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师大附中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发布:2024/12/10 3:30:2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 1.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67引用:7难度:0.9
  • 2.下列关于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42引用:3难度:0.8
  • 3.协同转运是一种常见的跨膜运输方式,例如葡萄糖利用储存在Na+浓度梯度中的能量进入细胞(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45引用:8难度:0.7
  • 4.木瓜蛋白酶可用于促进蛋白质水解,菠萝蛋白酶除此功能外,还具有消炎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卷:61引用:6难度:0.7
  • 5.研究发现癌细胞的线粒体分裂加速。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小分子药物,可特异性抑制线粒体中的RNA聚合酶。对癌症模型小鼠使用该药物,小鼠肿瘤体积显著减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77引用:4难度:0.7
  • 6.如图为核膜的电镜照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66引用:5难度:0.7
  • 7.下列关于细胞的癌变、衰老和凋亡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39引用:3难度:0.6

二、填空题:共70分。

  • 20.某地有两个猴面花姐妹种——粉龙头和红龙头,二者分布区重叠,前者由黄蜂授粉,后者由蜂鸟授粉。红龙头细胞中编码类胡萝卜素分解酶的基因(a)是有缺陷的,导致酶完全失活,花瓣细胞中有类胡萝卜素积累,表现为红色。而粉龙头细胞中该基因(A)是正常的,因此花瓣只呈现由花青素导致的粉红色。
    (1)科研工作者把粉龙头和红龙头定为两个物种的理由是二者由不同的动物授粉,存在
     

    (2)研究人员猜测粉龙头和红龙头起源于一个粉色花的祖先种。祖先种发生A基因的突变后,产生橙红色突变体,突变体改为由蜂鸟授粉,导致祖先种分裂进化为粉龙头和红龙头两个种。为了检验这一猜想,研究人员用杂交的方法获得了基因型为aa,但其他基因均来自粉龙头的变异型粉龙头,流程如下:
    ①用粉龙头和红龙头为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为
     

    ②用子一代与
     
    杂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基因型为
     
    个体,多次重复。
    ③将筛选出的个体
     
    ,获得基因型为aa,但其他基因均来自粉龙头的变异型粉龙头。
    (3)研究人员又培育出基因型为AA,但其他基因均来自红龙头的变异型红龙头。变异型粉龙头开橙黄色花,变异型红龙头开深粉色花。研究人员调查了黄蜂和蜂鸟对四种植物的访花率,得到下表所示结果。该数据支持了研究人员的猜想:单基因突变导致了祖先种的分裂进化,理由是
     

    黄蜂(访花率10-3每小时每花) 蜂鸟(访花率10-3每小时每花)
    粉龙头
    野生型(粉红色)
    15.4 0.0212
    变异型(橙黄色) 2.63 1.44
    红龙头
    野生型(红色)
    0.148 189
    变异型(深粉色) 10.9 168
    (4)变异型粉龙头的蜂鸟访花率远低于野生型红龙头,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尝试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组卷:14引用:1难度:0.6
  • 21.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水中雌激素类物质(E物质)污染会导致鱼类雌性化等异常,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原产南亚的斑马鱼,其肌细胞、生殖细胞等存在E物质受体,且幼体透明。科学家将绿色荧光蛋白(GFP)等基因转入斑马鱼,建立了一种经济且快速的水体E物质监测方法。
    (1)将表达载体导入斑马鱼受精卵的最佳方式是
     

    (2)为监测E物质,研究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制备转基因斑马鱼,其中ERE和酵母来源的UAS是两种诱导型启动子,分别被E物质-受体复合物和酵母来源的Gal4蛋白特异性激活,启动下游基因表达。

    与方案1相比,方案2的主要优势是
     
    ,因而被用于制备监测鱼(MO)。
    现拟制备一种不育的监测鱼SM,用于实际监测。SM需经MO和另一亲本(X)杂交获得。欲获得X,需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启动子和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转入野生型斑马鱼受精卵,经培育后进行筛选。请将选项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中。
    Ⅰ.启动子:
     

    ①UAS
    ②ERE
    ③使基因仅在肌细胞表达的启动子(P肌)
    ④使基因仅在生殖细胞表达的启动子(P生)
    Ⅱ.基因:
     

    A.Gal4
    B.GFP
    C.仅导致生殖细胞凋亡的基因(dg)
    D.雌激素受体基因(ER)
    (3)SM不育的原因是:成体SM自身产生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
     
    造成不育。
    (4)使拟用于实际监测的SM不育的目的是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