月斋老来。也不必等了,就开会!就开会!”
“本本广!本本广!本本则本则本本广!本本——本本——广!”
那阵零乱无节的破锣鼓声和着小孩子的呐喊,这时近在外面的广场上了。大家都探头向中门那边望出去:被派了去请月斋老的景元,那位脸上有伤痕的失业店伙,忽然由门外跑进来,气急败坏的样子,挺直了眼睛,梗着两根指头粗细的青筋,嚷:
“抢抢抢抢抢粮粮的!客客客客民佃佃佃户望望望望这这边来,带带带带了家家家伙的!抢抢抢粮的——抢粮的!”
大家怔住了,每个人脸上都似乎立刻少去了一件要紧东西,只显着两只大眼和一张洞似的嘴。那门外的草场上,正有一大群赤膊人,嘈嘈杂杂向祠堂这边涌过来。破锣鼓打得更零乱,一些穷孩子喊着,跳着,打着口哨,像鬼叫。
“双喜!双喜!关大门!关大门!”是柏堂嚷。
双喜沉着那双晦气眼,像刚刚从瞌睡里忽然被人一巴掌打醒来似的,由下堂耳门奔出来,没头没脑地一阵乱窜,像个掐去了头的苍蝇那样子。
中门太大太笨重了,双喜刚刚斜着肩膊推着一片打算关,那一大群赤膊汉子已经浩浩荡荡到了门口了。每人都是一身干巴的肉,两条黑瘦的臂膊。有的脸上用烟煤石灰涂成各种的鬼脸子;有的把筒箩畚箕什么的戴在头上,学着“目莲戏”中小鬼那么一晃一闪地蹲跳着。混乱的嚷喊,锣鼓和尖锐的口哨声,直像铁锤子,不住望人耳里敲。
其中走出一个满腮蓬松胡子的黑汉子,把手向后面摇摆一阵,走到祠堂里面,喘着气嚷:
“我们是借粮!我们是借粮!我们找柏先生,宋柏堂!”
祠堂里面的宋家子孙都像一群碰见野猫的鸡,有的向东西官厅里躲,有的正望门口人堆里窜。柏堂拖住四区区长绍轩,口唇只是抖。
“这个事,你负责!你负责!”
外面那群汉子早潮水似的望门里涌过来,直向后堂仓房那边窜。箩筐,简箕,木桶,满堂乱舞。锣鼓和嚷喊声放大了数十倍,连那一根根的大石柱都在震跳着。其中一群打锣打鼓或嚷着,打着唿哨的空手黑汉子,涌到柏堂和区长绍轩跟前。
“抓住他!宋柏堂!宋柏堂!——不要怕:脑袋砍掉也只碗口大的一个疤!”
那群空手汉子拥上去,拖住了义庄管事和区长;义庄管事和区长直着喉咙叱嚷,乱跳乱挣扎。大家抬的抬,拉的拉,拖的拖;锣鼓,呐喊,口哨直拥送着出了祠堂的门。
义庄管事和区长像两只敬神的祭猪,被那群汉子扛着拖着到龙王台下来。龙王台上那只瓦缸不知几时已被人推下地,把原先蹲在下面的西风癞痢打翻在泥泞瓦砾中。那张苦笑脸子已经粉碎了。
祠堂门口进进出出乱窜着人:挑着,扛着,驮着满满家伙稻谷的,口里“杭则!”“哎呀!”“咳则!”“杭呀!”地应答着;拿着空家伙的,口里打着嗯哨,旋风似的望里面卷。豆腐店老板步青老和那位口吃的景元,不知几时也回家拿了箩筐家伙,正在人堆里挤挨着;松龄少爷刚从门里窜出来,硬着颈项跑,像一只被狗子追赶的鹅!
双喜伏在门口的台阶上,呜呜咽咽哭着:“太祖爷爷呀!……”两只大石狮向着他打哈哈,像打得气也喘不过来的样子。
1933年11月10日文本二:
在现代文学以来的宗族叙事历程中考察,三十年代“社会科学理论”与文学叙事之间的深层联系由此凸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主要凭依启蒙思想,对于宗族制的否定多是一种定性式的宣判,现在则可以“社会科学理论”为支撑进行“客观”分析。随着域外思潮逐步深入地引进,尤其是左翼思想团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的大力推广,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所受影响愈见显著。“历史的趋势”是,登上历史舞台的应该是、将会是聚集在祠堂外的人群。在《一千八百担》中,这一群佃户的面貌还是模糊不清的,他们策划的“革命”行动还是小说中的一条暗线。但是随着叙事的发展,他们必将走向舞台中央。
在两者的场景对比中更可以生动感知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的内在联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宗族组织形态完整,强悍而有力,“玉湖庄”“浏村”都富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村民们同仇敌忾;而在以《一千八百担》《在祠堂上》《脊背与奶子》等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宗族叙事作品中,这里的宗族组织已现破败倾覆之势,族人之间明争暗斗,离心离德,家族道义沦丧殆尽。
(摘编自袁红涛《“宗族史”与“社会史”的衔接:论<一千八百担>的叙事意识》)(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人物众多繁杂,但情节始终围绕祠堂里的一千八百担粮食展开,仍然给读者一种层次清晰的感觉。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的暗示来展开情节,如“那位脸上有伤痕的失业店伙……青筋”一句含蓄地写出了佃户们的鲁莽举动。
C.小说多次写到义庄管事宋柏堂的“笑”,既使得小说情节形成前后照应,也展现出宋柏堂虚伪、圆滑的一面。
D.“连那一根根的大石柱都在震跳着”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渲染了锣鼓和嚷喊声的喧闹,也写出了佃户们的声势浩大。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的“外面远远传来一阵零乱的破锣鼓声”一句渲染了故事发生的紧张气氛,也与后文的锣鼓声相照应。
B.“只显着两只大眼和一张洞似的嘴”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宋柏堂等人遇到佃户抢粮时的恐惧。
C.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彻底否定了宗族制的存在,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则着墨于祠堂外的人群。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宗族叙事作品里的宗族组织没有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宗族组织形态完整的特点,《一千八百担》中宋氏祠堂的状况就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
(3)袁红涛认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的宗族叙事作品的场景对比中“更可以生动感知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的内在联系”。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小说《一千八百担》体现的“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的内在联系”。
(4)如欲以“《一千八百担》里的祠堂”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组卷:22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相关舆情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扩散,造成了不少恐慌、焦虑等情绪的蔓延。实际情况表明,① ,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民众切身利益,② ,然而学界对该领域的情绪传播规律的研究尚少。在研究数据方面,目前的多数研究仅选取微博博文作为研究对象,微博的评论研究还是一个缺口,相比而言,博文中陈述性消息占比较大,评论往往才能真正体现民众的意见。
在情感分析方面,归因理论运用较多,即事件的性质和责任归属会对网民的情绪产生影响,有学者提出与民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易引发关注,反之亦然。一般而言,事件伤害的对象与自己相关度越高,情绪越强烈,事件违反法律和道义越严重,③ ,这些与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传播规律不谋而合。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30字。组卷:10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正在热播的纪录片《中国》有下面三组有关孔子的镜头:
早年的孔子:拜访老子时高谈阔论、意气风发,那是年轻气盛的雄心勃勃;
壮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时满目沧桑、失魂落魄,那是奔走之人的颠沛流离;
晚年的孔子:杏坛讲学时诲人不倦、气定神闲,那是传道授业的充实满足。
网友的弹幕:
网友甲:早知会落魄流离,何必当初去鲁远游!
网友乙:不论是对传道授业的坚守,还是游走天下时的无奈,你,一直在路上!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以“进退都是无悔人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3引用:9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