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冲刺试卷(十)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12月,国家能源局提出:“生物质能供暖绿色低碳、经济环保,是重要的清洁供暖方式。我国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等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供暖,可以为具备条件的县城、人口集中的建制镇,以及大气污染防治非重点地区的农村提供清洁供暖,具备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
然而,具体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
生物质供热整体分为两种技术路线,即收储打包后直接燃烧的直燃路线和将生物质材料加工处理后再进行燃烧的成型燃料路线。其中,成型燃料路线由于碳排放水平更低,一直是政策推动的主要方向。
“原先推生物质压块燃料,发现有的老百姓环保检查时烧生物质,检查人员一走又用这个炉子接着烧煤。”黑龙江某生物质锅炉企业负责人透露,“后来又研发了颗粒燃料,小型的颗粒配套专用的炉具,散煤块放不进去,地方上对这种不能烧散煤的锅炉十分鼓励。但由于很多农户反映这种炉子不好用、不愿用,地方政府就认为这种技术路线还不成熟。”
“颗粒燃料在农村地区推广难,主要的问题在于使用成本。”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用秸秆制作颗粒燃料,需要将秸秆粉碎,能耗高的同时大量增加成本,经济性较差。目前制作颗粒燃料的原料以木质素为主,一旦本地原料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从外地采购,成本同样会增加。”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直言:“无论是颗粒燃料、压块燃料还是打捆直燃,都有其最适宜的应用场景,技术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关键是要把好的技术用在对的地方。因地制宜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另外,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生物质燃料的利用不产生额外的二氧化碳,但却不可避免地生成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问题也成为发展生物质供热锅炉的争议点。
专家指出:“田间地头的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污染物排放必然比成型燃料要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供热应该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满足温暖过冬两个问题之间找到平衡点。”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相关测算显示,虽然与“煤改电”“煤改气”相比,污染物排放还偏高,但从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地试点情况来看,“煤改生物质”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优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使用燃煤相比,可减排颗粒物5%、二氧化硫86%、氮氧化物50%,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
郝芳洲建议,农村分散采暖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应根据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级、制定相应的标准,精准施策,切忌脱离实际、搞“一刀切”。
业内专家指出,“过去五年为了空气污染治理,鼓励煤改气、煤改电。‘十四五’期间要面向低碳,希望国家能够针对农村清洁取暖出台更多生物质供暖的实施细则,毕竟分散的农村取暖问题才是北方清洁取暖真正的难点和痛点。”
(《标准过高拖累生物质供热》2021年05月03日)材料二:
生物质供热改造与“煤改电”“煤改气”等一样,都面临着如何保证清洁、安全、可持续、可承受的问题。对于农村取暖用户,生物质供热就地取材、使用灵活的特性,是其占领市场的优势,但必须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解决方案。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将生物质能应用于农村供热领域。经过十余年发展,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降低,污染物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但生物质供热市场规模却迟迟没能发展壮大。部分地方政府认为,生物质燃料的使用会造成严重污染,不综合考量本地资源、环境的特性,一味追求过高的排放标准,压制生物质供热项目。另外,不同作物种类产生的生物质原料成分各异,需要不同的加工方式和燃烧技术,但地方在招标生物质锅炉时,往往缺乏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指望简单粗暴地依靠一套方案解决所有问题,引发“用不起”“不好用”等问题。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供需不匹配,但最终却往往被理解为生物质供热技术不成熟。
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生则生。一个地方到底“宜”什么,需要实地考察供需情况,综合考量用户承受水平、环境承载能力、供热品质要求、配套投资规模等多种因素,才能做出判断。同样是使用生物质,对于分散的农户来说,直接燃烧田间地头的农作物既环保又省钱;对于成本承受能力更强的城镇企事业单位,污染排放更低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就是更好的选择。虽燃料成本增加,但更好地满足了其达到排放标准、保证供热稳定的需求。
“因地制宜”绝不是一句空话,在生物质供热领域就更是如此,好的技术要放在对的地方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地方政府的规划是否切合实际、实施细则能否精准到位,决定着生物质供热推广应用的成败。
(《供热改造要真因地制宜》2021年05月0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能源局建议具备条件的县城和农村采取生物质能供暖的方式,但是有些地方政府认为不能烧散煤的锅炉的技术路线还不成熟,很多农户也反映这种炉子不好用,不愿意用。
B.生物质燃料的利用不产生额外的二氧化碳,但却会生成氮氧化物和烟尘,农村供热应该在控制生物质燃料直接燃烧的污染物排放和满足温暖过冬之间找到平衡点。
C.过去五年为了空气污染治理,国家鼓励煤改气煤改电,忽略了对于煤改生物质燃料,因此,“十四五”期间要面向低碳,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生物质供暖的实施细则。
D.某地适不适合推广生物质能供暖,在做出判断之前,一定要实地考察,综合考量:用户承受水平,环境承载能力,供热品质要求,配套投资规模等多方面因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烧煤的习惯在一些地区仍然存有,一些老百姓对于政府推广的生物质能供暖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位,检查过程中老百姓烧生物质,可检查人员走后接着烧煤。
B.在生物质供热领域,“因地制宜”主要是针对地方政府在锅炉使用的规划是否切合实际、实施细则能否精准到位而言,这关系到生物质供热推广应用的成败。
C.煤改电与煤改气的污染物排放低于煤改生物质的排放,但是从试点情况看,煤改生物质的污染物排放还是明显低于燃煤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明显降低。
D.生物质锅炉因生物质原料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加工方式、不同的燃烧技术都会对生物质锅炉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把握这些细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在供暖方面“因地制宜”的一项
A.东北冬天天气酷寒,政府从每年十月份至次年四月份为城乡居民集中提供暖气。
B.大兴安岭地广人稀,偏远地方居民采用煤炭取暖,该地煤炭市场行情稳定。
C.苏北某县水土肥沃,大面积栽种杨树,板材业发展迅猛,成型颗粒燃料需求猛增。
D.江浙经济发达,工业众多,政府严格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居民普遍采用电供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
(5)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述政府部门如何才能落实好生物质能供暖问题。组卷:1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大歌星
严歌苓 胡同第五家,十号,住着三兄弟,最小的叫郑小三儿。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他来发牢骚:“当今什么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
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不高价我挣谁的钱?”
“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他拈出其中的六张十元钞票。
“还差一半。”他说。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你拿去吧。”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全世界最有名的歌星!唱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她来请我看戏!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地道:“你买的?”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一张票值五十块美金!”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证明她没把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剧场门口早就没地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
他想,原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已把价钱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住少年,问:“卖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有五个台阶,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的天。先进去的人们都表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郑小三儿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大门走去。老头看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神志。
“一百九!……”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幕前曲轰响起来。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声却不容置疑地说:“两百!”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皮把“皮尔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心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这宫殿的大门口,出卖他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缺这两百美金。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
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We Love You,PAVAROTTI!老帕!……”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有删改)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严歌苓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街坊邻居都拿郑小三儿发财来发牢骚,借此影射社会上有许多人像郑小三儿一样,有着追求金钱的强烈欲望。
B.文中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的音乐词典,钱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孩对音乐的热爱。
C.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引人注目,牵人心神。
D.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回味无穷。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别人尊重的心理。
B.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天性受到压抑时的心理状态。
C.“幕前曲轰想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都是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的心灵突围。
(3)文章结尾郑小三儿“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要让“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小说《大歌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组卷:42引用:6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研学”和“旅行”是研学旅行的两大基本要素,① ,更不可失衡。如果忽视“研学”,就会成为游而不学;如果舍弃“旅行”,就会与常规课堂教育无异。而仅仅从时间上平等分配,也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要在课程设置时,切实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做到“寓学于游”。
研学旅行要在研学内容设置方面加入自主、开放、动态元素,研学活动的设置不宜严苛刻板,② 。让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多样化体验,自主获得游学经验,为学生更好地实现动态获取知识经验留下必要的空间。
无论是何种内容的研学旅行,对学生来说,③ 像观赏自然景观、考察历史文化古迹、品鉴语言文化、体验职业生活等,都是学生在真实、复杂、多元的情境中展开的。将研学旅行情景记忆与课堂知识运用结合,必将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研学旅行功效。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学校打算组织高二学生开展“绍兴兰亭文化研学旅行”,请结合上述材料,为该活动写一段推介词。要求:句式整齐,不超过45个字。组卷:11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建党以来,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精神代表:
1921年:“开天辟地、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
1950年:“敢于斗争、不畏艰苦、忠诚祖国”的抗美援朝的英雄精神;
2020年:“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登山精神;“追逐梦想、敢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2021年又诞生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
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击鼓催征,追逐梦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学校团委准备举行“传承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发展”的主题活动,请你代表学校团委给全校学生写一篇倡议书。
(2)共青团某市委召开“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青春”座谈会,请你以高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