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2021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课内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之曰 告诫
    B.以顺为 准则、标准
    C.与民 遵从
    D.富贵不能 惑乱、迷惑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大丈夫 帝感其
    B.一怒诸侯惧 河曲智叟笑止之
    C.丈夫冠也 不惠
    D.独行 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善用对比手法,作者用妾妇之道来对比公孙衍和张仪之道。
    C.孟子认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D.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组卷:18引用:2难度:0.5
  • 2.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加点字的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 冠:戴帽子
    B.父 命:命令
    C.必敬必 戒:告诫
    D.与民 由:遵从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意义相间的一项是
     

    A.女子嫁也 汝心
    B.一怒天下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独行 如土石何
    D.以顺正者 天子
    (3)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仅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而获得名利高位,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奉行的是“妾妇之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王的顺从。
    D.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 3.阅读文言文,解释加点字。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孟子曰:,是
     
    得为大丈夫乎?
     
    未学礼乎?丈夫
     
     
    也,父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 者,妾妇之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得志,与民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
     
    ,威武不能 
     
    ,此之谓大丈夫。

    组卷:284引用:2难度:0.9
  •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B.丈夫之 冠:帽子
    C.父 教导、训诫
    D.威武不能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2)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诸侯惧 杀尉
    B.与民由 公将鼓
    C.是得为大丈夫乎 必有我师
    D.以顺为正 称善久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运用反问句,还运用“诚”加重语气,说明他对这个观点是有疑问的。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来说明他们顺从主上,追求名利,不是真正的君子。
    D.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 5.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往之 女,同“汝”,她的
    B.入则无法家 拂,同“蔽”,辅佐
    C.无断焉 陇,同“垄”,阻断
    D.困于心,于虑 衡,同“横”,梗塞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告诫自己,不要违背丈夫。)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作为原则的,是妇女遵守的规则。)
    C.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D.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用设问句提出自己的观点,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
    B.孟子用“妾妇之道”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主的意志,就如同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
    C.孟子先“破”后“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D.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如文天祥、岳飞等,都可视为孟子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组卷:207引用:3难度:0.5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 (使迷惑,昏乱)
    B.得志,与民 (自由)
    C.岂不大丈夫哉 (真正)
    D.居天下之广 (住所)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天下之大道
    B.此之谓/大丈夫
    C.以顺为/正者
    D.安居/而天下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文字,闪耀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成为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B.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了不得的大丈夫。
    C.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D.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其实也是在批判、否定、贬损所有女子。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家,必敬必,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岂不大丈夫
     

    ②往之
     

    ③必敬必
     

    ④富贵不能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居而天下熄。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文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请根据你对《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理解,判断链接资料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链接资料:
          (一)【原文】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二)【注释】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三)【翻译】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的盐铁官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来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搁置诏书。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怎么能搁置?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组卷:43引用:2难度:0.4
  •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翻译下列加点的字
    ①岂不大丈夫哉
     
    ②往之
     
    ③贫贱不能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得志,与民由之。
    (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组卷:9引用:1难度:0.5
  •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本语段选自《
     
    》,作者是
     
    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A.岂不大丈夫哉
     
    B.是得为大丈夫乎 
     
    C.往之
     
    D.与民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一句,喻指儒家思想的哪些传统美德?
    (5)请你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丈夫之
     

    ②往之
     

    ③与民
     

    ④贫贱不能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女子嫁也 甚也,汝不惠
    B.安居天下熄 山不加增
    C.顺为正者 军礼见
    D.独行 操蛇之神闻之,惧不已也
    (3)翻译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大丈夫”的精神品质,请按照示例,再列举两个例子。
    示例:富贵不能淫: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仍然坚守志向。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组卷:44引用:4难度:0.6
  •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①岂不大丈夫哉
     

    ②父
     

    ③往之
     

    ④与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居而天下熄/尔敢轻吾射
    B.焉得为大丈夫乎/非木柿
    C.之曰/必敬必
    D.民由之/未复有能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C.孟子针锋相对,表明态度,“焉得”一语既否定了景春的观点,也有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D.孟子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唯一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组卷:63引用:2难度:0.7

二、对比阅读。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乙】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竖立不为动。
          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遂可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矣。”天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改)【注释】①上:这里指元世祖忽必烈。②自赞:自我总结。③庶几:差不多。④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绝”的古字形像用刀切断了两束丝线。绝的本义是“断”,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绝笔自赞”中的“绝笔”是指“遗书”。
    B.“锋芒毕露”中的“毕”是“全部”的意思。以此推断,“吾事毕矣”中的“毕”也是“全部”的意思。
    C.“遂可其奏”和“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中“其”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指“他们的”。
    D.“左右强之”和“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之”都是代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B.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C.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D.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天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并分析这一论断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组卷:160引用:4难度:0.5

三、古文阅读。

  • 13.古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减)
    【注】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③相坐:连带治罪。④拟:比划,用兵器做杀人的样子。⑤弥山:满山。⑥旃毛:毡毛。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乃 幽 武 置 大 窖 中 绝 不 饮 食。
    (2)给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以顺为
     

    A.不偏,不斜
    B.正派,正直
    C.标准,准则
    D.恰好,正好
    ②与民
     

    A.遵循
    B.原因
    C.由于,因为
    D.用
    ③(单于)欲因此时
     

    A.下降
    B.降生
    C.投降
    D.使……投降
    ④空以身草野
     

    A.脂肪
    B.指灯油
    C.肥沃
    D.(动词)滋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4)乙文中的苏武就是甲文孟子所推崇的大丈夫。苏武的哪些表现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组卷:73引用:3难度:0.5

五、文言文阅读。

  • 3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壁,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注释)①诸:“之于”的合音。“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意为向子罕献上玉。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工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往之
     
    ②必敬必
     
    ③子罕
     
    ④以玉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②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4)《孟子》有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你认为子罕是大丈夫吗?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组卷:13引用:1难度:0.7
  • 4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三章》)(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为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节选自《能改斋漫录》卷十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往送之门,之曰 必敬必
    B.往之 与儿讲论文义
    C.焉得为大丈夫乎 非木柿
    D.往送 非大丈夫平生
    (2)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甲文中孟子把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类比,流露出对公孙衍和张仪的不屑、鄙视。
    C.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住进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最正确的位置——义,走着最正确的道路——礼。
    D.乙文中范文正公到灵祠向神灵祈求他日当宰相或做良医,他认为大丈夫的志向应是为老百姓谋取利益。

    组卷:52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