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自古有君必有臣,犹之有饮食之人必有庖人也。”要吃,就要有制作食物的人,古代将以烹调为职业的人称作庖人,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厨师。庖人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成就,理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历史上的厨师,有因厨艺高超而得高官厚禄的。据《后汉书•刘圣公传》,更始帝刘玄时所授官爵者,不少是商贾乃至仆竖,也有一些是膳夫庖人出身。由于这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所以当时长安传出讥讽歌谣,所谓“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历代庖人更多的是服务于达官贵人,做官机会不会太多。庖人立身处世,靠的还是自己的技艺。庄子津津乐道的解牛庖丁,是以纯熟刀法见长。中国烹饪从古至今,以细腻的刀工作为主要传统之一,到现在烹调菜品高下的评定,刀工仍被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古时讲究刀工,可由南宋人曾三异《同话录》记述的一次厨艺表演得到证实,“有一庖人,令一人袒背俯偻于地,以其背为刀几。取肉一斤许,运刀细缕之。撤肉而拭,兵背无丝毫之伤”。这样高超的厨艺,不经长时间的苦练,是不可能掌握的。有了这样的绝活,自然就受人尊重了。
历史上以烹饪为职业者,大体以男性为主。《周礼》所述周王室配备的庖厨人员近两千人,直接从事烹调的女性一个也没有。唐宋时代,出现了较多的女厨,不论在酒肆茶楼,还是在皇宫御厨,都有主掌烹调的职业妇女的身影。有幸为皇上烹调的称为“尚食娘子”,为大小官吏当差的则称为“厨娘”。使用厨娘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浪潮,这浪潮在京都涌起,远及岭南。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四块厨事画像砖,描绘了厨娘从事烹调活动的几个侧面。砖刻所绘厨娘的服饰大体相同,都是危髻高耸,裙衫齐整,焕发出一种精明干练的气质,甚至透出一缕雍容华贵的神态。这些画像砖出自宋代墓葬,宋人在墓中葬入厨娘画像砖,表明他们即便生前不曾雇用厨娘,也希求死后能满足这个愿望;或者生前有厨娘烹调,也希望死后依旧有厨娘侍候。
在画像石上大力描绘厨师的烹饪活动,表明古人对从业人员的看重。不过无论古今,轻视厨师的言论也是有的,有偏见,也有误会。例如古有“君子远庖厨”一语,不少人将其理解为是君子就别进厨房,好像杀牛宰羊就一定是小人似的,这是误解。到了今天,实在不该用一种被误解了的经典,自命为什么君子,天天追求美味,却又看不起创造美味的人们。
(摘自王仁湘《中国古代的庖人与厨娘》,有删改)材料二:
“齐”在古书里有两个常用的意思,一个是“整”,一个是“平”。所谓“整”,是在综合里看到的,按照应有的结构全盘整合,就是齐整。所谓“平”,是在比较里看到的,得到各种成分内在的均衡,就是平齐。从烹制来说,“齐”就是后来的“剂”,也就是配方,相当于今天的药剂;不过,古代的“齐”,包括的内容更多一些,除了食材及其份量以外,连火候、水分、程序等等,也都在内。甚至肉食的切割,也要讲究部位、形状、纹路、大小。“齐”保证最后的味感达到“和”的程度。《周礼•天官》在说到饭、羹、酱、饮四样食物的方剂时说:“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郑玄注:“饭宜温,羹宜热,酱宜凉,饮宜寒。”意思是,这四样食品一年四季都要制作,但其配方以一个更为适宜季节的配方为标准,其他的季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增删加减。《周礼》的记载不但说明了古人制作各种饮食都是有配方的,配方与季节有关,而且说明了配方与食性的温热也有关系。借助大自然的产物与人体互相调济,注重饮食与人的体质和四季气候的关系,这是中华饮食很重要的理念。
齐的标准是“和”,不论是水火的把握、食材的择取、味道的调配、制作的程序还是原料的比例,都经过“齐”来保证效果,那么,齐——配方,又是怎样定出来的呢?烹饪是一种人文现象,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宫廷里有食医掌握,又有礼仪限制,也只得一个大概;民间则家家有所不同,“齐”的实现要靠“范”。
“范”是古代烹食技艺与方法传承的特殊方式。在经过多次实践之后,获得了品味与养生功效俱佳、堪称为“和”的最佳制作方案,古人便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范例。这一工作,在宫廷里是由食医来掌管的。在民间,则流传着很多不同的配方,有些在家庭里代代相传,有些被记载在地方志里。这种流传下来供大家仿作的配方,就是“食谱”。
魏晋以前的食谱,记载的大多是一些熟食的必需品。唐宋以后,饮食的范围扩大了许多,菜肴的花样大量翻新。直至今天,食材的发掘更为广泛,调味的原料日益增多,烹饪的器皿不断发明,熟食的手段无比丰富,人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华烹饪的理念里“和”与“调”及“节”与“精”,加之“齐”与“范”的精神仍需发扬,但如何与时俱进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飞跃发展,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摘自王宁《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庖人做官的机会不多,但古代也有厨师进入仕途的,例如“灶下养,中郎将”,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B.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画像砖上,厨娘从事烹调活动时风度翩翩,这些画像砖入墓,也印证了上文所言的“浪潮”。
C.“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是对庖人极大的偏见,杀牛宰羊的不一定是小人,追求美味者不该看不起创造美味的人。
D.“整”和“平”的含义应当相对照来理解,“整”是全盘整合,“平”是内在均衡,二者统一于“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男性庖人还是厨娘,都是饮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都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B.“范”是“齐”的实现方式,是烹饪的成功经验和范例,但也并非是唯一的标准。
C.两则材料都提到《周礼》对庖人或饮食的记载,可见饮食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两则材料都与饮食文化有关,材料一围绕厨师来谈,材料二主要谈饮食中的“齐”与“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夫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周易》象辞)
B.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民间谚语)
C.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D.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慎子》)
(4)材料二第一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阐释“齐”的概念的,请简要分析。
(5)有人认为,饮食文化的失落本质上是“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应当如何发扬中国传统烹饪饮食文化。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抉择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得害怕。
“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搭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蹑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范将两块大洋摁到“我爷爷”的手心,与魏鸣之希望“我爷爷”为他保密用意相同。
B.老范、魏鸣之在风雪之夜先后到来,这使“我爷爷”始终处于紧张害怕之中,慌乱无措。
C.魏鸣之对“我爷爷”的称呼多变,表明他对“我爷爷”既有试探、威胁又有安抚、利诱。
D.对话中多处使用省略号,蕴含丰富的语意,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多方向解读的可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环境描写用语简练,在刻画自然环境寒冷黑暗的同时,又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奠定文章的情绪基调。
B.解放军与反动派的冲突集中到“我爷爷”身上,构成了“我爷爷”的内心冲突的基础,富有张力,引人入胜。
C.把解放青沙城的大事聚焦于客栈,以小写大,与《百合花》中从“新媳妇”的言行刻画小通讯员形象的手法类似。
D.小说正文结尾留有空白,文末又用补记的形式明确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既与前文相互印证,又突出了主题。
(3)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4)小说分别写了“我爷爷”见到老范、魏鸣之的两个场景,二者对比鲜明。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组卷:6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困”是属于“天人相应”。气候逐渐变暖,我们就会感到头昏脑胀、身体疲乏、困倦瞌睡,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
冬季、春季的气候变化大,人体需要有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体在寒冷的时候,皮肤通过汗腺收缩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而春季气温回暖,皮肤和肌肉微细血管处于弛缓舒张的状态,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和肌肉,①_____,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就会出现我们俗称“脑缺氧”的表现。我们的身体没有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血管、神经调节也就不灵敏,生物钟也就不那么准了,②_____。
“春困”除了与天气变化相关,③_____。“白领”是“春困”的高危人群,久坐办公室,活动减少,长时间对着电脑,易出现头昏、口干、嗜睡、头颈部酸痛、眼睛发痛等现象。其次,不吃早饭易造成大脑缺氧,注意力不易集中、昏昏欲睡;而午饭吃得过饱会加重肠胃负担,也易犯困。另外,熬夜、失眠、早醒等造成日夜颠倒也会导致出现疲倦的感觉。
(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您所言极是,我们就按照您的建议来把这件事做好吧。
B.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日子。
C.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D.“不躺平,从头越”,热血青年们如是演绎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5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②不要低估你的能力,不要高估你的毅力。
——知乎高赞回答 ③刀口向内,与自己的欲望作战,与自己的散漫、好逸恶劳的天性作战!
——知乎高赞回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