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主城区六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8 9: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折射出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文化内容无比丰富,研究者不能被动地湮没于其中,而应注重系统和层次,从以简驭繁的实际必要出发,宏观把握文化,归纳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这是通过肯定文化主流目标的积极性对文化作出某种界定。一方面,文化模式通过社会的文化遗传在一代代文化之间传承,每个特殊人群围绕着文化传统而生活,形成独特的文化群体,另一方面,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人类总体上都在致力于美好和谐的不懈追求,有着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因此,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文化在总体上对人类起到了强大的凝聚作用。
文化传统在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文化传统是累积的,它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它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继承文化传统,是发展文化的前提。有效把握文化传统,有助于温故知新。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个文化领域结晶出来的形式,而形式本质上代表了人们共同认定的文化内容。累积和叠加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模式、形式、程序的表象存在并发挥作用。形式都是各种事物的大方向的、大轮廓的外在的一种表现,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开端。如果不从形式入手去触摸文化,那就很难再有其它更方便的依据。由形式再推进一步,就是“程序”。“程序”在戏剧、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的运用充分证明:文化内涵必须依托一定的形式才能呈现。
在社会关系领域,人和人相处的关系问题,有一些不可改变的法则和规律,中国古代概括为“纲常”,具体体现为社会生活中形成风俗习惯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也就是“礼”。人与人关系状态的关键不在于等级的存在,而是在于等级设定的合不合理。从社会的角度,必须构建人际双赢的关系;从个体的角度说,谁能采取“化”的办法,不患得患失,把暂时的矛盾化开,谁的成就就最高。
人的文化越丰富,人格构成越复杂,心态也就越稳定。在文化活动中,人创造文化,也被文化所熏陶、感化、熔铸。我们应注重文化的人格塑造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德”与“能”的提高上达到对个人“穷”“通”境遇的豁达,做到“顺理通玄知大体,循情抱德会天机”。
--(摘编自何学森《用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就是要求将各种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形成的“美好和谐”行之于“一切”。
B.人类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使得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能够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
C.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这些形式是人们触摸文化的一个极为方便的依据。
D.中国古代的“纲常”即“礼”,其不合理性体现在人为地在人与人之间设定等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文化内涵到其呈现形式,再到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论证层次分明。
B.文章界定文化时更强调其共通性而非独特性,意在突出文化对人类的凝聚力。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指出从形式入手对于把握文化的重要意义。
D.文章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论证了人和人相处的“礼”的法则的指导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如果能够跳出文化无比丰富的内容本身,就能够给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义,进而解决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B.文化传统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所以只有不断累积和继承,才能发展和创新文化。
C.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关系分属不同领域,这使得人们不能以文化的形式解决社会生活的矛盾。
D.社会中人的心态之所以会不稳定,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不够丰富,人格构成不够复杂。组卷:6引用:2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娘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全靠步行。
山黑黢黢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少年略一分神,忽然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毛茸茸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咙。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会咬断他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娘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娘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了,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儿。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娘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风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仍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子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着殷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儿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儿营生!我寡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她娘儿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感到有些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少年、“老狼”和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的行为却打破了这种和谐。
(2)小说中少年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设置悬念,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怎样层层制造悬念的?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盗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盗版书价格低廉。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授课并不完全依赖于某本教材,而是以自编的讲义、课件为主,通过打印、电子邮件等形式将这些课程材料分发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只是相对重要的参考书,只是期末考试前值得信赖的复习材料。特别是一些高校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不具备存藏价值。有的作者、出版社将教材视为敛财的工具,明明有经典教材珠玉在前,却非要另起炉灶挖土烧砖,重新编写、出版一套教材推荐给学生。据统计,有的高校基础课,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出版了逾千种教材,这其中难免有粗制滥造的情况。那些虽是正版但编写水平不高的教材,被大学生视为“用过即抛”的消费品,而不愿意为其付出太多的费用。
目前,纸质图书价格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大幅降低高校教材定价似乎并不现实。在慕课、网络公开课日渐流行的当下,不妨多为大学生编写、制作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美国著名的物理学教材《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就有其官方网站,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这部教材。国内一些高校和出版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编写数字化教材的尝试。
(摘编自《光明日报》《高校教材盗版缘何愈演愈烈》)材料二:
看起来,我们似乎应为当代大学生懂得省钱叫好才是,其实不然。诚然,确实存在“正版教材太贵”“教材使用率低”等问题,但绝不能成为大学生大肆违法复印他人教材和考试用书的理由。复印教材和考试用书虽让囊中羞涩的大学生节省了开支,但教材和考试用书编撰者及出版商的利益则被无端盘剥,知识产权还有多少价值可言?
原作者享有其作品的复制权和获得报酬权,大学生对此不可能不懂,那他们何以对复印侵权行为表现出集体无意识?其实是因为著作权法有一条规定,将“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列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情形。有此尚方宝剑在手,复印便成了大学生使用教材和考试用书的主要方式。
然而,像如今这般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甚至于“上届学生复印了,下届学生接着复印”的情况,显然不属于著作权法允许的“少量复制”范畴。尽管大学生们并未从盗版中牟利,但会对版权作品的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何况,不少复印店已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在线上线下主动招揽这种业务,这恐怕就构成了事实上的侵权,理当打击。
(摘编自法制网《正版贵不是追捧盗版的理由》)材料三:
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打好“组合拳”。首先,不妨进行旧教材循环利用,比如,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旧教材流转中心”,从学生中募集来旧教材,供下一届学生使用,就值得借鉴。其次,遏止高校教材背后或隐或现的灰色利益链,建立健全高校教材公开透明收费制度、教材管理制度,让大学生知道自己所交的教材费花在什么地方。别让高校教材费成“糊涂账”,被一些逐利的人“钻空子”,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再次,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了解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法,在这方面千万别“拖后腿”。最后,相关部门加大执法执纪力度。比如,对高校附近文印店小规模售卖盗版复印教材问题,依法进行民事追责和行政查处,情节严重,依法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
(摘编自桂声网评《高校教材反盗版关键要对症下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版教材粗制滥造,编写水平不高,有些只是作为期末考试的复习材料,再加上价格比盗版教材要贵,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选择盗版教材。
B.如果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以及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使用,这样的行为并不违背著作权法。
C.大学生完全依赖复印、整本复印,这与复印店将复印盗版他人教材、考试用书当成生意相比虽然性质不一样,但同样构成了对原著者的侵权。
D.对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从不同角度分析盗版教材盛行的原因,材料三侧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个大学学科,出版的教材却版本繁多,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反映出了教材已成为了有些作者和出版社敛财的工具的问题。
B.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慕课、网络公开课的流行,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降低了教材的成本,学生可以不需要购买纸质图书。
C.反盗版教材需要多方合力,不仅要从学生、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出发,还需要学校的引导、制度的完善和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知识产权,都强调了大学生应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懂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更要守法。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解决高校盗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答:组卷:1引用:4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名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
会梁孝王薨,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困,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初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卓王孙僮客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请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临。令不敢尝食,身自迎相如,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一坐尽倾。
酒酣,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两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临邛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时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令侍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谓长卿曰:“弟俱如,比昆弟假贷,犹足以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尽卖车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既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奈何相辱如此!”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节选自《汉书•司马相如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令侍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B.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令侍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C.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令侍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D.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令侍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男子行冠礼取“字”;女子行笄礼取“字”。名与字的意义有关联,比如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
B.郎,古代官名,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为君主侍从之官。
C.孝景帝,即汉景帝刘启,因其庙号为“孝”,故称孝景帝。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D.风谏,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规劝君主或长辈、上司。孔子认为,忠臣向国君进谏,有五种方式:谲谏、戆谏、降谏、直谏、风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好辞赋的汉景帝,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加赞赏。由此可见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出众。
B.司马相如到了朋友临邛县令王吉那里后,开始并没有得到王吉真正的敬重,后来,王吉却对他越来越敬重了。
C.当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涤器于市”的时候,“昆弟诸公”劝卓王孙不要瞧不起司马相如,认为司马相如虽然贫穷,但有才能。
D.司马相如通过老乡杨得意的举荐,有了向皇帝献赋的机会,并得到了皇帝的肯定,任命他为郎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生游士居。
②会梁孝王薨,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组卷:2引用:1难度:0.6
-
11.根据下列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敬辞或谦辞。
(1)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
(2)明日搬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
(3)郭德纲的小儿子出生后,他的朋友高兴地在微博上写“郭门
(4)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本大题1小题,60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省”有各种各样:有种省是节省水、电、木材等资源,有种省是省精力,还有一种省是省时间……
“省”还有几种理解:有种省叫反省、自省,有种省叫省悟,有种省叫省亲……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