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4:30:3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连绵不断,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材料二
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也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这些精神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华文明能持续数千载而不衰且日益光大,其中一定有着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秀传统,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有关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思考,古人理解得相当深刻。《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些认识从根本上建立了天文与人文的固有联系。唐孔颖达对“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这里所说的“文章”意在强调文德的彰显,体现了中国先民对德行修养的普遍追求。事实上,文德的根源在于天文,这一思想在上古文献中已有清晰的表述。
龙是上古时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龙源于中国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七宿星官所构成的星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民谚称其为“龙抬头”,原始历法以其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那么龙星的重现与文明的诞生又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长期的观象实践使人们懂得,虽然先民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每每如期而至。如果“龙抬头”可以作为立春节气的标准天象,那么人们发现,这个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具体地说,假如人们在某年的立春观测到“见龙在田”,那么百年甚至几百年后,仍然可以在同一时节观测到同一天象。假如先民通过立表测影决定时间,那么这种对应关系将更为固定和持久。一年中正午最短的表影当在夏至,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在某天正午测知当天是夏至,那么在三百六十五天后的那天就一定还可以测知这天是夏至,千年如一,从无差爽,于是人们通过对时间的长期观测逐渐形成了“信”的思想。先民以为“至信如时”(战国竹书《忠信之道》),“天则不言而信”(《礼记》),可见时间最能体现“信”的德行。一些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稳定不变的,这为他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诚信观念源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并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其后人们以文信修心,立身立命,从而建立了最早的文明。就人而言,文明是以文信修心之道德观念,此足以使人区别于动物;就社会而言,文明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此足可使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这一对于自身文明的认知无疑来源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实践,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事实表现得非常清楚。
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追寻天文学的起源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
(摘编自冯时《观象授时与中华文明起源》)材料三
观象授时即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时间和创制历法。这一术语是清代毕沅在《夏小正考证》中首先提出来的,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原始民族的天文学知识,表达了先民在上古时期制历依据天象的事实。在有规律地调配年、月、日的历法产生以前,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都是观象授时的时代。
观象授时是古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冯时教授认为,“在远古社会掌握天时的人就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江晓原先生认为,观象授时“是依据历法知识,安排统治阶级的重大政治事务日程。”不管是哪种解释,观象授时不仅仅是天文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维护王权的政治活动,由此君权天授、以祖配天的古老宗教观也就天然形成。可见,由天文而人文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天然的思想路径。
(摘编自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浑天说和盖天说之所以成为天文学的旷世之争,与双方所使用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有关,但主要是因为双方对宇宙结构基本认知不同。
B.汉武帝用实践检验的方法解决两派争论,最后采纳了浑天说支持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但在天文学界这一争论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公论。
C.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又要通过物质遗存来研究先民的精神文化,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D.材料二引用战国竹书《忠信之道》《礼记》等书中的名言,是为了阐述天文学与时间的关联,先民和时间虽无约定,但其常如期而至。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中华文明有着其他文明不可比拟的优秀传统,这些传统是中华文明可以经久不衰且日益光大的原因。
B.文明既是道德观念,又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它将人与动物,以及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区别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C.在远古社会中,掌握了天时的人就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他们维护着统治者的王权,是历史文明存在的根本。
D.诚信观念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涵,它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其后人们以文信修心,立身立命,这印证了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事实。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观象授时的一项是
A.通过立春观测和立表测影,古人发现一些标准天象和标准时间的对应关系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变的,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B.龙星伏没之后,代表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古人把这一“龙抬头”天象,作为一年中新的农事周期开始的标志。
C.尧用羲氏、和氏两大家族中的贤能者,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以审知时候而授民,便于农事,以求造福百姓。
D.天文学的起源与文明的起源大致处于同一时期,追寻天文学的起源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握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
(4)请结合材料,简述“观象授时”这一伟大成就体现了哪些文明的进步?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棉大衣
练建安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我到七里滩作客。
七里滩在千里汀江中游,往昔船帆云集、人货辐奏。时下,许多青壮年都打工去了。农村变了,小洋楼星散,就是见不到几个人。此时的七里滩,江水清浅,田野稻穗金黄。摩托车沿平坦的乡村水泥路风驰电掣,很快就到了大围屋。
围屋,又叫围龙屋,是南方客家人家族聚居的地方。我要找的,是大学同学邱文超。文超早等在门外了。门墙边,有张精致藤椅,端坐着一位孤零零的龙钟老人,眯眼晒太阳。他的穿戴有点奇特,老旧军装,崭新的“红色旅游”红军帽。文超说:“伯公太,好回家吃饭啦。”老人含含糊糊应了一声,哈喇子滴下来。
大半天后,我们出门,老人还是坐在原地,嘟嘟囔囔,浑浊的目光朝向近处,竹篙上翻晒着一件灰黑色破旧棉大衣。文超笑问:“吃饭了吗?”老人不响。
我搭载文超回县城,途中,我们在山腰凉亭歇息。
文超说,伯公太的嘟囔,说来好笑,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棉大衣。噢,又不是天贶节,晒什么棉大衣呀?
你知道他是谁吗?讲出名字来,你可要站稳啦。说吧,别卖关子。
邱禄贵。
老革命邱禄贵?正是!
邱禄贵是闽西的传奇人物,世代务农,念过几个月私塾,15岁参加红军,古田会议那会儿,他是门岗卫兵,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期间,是主席的马夫,要不是被敌机炸弹炸伤了脑袋,咱们家乡就铁定多了一颗开国将星。
革命胜利了,邱老主动要求回到家乡,组织上为照顾他的病残身体,任命他为粮管所主任。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兢兢业业,直到离休。
关于邱老,传说甚多。某县长下乡,前呼后拥,随从吆喝挑粪的农妇让道,某县长却被邱老狠狠地打了几拐杖,抱头鼠窜。粮站多老鼠,他不让放毒药,说是不安全。经周密侦察,他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手持铁锤,半夜埋伏在老鼠洞口,一动不动。老鼠探出头来,啪地一锤子,快如闪电。老革命坚持不懈的长年伏击,战果显著,鼠辈落荒而逃。
离休后,邱老回到七里滩老家。百岁老红军,逢年过节的,地方领导同志都要来慰问慰问,电视上不时有他的身影。老旧军装和红军帽,是邱老的标志。
棉大衣,是什么意思?大热天的,要它干什么?
文超苦笑,我也说不清楚。长征时,我们村出去了四十多人,就一个邱老回来了。传说,村里还有一个连长,叫钟石生,他们一起参加了飞夺泸定桥。邱老脑袋炸伤后昏死过去了,是钟石生把他背下来的,走了三天三夜,赶上了大部队,军医救活了他。军医说,小邱你命大,多亏了小石头哪。
八路军115师独立团驻守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考虑到邱老多次负伤,特别是头部重伤,老团长杨司令员安排他任供给处仓库主任。
1939年11月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一部由沬源城出动“扫荡“”,被八路军歼灭于雁宿崖。杨司令员判断,鬼子将大规模报复,遂请示上级获准,集中了晋察冀军区部队及120师特务团等部兵力,设伏黄土岭,计划诱歼敌军。
战斗打响前,一团一营三连的连长带人来供给处仓库领棉大衣。他们将设伏在最前沿的阵地。北方天气,夜晚苦寒。这个连长不是别人,是老弟兄钟石生。这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寒风呼啸。钟连长带着一个班的战士突然来到仓库所在地。邱老喜出望外,二话不说,把钟连长拽到屋角,掏出大半瓶包谷烧酒,你一口,我一口,喝了个精光。
“阿贵,老伤咋样?”
“这不,搞两口,通经活血。”“有大行动。”
“晓得。”
“我们连,要吃肥肉。”“尖刀连嘛。”“
“我们来领棉大衣。”
“有,有,被服厂刚刚送来入库的。尖刀连的,耳朵就是灵通。”“老伙计,给我128套。”
“好哟。批条。”
“没有。口头命令,司令员特批的。”“不行!”
“咋不行?问问老杨嘛。”
“石头,你去补批条,我立马安排出仓。”
“来不及啦,天亮前,我们连必须赶到设伏地点。”“没有批条,一件也不能给。”
“真的不能?就连我也不能给吗?”
“不行,绝对不行,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铁的制度。”“好啊,阿贵呀阿责,你可要给我记住喽!”
钟连长带着他的人马气呼呼地走了。邱老对身边的战士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呢,没有办法哪,制度就是制度嘛。
两天后,黄土岭战斗结束,八路军歼灭鬼子900余人,击毙敌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钟连长牺牲了。邱老赶到战场,脱下棉大衣,换下石头血迹斑斑的破旧棉大衣,一直珍藏。70多年了,每年定期取出来晒太阳。家人说,这些年,老爷子越老越糊涂了,三天两头瞎折腾,呆呆的,嘟嘟囔囔,干什么呀?
说完故事,文超问,你说呢?干什么呀?我说,回城吧。
车行山路。夕阳映照的山冈上,有一树一树的杜鹃花开放,迎风摇曳。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特意强调“七月二十三日”这一时间,看似闲笔,实则与下文描写邱老在大热天翻晒棉衣的奇怪举动相呼应。
B.小说用“周密侦察”“长年伏击”等词描写邱老除粮仓鼠害的情形,体现了他曾作为革命军人的特有气质和传奇色彩。
C.战斗结束后,邱老用自己的棉大衣换下钟连长的旧大衣,表明他对救命恩人在牺牲时依旧身着破棉衣深感愧疚与痛心。
D.某县长下乡,前呼后拥,被尽职尽责、耿直正义的邱老狠狠杖打,是因为邱老看不惯县长脱离群众、狐假虎威的做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写邱老经常嘟嘟囔囔,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棉大衣,引发读者的疑问与阅读兴趣。
B.小说对邱老形象的刻画,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形象丰满而立体。
C.第二段的场景描写,多用短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不仅呈现了当下农村祥和安宁的景象,又反映出青年外流的现状。
D.石头与邱老的对话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形象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人民军队纪律严明和战事吃紧的情况。
(3)冯骥才说,小说的结尾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味无穷”。请结合小说最后两段,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是如何叙述邱禄贵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时明帝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逼,谋仗鉴为外援。敦忌之,表为尚书令,征还。道经姑孰,与敦相见。敦素怀无君之心,拘留不谴。敦之党谮毁日至,鉴举止自若,初无惧心。咸和初,领徐州刺史。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鉴去贼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奉诏流涕,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登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乃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平南将军温峤曰:“今贼谋欲换天子东入会稽,宜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时贼帅刘征聚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鉴遂城京口,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进位太尉。后以寝疾,上疏逊位曰:“臣疾弥留,遂至沈笃,乞骸骨归丘园。惟愿陛下崇山海之量,任贤使能,使康哉之歌复兴于今,则臣虽死,犹生之日耳。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蔡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息晋陵内史迈,谦爱养士,堪任兖州刺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是以敢希祁奚之举。”鉴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
B.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
C.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
D.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指前中后军或左中右军,通常以中军为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三军”与文中义相同。
B.京口,江苏镇江古称。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也都是指此地。
C.寝疾,指的是因疾病而上书请求离职。与后文的“乞骸骨”同义,都有“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之意。
D.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表”则是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它们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郗鉴重视名节。他知道赵王有不忠诚的行为,在赵王篡位后,其党羽都位至高官,但郁鉴闭门自守。
B.郗鉴重情守义。在家乡遭遇饥荒时,他把别人资助他的财物用来接济宗亲孤老,扶危济困,令人钦佩。
C.郗鉴持身守正。王敦想倚借他作为外援,把他扣留,其同党每日诋毁郄鉴,但他举止如初,毫无畏惧。
D.郗鉴忠君报国。在城池孤立无援且粮食断绝之际,他采用设坛杀马、大誓三军等方式激励军心,效命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
②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
(5)郗鉴病重上疏,对皇帝有什么建言?这些建言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陇头水①
陆游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成行。
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②,报国欲死无战场。”
【注】①本诗是陆游所作的一首有关六盘山战地生活的诗作。②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金星主兵事,如太白金星荧亮,必有战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陇头在十月间就降霜了,用环境描写衬托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苦。
B.三、四句写戍边战士夜晚睡卧,听闻陇水声,从而勾起了思乡的情愫。
C.五至八句写“我”对守边战士的勉励,好男儿当志在四方,投身战场。
D.全诗通俗晓畅,格调豪迈,与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风格异曲同工。
(2)这首诗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误会反衬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组卷:2引用:3难度:0.6
四、课内知识理解(12分)
-
11.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步余马之兰皋兮(《离骚》) ②侧身西望常咨嗟 ③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④一觞一咏(《兰亭集序》)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活(《种树郭橐驼传》) 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 ⑦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组卷:3引用:2难度:0.7
五、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寒也有大寒,但有小满却没有大满。小满被称为“最有智慧”的节气,它代表了古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②“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履盈满者,宜思之。”
——《菜根谭》
③卫人钓到一条难以得到的鳏鱼,子思问他怎么钓到的,卫人说,他开始下钓时用一条小鳊鱼做诱饵,鳏鱼经过时不屑一顾,后来他把鳊鱼换成半只猪,鳏鱼就吞下去上钩了。
——《孔丛子•抗志》 ④钟表业是前工业革命时期最为精密的手工业,无任何自然资源的瑞士人在这一巴掌大的天地里死磕打磨,硬是开出一片自己的江山。在瑞士手表界的高端手工作坊中,每一块手表的上百个零件的打磨、组装都是由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师手动完成。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2-3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