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部分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12/7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余年前,严复在译介西方法学文献时,敏锐地意识到中西方语言中“法”概念上存在的重大差异:“西文‘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当代学者普遍认识到,中文概念上的“法”限于律令等规则条文,这与罗马法等西方概念的多元涵盖性判然有别。
          在价值意涵层面,中国古代“法”的概念在本体的正当性方面并不着力措意。先秦法家和部分道家论述中,“法”普遍被喻为绳墨、权衡、规矩、度量等规制工具,实证工具主义的特质突出。汉初成书的《文子•上义》提出:“法制礼乐者,治之具也,非所以为治也。”此说为史迁和班固改造后沿袭。由此以降,中国的“法”概念具有突出的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的意涵。相比而言,在罗马法的古典时期,“法”具有更强的价值意涵。罗马法虽然不注重抽象归纳、具有明显实用主义倾向,但法学家们对法与正义、法的理性、法的精神等自然法主题有所关注。同时,在实践中,古罗马法学家们将自然法注入形式法的实践中,使“法”与“正义”实现内在的统一。
          中国早期文明中并非没有对法的正当性关怀。中国先人更多地将正当性的价值内涵赋予更具有涵摄力的“礼”,因为礼具有根本制度、具体规范仪节和评价人物事件标准等多层意义。可以说,罗马“法”的价值内涵,在类似时代的中国更丰富地体现在对“礼”正当性证成中,而中国的“法”则主要呈现出工具实用的价值面相。
          中国传统中“法”的概念、价值意涵,相当程度上可以从法律人的角度进行解释。在特定的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中,法律人群体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对“法”产生明显影响。在集权体制下,秦和西汉前期的法律人主要是中央司法官,他们都具有明显的官僚性,总体上是皇权的附庸。西汉中期儒学兴起后产生的士大夫阶层获得相当大的话语权,形成一定程度上可能抗衡和制约皇权的稳定力量。他们推动了礼法合流过程,在实践意义上改变了“法”的运行状况。但他们着力于建构“礼”的体系,关注点在于更广义的意识形态层面,律学只是经学的附属和延伸,未形成“法”的独立知识体系,因此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职业群体。
          而在古罗马,共和制和元首制前期的法律人主要包括执法官、论辩人和法学家,普遍具有贵族或骑士身份,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和知识话语权。在共和制时期,哲学家、演说家和法学家是同一群体。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话语权,借助希腊的论辩水和逻辑学,将“法”打造为涵摄力丰富的概念,并在相当程度上建构起对“法”的控制权。在这个意义上,古罗马的法和法学真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法律职业群体的形成及其权力,是社会阶层和败治权力结构的反映和结果,并进而产生对“法”的不同理解和运作方式。同时,制度形成后,基于路径像赖而产生的文化连续性,使因果要素的作周关系更为复杂。即使作为基本动因的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果不形成额覆性变革,法律职业群体的地位、作周及法的运行也只会产生渐变,甚至有些方面仍延续因有形态。
    《摘编自王志强《中国传统中的“法”与法律人——中西早期帝国的比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严复认为中西方语言中的“法”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文“法”字包含着中文“理、礼、法、制”四层内涵。
    B.先秦法家和道家普遍将“法”喻为绳墨、权衡、规矩、度量等规制工具,突出了“法”的实证工具主义特质。
    C.中国古代的“法”没有正当性关怀,正当性的价值内涵被更多地赋予涵摄了根本制度等多层意义的“礼”。
    D.秦和西汉前期的法律人主要是中央司法官,他们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以制约皇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中西语言中“法”的概念谈起,由概念面价值意涵,进测分析原因,层层深入。脉络清晰。
    B.基于中西比较的立场,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比较了古代中西方“法”的差异。
    C.文章引用《文子•上义》,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的“法”概念具有突出的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意涵。
    D.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和古罗马不同时期的法律人的构成及其对“法”的影响,使论证更加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法在古典时期虽然有实用主义倾向,但更看重其价值意涵而不是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的意涵。
    B.如果酒汉时期的土大大阶层能君力于“法”的建构,“法”有可能成为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体系。
    C.中西毕期帝国对“法”的理解及远作方式的不同,是法律人的社会阶层和政治权力结构影响的结果。
    D.从长选来看,文化的连续性可能比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对法的运行和法律职业群体的。

    组卷:23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最根本的社会和政治理念“越来越不屑”,而抗疫成果折射出的国家治理成功之道令中国年轻人更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近日围绕中国年轻人开展的民调发现,中国青年望向西方的目光已经改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
          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在回答“相对于5年前,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这一问题时,选择“仰视”西方国家者仅占8.1%;选择“平视”者有48.3%;回答“俯视”者则上升至41.7%。在过去数年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失败,使中国民众整体进入了一个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而中国青年成长在祖国飞速崛起的时代,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他们有更强的自信和更足的底气。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这是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针对“哪些是中国‘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选择“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防控成效全球瞩目”的受访者最多(53.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与众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40.5%);选择“世界经济遭重创,中国成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和“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的受访者分别有37.6%和30.3%,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的受访者有27.4%。值得一提的是,经过5年时间,“平视西方”的受访者群体中,超八成将中国在防控疫情中的表现列为中国“平视”西方的代表性事件。
          在有关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逾四成受访者青年回答“变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西方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恶意炒作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以及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中国青年网2021年4月20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21年4月20日)材料三: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最近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文,专门驳斥了“对华接触失败论”,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历史经验,抹杀了中美合作对于美方的战略价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年轻人对中美合作遏制疫情的前景作客观解读。艾利森试图告诫美国决策者,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已成事实,保护美国利益最好的方式是正视现实,而中国在全球化中正在发挥积极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如果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继续拒绝与中国合作,诸如防范军事危机、阻止气候变化、遏制疫情、防止核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和控制金融危机等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问题的化解就无从谈起。
          承认世界丰富的多样性既符合现实主义正视现实、尊重规律、追求明智而审慎的利益的要求,也满足自由主义开放包容、追求人类和谐进步的需要。艾利森的文章指出了一个被西方世界故意忽视的事实,即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脱贫,这本身就是对人权的切实保护,符合《世界人权宣言》所设定的目标和宗旨。
    (摘编自黄海涛《合作共赢才是美国对华战略的理性选择》,《光明日报》2021年03月15日)材料四:
          坚持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价值导向。正确义利观恪守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做大发展蛋糕,特别是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重视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需求,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不足和短板,各国应团结合作,共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将继续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投入,调动全球资源,打赢疫情阻击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1)下列对“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民调结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西方国家的感觉上,中国年轻人选择“俯视”的比例远高于“仰视”,他们表现出的自信和底气源于祖国的飞速崛起。
    B.“中国防控成效全球瞩目”和“医疗卫生”被过半中国青年看作“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和西方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C.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使得西方国家在可以借鉴中国“社会治安”领域经验方面的比例,远高于中国且居高不下。
    D.中国青年眼中的中西方互鉴经验的领域及其排名,反映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能对西方作出基于事实的公正评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利森认为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他的观点能从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经验的领域情况统计结果的方面得到相关证实。
    B.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能表明中国特别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C.“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与“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脱贫”两个结论,明确体现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D.中国坚持以正确义利观为导向并恪守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发展合作;艾利森则为化解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强调国际合作。
    (3)结合材料看,“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组卷:7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痴迷
    [美]B•V•劳森
          偏偏在今天,公共汽车晚点了,可能无法在五点半贝利琴行关门前赶到了,还是改为步行吧。踏在雨水浸泡的水泥地面上,每一步似乎都在对他进行嘲笑,如同一个缓慢摆动的大怀表——踢踏,嘀嗒;踢踏,嘀嗒;踢踏,嘀嗒。
          他跌跌撞撞地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5:05,越南老妇人和她的花店;5:07,卡斯克夫人牵着失聪的贵宾犬托尼在溜达;5:08,亚伯拉罕和穆罕默德在咖啡馆边喝咖啡边争论政治;5:10,爵士三重奏在老弗里蒙特酒店地下室排练。最后在5:15,终于赶到了,仿佛一个闪耀的灯塔,冲破了他心中焦虑的迷雾,冲破了贝利琴行的平板玻璃橱窗。
          然而,它还在等着吗?万一有人捷足先登,像他一样爱上它怎么办?虽然几周前它就到了这里,但当他第一眼看见它那迷人的曲线,在灵魂深处,他知道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他颤抖着跨过门槛,屏住呼吸,将视线投向他的珍宝。令他惊恐的是,它不见了。之前它一直在那里,像个神龛似的待在角落里,在画着蓝色和金色天使的彩色玻璃窗户下面,那是他的吉兆。当他走向柜台,询问是哪个该死的偷了他的宝贝,他一眼瞥见了它,神情凄凉地待在一个它不熟悉的地方,紧挨着男盥洗室。
          他虔诚地走近它,用墨迹斑斑的双手抚摸着光滑的琴盖,当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琴键时,几乎变得颤抖起来,他坐在琴凳上,试了试踏板。
          突然间,本顿•贝利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他身旁。“你把它挪了位置。”
    “我们整理了一下库存,为一批新货腾出地方。您很喜欢这架琴,对吗?”
          他的声音低下来,激动得有些哽咽:“贝利先生,我想,我决定买下它了。”他仔细地数出一沓百元钞票:“这些够订金吗?”
          贝利高兴得眉开眼笑:“这是很大一笔订金,我以为您太太——”
          他知道她会是怎样的反应。愤怒的眼睛,每个毛孔都散发着不满,双手叉腰,长期的愤怒情绪使她的脸满是皱纹。
          在回家的路上,他感觉像在跳舞,他知道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希望他拥有这架钢琴,任何人都不应违抗神的意图。
          他8岁的时候,想要一架钢琴,或者至少是一节钢琴课,但遭到了喜爱足球的父亲的拒绝。父亲说“音乐属于娘娘腔男人”,并且强迫儿子踢足球,而他是那么讨厌足球。至今,他仍然可以体会到那脆弱的幼小心灵的怨恨,直到成年后,这些酸楚的回忆一直吞噬着他的自信。即便是现在,当他渴望感受指尖下象牙和乌木琴键的绝妙感觉时,仍想象父亲严厉的训斥从头顶上的云层倾泻而下。
          当他爬上公寓的三段楼梯时,三个女魔头(妻子和两个女儿)正等在那里。怀着喜悦的心情,他跨进家门告诉她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付了买钢琴的订金。”
          一阵沉默,周围的温度似乎下降了十度。
          瑞秋先开了腔:“你在开玩笑,对吗?”
          接下来是蕾妮:“哦,爸爸,你不可能是认真的,你根本不会弹钢琴。”
          轮到他妻子发话了:“我们已经谈过几百次了,我们负担不起。”
    “我存了一些钱。”
    “你是想告诉我,你把我们的积蓄浪费在一个微不足道的钢琴上?”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建立了一个钢琴基金,每年往里面存一些钱。钱不是很多,但够用了。其中,包括高中时期在卡尔杂货店打工的薪水,零零散散的圣诞节红包,以及一些零钱……”
          她们突然一起打断了他的话。“我们把它放在哪儿?”(妻子)
    “你知道,你最近有点老糊涂了。”(瑞秋)
    “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蕾妮)
    “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这是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放下报纸,把身子挺得笔直,圣海伦火山似的一股力量从他的血管里喷发出来。
          他没有大喊大叫,他的声音近乎耳语,但它传遍了房间里布满蛛网的每个阴暗角落:“五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听别人告诉我如何经营我的生活。我一直努力工作,供养你们三人。”
          这只是他刚刚打开了话匣子,他的肺部一张一弛,犹如圣保罗教堂的轨杆管风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经历这样的时刻,他要与狼一起跑,与鹰一起飞翔。”他的妻子也许还会说得更难听,但他不在乎,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像指挥棒似的猛地戳向空中:“钢琴就放在电视机的那个角落,如果有人不喜欢,可以离开,我付房租,我提供食物,我不想听到争吵。”
          他重新坐到自己的椅子上,继续读报,身后一阵嘀咕声,然后门轻轻地关上了。他的妻子坐在沙发上,从篮子里拿出她正在织的毛衣,屋内唯一的声音是毛线针的咔咯声。
          他站起来,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又是一个好兆头。胜利在他的生活中极为罕见,但他觉得琴行橱窗里的天使守护着他,钢琴放在那个角落会很合适,仿佛肯塔基赛马会上一匹夺冠的黑色骏马。
    (鞠薇译,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主人公从8岁起就渴望得到一架钢琴,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年老时,顶着家人的压力,用平生的积蓄做代价,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B.男主人公在赶到琴行的路上,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时,精确到每分钟,既写出了他内心的焦虑与急切,也表现了他无数次探访琴行,对钢琴的痴迷。
    C.男主人公对妻子得知他预付订金后一定会恼怒的想象,以及妻子在确认无法阻止丈夫而选择沉默的做法,表明了他妻子虽然暴躁,但也能善解人意。
    D.小说结尾写男主人公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及想象钢琴摆放位置的情景,通过典型化的场景描写烘托了他胜利后的得意心态。
    (2)“钢琴”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哪些主题?请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间站是载人空间站的简称,它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可供人居住,和载人飞船都属于载人航天器。既然载人飞船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人类的飞天梦,①
     
    ?首先,载人飞船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被设计成了一种体积小、运行时间较短、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式载人航天器。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②
     
    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生产出新材料、新产品,培育出地球上没有的新物种。为了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新的航天器-空间站。 ③
     
    能够携带较大的试验设备,而且其太阳能电池翼更大,电力系统能够,满足大型设备及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要。同时,空间站支持长期太空飞行,允许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长时间的空间实验,探索更多未知。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文段的内容,用单句的形式为“空间站”下个定义,不超过65个字。

    组卷:13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办一场冬奥会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雪。可是处于低纬度的中国并没有合格的雪,照搬以往冬奥举办国的经验,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于是,“冰状雪”这个艰难的攻坚任务便落在了70岁的泰大河肩上。
          秦大河是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中国人。从1989年出发前拔掉10颗牙齿的坚决到1990年徒步近6000公里抵达终点,220天,他选择了走最长的那条路横穿南极大陆。为了快速前进,他把一切能扔的都扔了,包括一些衣物,唯独一个样品、一个空样品瓶都没丢。从南极洲最东到最西,800多瓶表层雪样本直接把中国的冰川学研究推上了高速列车。
          2015年中国冬奥会申办成功,要知道冬奥会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都是人造雪,以高山滑雪为例,运动员滑行时速可达 130~140 公里,铺设合规的赛道就需要“冰状雪”,当时国内很多专家甚至都没听说过“冰状雪”这个概念。2016年,秦大河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冬天去东北,夏天去新西兰,常年就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里工作,一众科研骨干,硬生生地练成了野外工作者。两年后,黑龙江传来喜讯,中国第一条“冰状雪”赛道获得国际雪联认证、通过。从无到有,中国人只用了两年时间。造雪、保雪、储雪,中国科技再次突破国际垄断,高山景行,只因罕见中华英魂。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