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广东省六校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立四学,将文学中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
    C.“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D.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B.“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了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B.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C.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
    D.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

    组卷:29引用:10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经山海(节选)
    赵德发
          一个绿、黄、蓝的三色世界,出现在吴小蒿面前,蓝的是海,黄的是沙滩,绿的则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松林。
          海风袭来,松涛声声。
          李言密指着面前的松林道:“吴镇长你看看,他们说要建鱼骨庙,在这里就行。”
          吴小蒿看了一下,觉得这里果然合适。这些松树,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栽的,是当年搞的海滨防风林带,在隅城海边绵延一百多公里,每棵树都有碗口粗,松针绿得发亮。他们走进松林,勘察一番,决定让这座庙背靠松林,面向大海,庙前就是广阔的沙滩。
          突然,松林西面传来一声尖叫,接着又唱又喊,节奏感十分强。吴小蒿问是谁在喊。李言密说:“一个船老大在喊渔家号子。这是起网号,咱们过去听听。”
           松林中间有一条小路,三个人走了过去。只见林子西边有一座破旧的院子,院墙塌了半截,院里有一条粗制滥造的大船,船头向东。船上立着一根高高的桅杆,挂着破旧的船帆,顶端有一面小红旗迎风招展。一个白发凌乱、满脸沧桑的老汉站在甲板上,手舞足蹈,大喊大叫。
          李言密说,这个老汉姓沈,今年八十多岁。他十几岁就下海,练成了一身本事,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船老大,还当上了渔业生产队队长,在楷坡沿海渔村中非常有名。但是,后来有了机器船,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再也用不上,加上不识字,不认得仪表,他就当不成船老大了。他很失落,精神变得不正常,在自家院子里造了一条老式渔船,整天爬上爬下,还像是出海打鱼,喊那些早就没人喊的号子。
          吴小蒿远远地看着老汉,心中很不是滋味,说:“咱们去看看这位船老大。”
          走到院子门口,李言密大声说:“老沈,镇长来了,你快下来!”老汉弓腰探头,向门口看看,哈哈一笑:“来大鱼喽!来大鱼喽!”说罢跪下磕头。吴小蒿羞窘万分:“这是干吗呢?”李言密说:“渔民把鲸鱼叫作‘大鱼’,在海上碰见大鱼,都要恭恭敬敬,烧香磕头。把你比作大鱼,是说你是大人物。”吴小蒿笑道:“我哪是什么大鱼,只是一只小虾罢了。沈大爷,你快下来,咱们说说话。”老沈从船上跳了下来,看着吴小蒿嘻嘻笑:“小虾?你可不是小虾。”
          李言密拍拍这船:“大爷,你这船是多少马力的?”老沈立即现出恼怒的神情:“我不用机器,我这是大风船!我会使风,八面来风我都会使!那年我去吕泗洋打黄花鱼,有一天来了西南风,我顶风使船,一夜走了上百里!我厉害吧?”李言密说:“厉害厉害!你是钱湾有名的船老大嘛!”老沈连连摆手:“咳,别提了,别提了,如今咱不值钱了!”
          吴小蒿明白,老沈说的“不值钱”,是指没有多少价值了。她听出了老人话语中的落寞。
          李言密走到老沈面前说:“老大,船要开了,篷要张了,怎么办?”
          老沈响亮地道:“好办!”他两手扶住船帮,敏捷地跳了上去。他的脚上没有穿鞋,十个骸黑的脚趾大大张开,像树根一样牢牢把住甲板。
          他伸出筋骨嶙峋的双手,做出抓篷绶的动作,用近乎假嗓的高亢声音大喊一声:“哎来响哟!”
          吴小蒿觉得,那声音像电流一样突然将她击中,让她的半边脸麻酥酥的,心脏也震颤不已。
          李言密兴奋道:“这是张篷号子!”他高声接道,“哟来哟哟来!”也跳到船上。他俩一边唱一边做着拉拽动作,全身的肌肉统统绷紧。
          吴小蒿听着号子,仿佛看见篷帆渐渐升起,迎风张开,这条大船借助风力,正驶入苍茫的大海。她听说,过去这儿的渔民制作船帆,都用棚树皮煮汁染成紫色。在他们三个人的号子声中,她眼前出现了一片片紫帆,它们像神鸟翅膀似的飞翔于海面之上……
          也就在这时,她脑子里迸出一个火花:与其造一座假的鱼骨庙,不如建一座真的渔业博物馆!
          从钱湾回来,吴小蒿迸发激情,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渔业史研究当中。研读期间,她甚至产生冲动,想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加上实地调查,退休后写出一部《隅城渔业史》。
          吴小蒿感觉到,做学问真是一件很愉快很有意思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成了一条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知识的海洋里潜游、探究,收获日渐增多。她想,如果从山大毕业后,不是被硬拽回来,而是考取了研究生,现在我可能是某所高校的讲师或副教授,有许多学术成果了。想着想着,她又为自己感到可惜,心情也有点儿戚戚然了。
          但她知道,这辈子成为学者是不可能了,但我能通过策划,建起一座渔业博物馆,让参观者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与海洋生物的关系,了解隅城人几千年来是如何靠海吃海的。博物馆建起来后,一定会成为楷坡的一大亮点。
    文本二
          进入新世纪之后,乡镇干部这个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与前辈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优秀者会用历史眼光观照当下,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既接地气,又明大势,成为乡村振兴的扛鼎人物。因此,我让吴小蒿习惯性运用历史眼光,将自己面对的事情放在历史背景下思考,因而,她在楷坡镇的一些作为便具有了历史意义。读者会看到,新时代的历程与个人的历程,都处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耐人寻味。
    (赵德发《写一部有历史感的小说》)(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山海”的意思是经山历海,它将时代历程和主人公吴小篙的个人经历,囊括进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富有深刻的意味。
    B.小说提到“海滨防风林”“沙滩”等景物,又写到院中的“老式渔船”,体现了钱湾的地域特征,暗示了钱湾人的生活方式。
    C.得知老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后,吴小蒿“心里很不是滋味”,从中可以看出,她作为乡镇干部,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
    D.从钱湾回来,吴小蒿产生了写《隅城渔业史》的冲动,并改变主意决定建渔业博物馆,这是为了弥补她没有成为学者的遗憾。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特色鲜明,运用多种色彩组合,渲染多姿多彩的氛围,动静结合显示环境清幽,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优美的环境。
    B.次要人物李言密在小说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同鲁迅小说《祝福》中“我”一样,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人物经历,讲述背景的作用。
    C.小说以大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避免不必要叙述,既舒缓了小说紧张的节奏,又给读者以强烈代入感,深刻揭示小说主旨。
    D.本文不同于《林黛玉进贾府》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对各方人物展开叙述的写法,而是聚焦主人公吴小蒿,体现了对乡镇干部群体的关注。
    (3)文本一划线句子两处写到“喊号子”,这两处描写在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进入新世纪之后,乡镇干部这个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

    组卷:21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的人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往往早饭、午饭和晚饭都吃得很早。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此类人也被称为“百灵鸟”。相反,①        。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也被通俗地称为“猫头鹰”。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工作活动和学校课程都是从早上开始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过着“百灵鸟”一般的生活。因此,拥有“夜晚型”生物钟的人,②          
          研究发现,“猫头鹰”们饮食习惯往往不如“百灵鸟”们健康。③          ,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的人,一般吃饭较晚,更容易发胖,因为这种生活习惯不利于减肥,还可能增加发生炎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上文,从不同角度给当今的年轻人提两条建设性的建议。

    组卷:11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乔木树种,被誉为“沙漠守护神”。人们赞扬它“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也叫公孙树,祖父栽种,收果却要等到孙子辈。它以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受到世人的钟爱。
          木棉树,被誉为英雄树。枝干如英雄的铮铮铁骨,傲立于千娇百媚的群芳中;花朵似英雄绽开的笑脸,鼓舞着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
          树不仅提供着日用之便,而且给人以情感慰藉、精神滋养。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东西,也许比一摞书还要多。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
          在某高校自主招生面试环节,请你以“把自己活成一棵         树”为题(补充一种树木名称,使题目完整)写一篇发言稿,向主考官表达你对未来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