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2023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0/17 13:0:5
一、选择题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15引用:6难度:0.9 -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专家提醒,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 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
②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由于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难
③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崇敬有加。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 “宝库”“殿堂”, “知识公园”。组卷:22引用:9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际歌》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影响巨大。毛泽东在1930年7月所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中就有“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文字,显示了《国际歌》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震撼。这首歌在与自我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上,生动地体现了其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
1923年在中国传唱的《国际歌》,其中“让思想冲破牢笼”要求青年们从思想上解放自我,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对自我主体性的认同。我们在研究信仰问题时可以发现,青年通过信仰使得自己有了一种明确的指向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立志”。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不是指学习一般的客观知识,而是青年的一种通过对终极理想的追求,以求获得自我主体性的指向。这种追求和指向就是一种信仰的象征。
《国际歌》还鲜明地提出“是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人民”是共产党人的“上帝”;“人民至上”应该是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理念。对青年来说,所谓信仰就是站在人民面前的良知与敬畏。信仰的形成是经验的与实践的,信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本身,是我们生存的价值所在,信仰的核心在于人的生命中的一种对于崇高的知觉,如孔子的仁、孟子的良知、老子的道,一种与超越个体生命的绝对价值的密切关联。因此,信仰更多是人的个体与终极理想的相遇,是对人和人类的解放。人与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共产主义革命世界性的体现。青年的信仰是与世界意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世界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也是世界性的。青年的视野当以世界为基本单位,以世界衡量世界,以世界衡量国家。在近代历史上,德国、日本、俄国、中国等国的年轻人对于国家意识的觉醒,以“青年”的身份对现代国家形成的积极参与,构成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青年现象虽然是一个群体现象,但实际上是年轻人作为个体对世界的全面关怀,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历史的终极目标的认识和认同。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因此,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在这青春化的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上培养青年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摘编自吴端《试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从理解《国际歌》的信仰意义中展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影响巨大,决定了年轻人国家意识的产生。
B.《国际歌》促进了中国青年在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震撼。
C.《国际歌》让青年获得了自我主体性的指向,对青年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D.信仰的核心是人生命中的一种对于崇高的知觉,也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价值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国际歌》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
B.文章通过对孔子“志于学”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的内涵。
C.第三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人民的关系,并指出了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理念。
D.第四段引用报告论证了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是青年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指出了历史由劳动群众创造的唯物主义观点。
B.青年首先要在思想上求得自我解放,才能通过自己的信仰来立下明确的人生志向。
C.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青年要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面前要有良知与敬畏。
D.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离不开青春化的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组卷:12引用:6难度:0.7
三、语言文字应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藏之深山传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 。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 ( );今人虽然暗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妙手偶得 奉若神明 B.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唾手可得 顶礼膜拜 C.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唾手可得 奉若神明 D.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妙手偶得 顶礼膜拜
A.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
B.微笑着在高远的天际注视着后人,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微笑着在高远的天际注视着后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从书页里无声地渗出悲悯的叹息。
B.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C.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从书页里无声地渗出悲悯的叹息。组卷:17引用:4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