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1 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希腊戏剧的横空出世,不仅有漫长的历史积淀,还有戏剧土壤对史前巫术性戏剧长期培育的广阔社会背景,更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从中外戏剧生成的比较中,我们对此也许更能有深刻的认识。
          迫于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古希腊人不得不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历史的传说、神话与现实的航海生活结合在一起,就必然要激发出昂扬的精神。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在文明世界中取得领袖地位的时代。等到民气的消沉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民族的独立与元气一起丧失的时候,悲剧也就跟着消失。”它与中国元朝时期不一样。蒙古族进入中原,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心、悲愤心,悲剧悲壮的情愫在无数剧作家心中荡漾,传统的精神枷锁断裂了,于是,元杂剧肩负着强烈的批判使命,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与其说古希腊人关心征战,征服世界,倒不如说他们更关心“我是谁”,他们想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产力的低下,使他们反观自我的思辨始终笼罩在“神性”之中,命运之神像蓝天、像大地、像茫茫无际的大海涵盖了古希腊人的生活。于是,一场人与神的较量,人与命运的抗争,就以悲剧的形式,在思辨、玄想和奔向未来的思维定势中出现了。在中国的北宋末年,文化发展在盛唐的高峰之后,已经非常成熟。元人忽必烈进入中原,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从勾栏瓦舍发展而来的说唱艺术,在佛教思辨精神的催生下,借助中国本土众多戏剧因素、的长期积淀,升华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汹涌的反思之流,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命运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质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元杂剧空前地昭示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觉醒,虽然是昙花一现。当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支柱的专制文化的巨大笼罩力随着明朝的建立而复归后,元杂剧的精神就逐步地走向了衰亡。
          古希腊戏剧的繁荣,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戏剧的本质是冲突,但揭露冲突的勇气正好源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古希腊的民主运动开始于雅典的梭伦时代。梭伦在公元前6世纪初,就废除了土地抵押,禁止土地集中,并且剥夺了土地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公元前6世纪末期,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改革,把原来按部落划分的四个大区划分为十个行政小区,每个小区的公民,包括各部落的成员,每个成年男子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从此以后,民主制度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在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说元,朝于一片腥风血雨中实行了民主制的意思。但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统治汉民族的边远少数民族,是必然没有经验的,是必然要出现迷惘的,忽必烈也确实不知道在铁蹄之外,还有什么思想的统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成熟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弊端都显露了出来。但是,随着蒙古人进入中原,文化的活力又被激发起来,过去的民本思想喷涌而出,成了一股用血泪写就的怒潮;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儒学的钳制已经进入了低迷的状态,市民文化自南宋以来已经崛起,佛教高扬起了正视现实人生的黑暗与痛苦、心涵万法、本体精神高于一切的旗帜,这些都成为使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
    (摘编自《戏曲起源的文化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存意识十分开阔的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十分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
    B.生产力的低下,使古希腊人反观自我的思辨始终笼罩在“神性”之中,命运之神支配了古希腊人的生活。
    C.说唱艺术在元代升华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汹涌的反思之流,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命运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质问。
    D.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不仅是古希腊戏剧繁荣之根,也是戏剧冲突之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高度概括了古希腊戏剧横空出世的缘由,并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证了自己的见解。
    B.文章引用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的话,目的是论证地中海一带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的观点。
    C.文章在分析古希腊戏剧起源的缘由时,重点同元杂剧进行比较,从而加深了对古希腊戏剧起源的深刻理解。
    D.文章分别从环境、意识和制度三个维度对古希腊戏剧起源的缘由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论证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元杂剧是肩负着强烈的批判使命走上历史舞台的,是因为蒙古族进入中原后,传统的精神枷锁断裂了。
    B.元杂剧的精神走向衰亡,是在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支柱的专制文化的巨大笼罩力随着明朝的建立复归后开始的。
    C.自从公元前6世纪末期,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改革以后,雅典的民主制度就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
    D.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主要表现在传统儒学已经没有钳制力、自南宋以来市民文化已经崛起以及佛教教义的引领。

    组卷:5引用:4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4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召开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视频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保护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会议指出,2022 年是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10周年。2012 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会议强调,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还面临村庄“空心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特色产业发展不够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在2020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遴选10个市州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的基础上,2022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遴选40个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将形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路径和方法,总结可复制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和模式,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视频会议》)材料二: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机构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将传统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把枯燥的数据变成鲜活的模型,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从而引领博物馆进入公众可参与交互式的新时代,引发观众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科普的目的。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流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衰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也是越演越烈。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国自然村落数量锐减,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
    (摘编自《数字博物馆与中国传统村落》)
    材料三:
          早在2015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启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项目,旨在通过网络、计算机、通信等数字化手段展示每一个传统村落的聚落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搭建数字博物馆,打破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和时空空间限制,完成信息共享,颠覆传统进城务工产业模式,注入优势教育资源、唤回离乡村民的构想。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建筑遗存,还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使其热爱老屋、愿意留在老屋居住,同时也要激发、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与当地村民一起努力,才能让古村重焕活力。
    (摘编自《传统村落在“数字博物馆”新生》)(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10年来,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B.为了扩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范围,2022 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0年遴选的10个市州的基础上又遴选40个县。
    C.数字博物馆是运用多种现代高科技技术把枯燥的数据变成鲜活的模型呈现于网络上,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的博物馆。
    D.有媒体报道,在急剧减少的中国自然村落中,包含了一些具有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B.两部门开展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总结出了可复制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和模式。
    C.文章把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中国村落称为中国传统村落。
    D.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启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项目是为了展示每一个传统村落的聚落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让古村重焕活力”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组卷:4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炯  阿来      春天的时候,布谷鸟叫之前,新一年的春耕已经是由高级社来组织了。机村的地块都不大,分散在缓坡前、河坝上。高级社了,全村劳动力集中起来,五六十号人同时下到一块地里,有些小的地块,一时都容不下这么多人。工作组就组织地里站不下的人在地头歌唱。嚯,眼前的一切真有种前所未有的热闹红火的气象。
          高级社运行一阵,工作组要撤走了。
          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一个,留在村里,回家守着自己的阿妈过日子;再一个,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就是真正的国家干部了。斯炯回到家里,给阿妈端回一大搪瓷缸子土豆烧牛肉,她看着阿妈吃光了等共产主义来到时就会天天要吃的东西,问阿妈好吃不好吃。阿妈说,好吃,就是吃了口渴。那时机村人吃个牛肉没有这么费事,大块煮熟了,刀削手撕,直接就入口了。斯炯抱着阿妈哭了一鼻子,就高高兴兴随着工作组离开村庄上学去了。斯炯的哥哥十岁出头就跟一个来村里做法事的喇嘛走了,出家了。
          这一回,斯炯又要走了。
          想不到的是,两兄妹不久就又都回到村里。先是斯炯的哥哥所在的宝胜寺反抗改造失败,政府决定把一座八百人的寺院精简为五十个住寺僧人,其他僧人都动员还俗回乡,从事生产。斯炯的哥哥也在被动员回乡之列。但斯炯哥哥不从,逃到山里藏了起来。上了一年学的斯炯接到任务,让她去动员哥哥下山。后来,村里人常问她,斯炯,你在学校里都学过什么学问啊?斯炯都不回答,就像她生命中根本没有上过民族干部学校这事情一样。其实,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正在上政治课,有人敲开门叫她去楼下传达室接电话。她去了,连桌上的课本和笔和本子都没有收拾。电话里一个声音说,现在你要接受一个任务,接受组织的考验。这个任务和考验,就是要把她藏到山上的哥哥动员回家。
          斯炯连教室都没回,就坐着上面派来的车去两百多里外的山里找人了。
          在哥哥出家的宝胜寺四围的山里,斯炯进进出出七八天,喊得声音都嘶哑了,她那当和尚的哥哥都没有出现。斯炯以为,哥哥一定是死在什么地方了。所以,她还一个人哭了好几场。在山洞前哭过,在温泉旁哭过。最后一天,她对着一大树盛开的杜鹃花想,花这么美丽,人却没有了,就又哭了起来。这回哭得很厉害,下山的时候,她眼睛还肿着。学校发的那身大翻领的有束腰的灰制服也被树枝划拉出了好几道口子,扎着两个大辫子的头发间,挂着一缕缕松萝。她对干部说,我找不见他了。
          干部说,你没有完成任务。
          斯炯问,我还能回学校去吗?
          干部没有说可以回,还是不可以回,而是冷着脸说,你看着办吧。
          斯炯对干部说,那我回家去,告诉阿妈,哥哥找不见了。
          她回到机村的那天,高级社的社员们正在村子旁最大的那块有六七十亩的地里松土除草。那时地里一行行麦苗刚长到一拃多高。全社的社员都在地里弯腰挥动着鹤嘴锄。这时,有人说看看是谁来了。
          大家都直起腰来,看见斯炯正穿过麦地间的那条路。
          好几个眼尖的人都说,是斯炯回来了。
          斯炯空着双手,看都不朝麦田里劳动的乡亲们看一眼,就朝自己家走去了。有人就对她的阿妈说,看看,当了干部了,不朝我们看就罢了,也不朝自己的阿妈看一眼。
          也有人说,像是很伤心的样子啊!
          社长就对斯炯的阿妈说,你就回家看看吧。
          第二天,斯炯还没有出来与村人们相见。
          大家就在地里问她阿妈说,你女儿回来干什么啊。
          阿妈就哭起来,说,她哥哥找不见了。他们要他还俗回家,生产劳动,他就跑进山里不见了。
          第三天,斯炯就穿着那身带着破口的大翻领的有束腰的灰色干部服下地劳动了。大家来和她说话,打探消息。
          但她在山里喊哑了嗓子,人们问她什么,她都指指嗓子,我说不动话了。
          斯炯就是这样回到机村来的。
          机村的很多人物故事都是这样结束的。比如说雪山之神阿吾塔毗,故事的结尾就是,阿吾塔毗带着他两个勇敢的儿子,就是那一年到我们这里来的。哪一年呢?大概是就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吧。
          后来,斯炯的儿子胆巴问她,阿妈是哪一年回到村里的?
          斯炯说,哦,很久了,我想不起来了。
          儿子再问,她就说,真的很久了,都是生下你以前的事情了。
    (节选自《蘑菇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嚯,眼前的一切真有种前所未有的热闹红火的气象”一句,表面上写出了眼前场景的热闹,但仔细品味,内涵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B.文中依次写到“布谷鸟叫之前”“工作组要撤走了”“一行行麦苗刚长到一拃多高”,既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又暗示了情节的发展。
    C.斯炯的表现赢得了工作组的肯定,在撤走之后,工作组长给了斯炯两个选择,要么留在机村,要么去民族干部学校学习两年。
    D.斯炯一个人在山里哭了好几场,是因为她寻找了七八天,那当和尚的哥哥都没有出现,她以为哥哥一定死了。
    (2)小说中斯炯的这一形象很有特点,请概括说明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3)小说中具体交代了斯炯哥哥逃跑到山上的缘由这一情节,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它概括了人与植物的关系,从纸、茶、药,到床、船、屋……①
     
    。如果只是生存需要,清水就够了。但生活中,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而与生存比,②
     
    ——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
          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传说1723年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虽然知道铁观音是灌木,不可能树冠盛大;虽然知道③
     
    ,根系越深,香气越沉郁。可母株如此瘦小,还是让人意外。但如此瘦小的它,却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成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多种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材料二
          当你陶醉于围墙里的牡丹时,殊不知墙外更是繁花似锦。
    一一无名氏《围墙之外》
    材料三
          人性是静的,永恒不变,而时代与环境却是动的,绵延变化的;在动静之间,我们要找到变与不变的真谛与反应。
          读了以上的材料,对于“变”与“不变”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自拟题目,联系自身实际和当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组卷:12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