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写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记登览怀想,文辞清雅,别有意趣。近三百年间,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现出了以下三重境界:
          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兴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纪游之篇,往往以山水遣兴,感慨流于笔。至于桐城“三祖”(方苞、刘大、姚鼐)游观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间,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发。方苞的《游雁荡记》见“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顿生“严恭静正之心”。刘大櫆不得意于科场,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隐含透彻之悟,其《游黄山记》描摹飞瀑悬流、奇峰深谷,峰回路转,读之如拾级而上。时弟子姚鼐初隽进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顶,见远山可数、云海涌动、日光下照,渺极天际,其《游黄山记》中所记幽泉异石、奇峰秀色较刘大櫆多了一些灵动之美。《登泰山记》则叙作者在大风扬积雪、无鸟兽音迹的除日登临极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文章得方苞清真雅洁之风,承刘大櫆高远含蓄之意,兼有峻洁之笔、澄明之境。
          醉心林泉的空灵之境。“姚鼐四弟子梅、管、方、姚与刘开都有山水之作。梅曾亮山水篇章别有逸趣,于闲逸之趣中深悟自然之理《钵山余霞阁记》于登览中顿悟“文之在天地,如云霞烟景焉。”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岭西五家”中,吕璜记叙之文多图序,或摹写画境,或即景议论,时有清新淡远之趣,不乏遣怀之意,为岭西诸家山水文章之先导。王拯山水之篇文笔细腻,情在其中。《游天湖山记》记天湖胜境:“坐涧侧磐石上,观泉水从足下过,盖油油然。涧绝崖起,泉复怒。”文章描摹的景物涧石、绝崖、瀑布、流泉清新明丽,真切可感。岭西写景文清新秀美,寻常景物“一入曲思,便幻出如许灵境”。作家以诚挚之心描摹山水,笔下风物沁人心脾,便生出别样灵境。
          新奇瑰丽的荒远之境。自清初至光绪间,桐城派文人写景之文往往取境于寓所见闻、名山秀水,少有记述荒远幽境者。至郭嵩焘及曾国藩弟子之游记则多述域外见闻。黎庶昌所记日本及欧洲山水胜境尤为详尽,多写域外奇特瑰丽景致,其《卜来敦记》述滨海胜境来敦处处新奇怪异:“四洲之物,奇奇怪怪,无不毕致。”“浅草平沙,绿窗华屋,与水光掩映,迤逦一碧而已。”文中所记之沧海石岸、玻璃鱼池、海中长桥、浅草沙岸,令读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之中。至马其昶与姚永朴、姚永概之文,异于桐城古文前期清真之风点染山水如在目前,现代散文如诗如画的空灵境界里往往有这样的气息。方令孺《山阴道上》“静静的黄昏”、张漱寒《心灵的灯塔》“如流水在汩汩低唱”就流淌着桐城后期古文幽雅的情韵。
          可见桐城派山水之文同样不乏幽雅之辞。桐城“三祖”之文往往简淡峻洁,情理相洽;岭西文章是别有选趣的山水图画;至于曾国藩弟子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境,已近白话美文清新妙远之意趣。这些摹写山水的记叙之文营构出清新隽雅的山水灵境。开辟了中国散文新境界。
    (选自萧晓阳《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散文多推崇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学作品文辞清雅有景有情,呈现三重境界。
    B.桐城“三祖”的写景散文多写眼前之景,徜徉其中,情寄于山水之外,即景悟道
    C.梅曾亮的《钵山余霞阁记》借登览之景悟为文之法,直接影响岭西山水之文风格。
    D.桐城派少有写荒远幽境,但郭嵩焘的《卜来敦记》则述滨海胜境的新奇怪异之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侧重从作家或作品的风格角度具体地阐述桐城派古文的三重境界,层次分明。
    B.本文叙议结合,以《游黄山记》为例说明姚鼐山水之作传承刘大櫆,又独创发展。
    C.中间三段按时间顺序,适当结合诗人的经历,依次阐述桐城山水之文的三重境界。
    D.最后一段总结了桐城山水之文不同阶段的特点,再次肯定了桐城山水之文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三祖”继承方以智、戴名世的桐城山水文风,姚鼐成为兼前人的集大成者。
    B.岭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醉心于林泉之下,构成一幅幅别有逸趣的山水图画
    C.曾国藩弟子的游记多以奇瑰之辞述荒远之奇特景致,形成了清新妙远的山水意趣。
    D.前期的桐城派古文具有清真之风,桐城“三祖”是简淡峻洁,后期则是幽雅之辞。

    组卷:0引用: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黄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洹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1)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3)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

    组卷:33引用:57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胭脂河边的追忆
    缪远熙
          ①夕阳西下,早春的大山,浑然一派苍青。暮霭四起,山根陷入墨色,山沉默,我们这些路人也沉默。车在胭脂河畔的山道上溯行,车窗外,冒芽的树干枝杈一一闪过。
          ②胭脂河发源于五台山,流入河北平原,易名潴龙河入白洋淀。当年,晋察冀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就在胭脂河畔。这里也是晋察冀人民日报所在地。1948年,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来到河畔城南庄,喝过胭脂河水。
          ③黑暗中,看不见河,但我们却熟悉它。在哗啦啦的水声中,我想象得出,清澈的春水,在跌宕的河床欢快飞流,花白卵石、巨大砾石间,细浪飞溅,夹岸桃杏,落英春水。遐想中,车停马兰村。村在椅圈山坳里,人家不多,房屋错落在胭脂河边,灯光犬吠。接待我们的白玉存大姐,老远喊着笑着过来。白大姐是当年晋察冀日报领导人邓拓的房东的女儿,如今他们夫妇,也如她父亲当年接待“同志们”一样,热情地为我们准备晚饭,邻居们也来帮忙。
          ④河声灯影里,吃着农家饭,把酒话桑麻,白大姐给我们讲述邓拓当年在她家住的故事,又讲邓拓的女儿,还常常来看望乡亲们,帮助村里改建厕所的故事。我们问起老两口的生活,大姐说:四个儿女,有在天津卫的,有在省会的,都很孝顺,衣食无忧,就是为吃水发愁,开矿的越来越多,河水浑浊了,河底沉积着一层黑东西,都快吃不得了。她家有二百多棵树,也被开矿的逼着砍了。
          ⑤山乡的夜,黑得沉厚,河水声声入耳,雷溪一般,听得震悚。细细小小的胭脂河,会有这么大的声响,它到底是怎么了?
          ⑥鸡鸣炊烟起,白大姐的老伴老梁,领我们去了苇沟——当年的晋察冀日报旧址。越野汽车溯河十里,拐进一个山坳,曙色中,见荒莽羼杂的草木,有几块几十立方米的大石头。最大的一块,侧歪着,下面成一个天然洞屋,周围用石块垒垒,可钻进20余人。这就是当时办报人员的宿舍兼办公室,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他们以这些巨石为屏障,冒着危险采访写稿印刷,为抗击侵略的中国人民发出正义的声音。这里有邓拓同志和战友们边啃干粮边趴在石上奋笔疾书的身影,这里的青松白草胭脂河,都可见证。
          ⑦下山的时候,我看到了胭脂河。河水已是灰绿的浊汤,岸边有一堆堆黑黄的矿渣。老梁指着伤痕累累的山体,指着乱填乱挖过的河道说:开矿的扒了山,将矿石运到河边,粉碎取铁,废石矿渣就扔到了河里。河水从填高处陡落到挖低处,难怪有那么大的响声。胭脂河在呜咽,胭脂河在呼救。老梁的手指抖动着说:那些黑心的人发了财跑了,可我们祖祖辈辈都得守望在这山坡薄地里呀!
          ⑧我回望着“旧址”的巨石,巨石沉默。当年,巨石边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们,一定吟过“国破山河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如今,扒山挖河取铁粉的人们,搞得“国在山河破”!巨石边的英魂若见此状,定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
          ⑨归途中,我看到一株山杏,已被大堆的矿渣埋过了半截树身,却依然盛开着一树花。矿渣是黑的,杏花是白的,一阵山风,花树摇曳,落英飘飘拂拂,轻烟淡霭般落到我们的车窗上。细看这轻尘弱蒂,那莹白的瓣尖上有淡淡粉晕,哦,这是大自然抚慰、净化人心的恩泽。我不知道那些被铜臭迷了心窍的人,怎么不能感受这自然的恩泽?离别了胭脂河,我远远望见那株山杏,仍旧摇曳如月,明洁似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石边的英魂若见此状,定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这是作家发出的令人揪心裂肺的感慨,深刻体现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B.“离别了胭脂河,我远远望见那株山杏,仍旧摇曳如月,明洁似雪。”以景结情,留给读者无穷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C.本文将在巨石边写抗战文章的文人与现在扒山挖河取铁粉的人们进行对比,突出和强调了对抗战将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D.文章前后文字表现了不同的情感,以第五段作为转折,第五段以后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谴责和愤激之情。
    (2)“胭脂河”曾经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3)结合全文,探究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那株山杏的意图?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你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个字。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4月24日上午,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启动仪式上,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经全球征名、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层层遴选,最终“祝融号”脱颖而出。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祝融号”火星车的高度有1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

    组卷:3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他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动力薄弱。感情动力需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这就有待于陶养。而陶养的工具,就是美的对象。多接触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人自然就受到熏陶,渐入于美境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