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至关重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大扫除的记载。《礼记》《治家格言》《周书秘奥造册经》中均强调了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熏烟蒸洗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防疫方法。《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根据出土的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时期,凡入城,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描述了殷商时代以火燎、烟熏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宫廷生活还是百姓生活,熏香成了各种史料和医药典籍中最为常见的驱瘟防疫有效方法。
          空气消毒法出现在晋代。葛洪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其后,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这种防疫方法。明代李时珍经常使用蒸汽消毒法。这个方法在清代也有记载,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佩戴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用丝巾遮盖口鼻。3至8世纪时流行一种出行帽子,主要用来遮蔽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流行初期男女均可以穿戴,到了隋唐时主要为妇女使用。唐代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妇人出行开始使用帷帽。帷帽具有短小、轻便的特点,长仅至颈部,面部也能稍微显露,帷帽的帽裙由纱网制成,也具有透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是遮阳蔽沙,也具有一定的卫生防护效果。宋代宋慈《洗冤集录》记载: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这是讲验尸官验尸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与现代医用口罩防护观念相同。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
          1910年至1911年,我国东北大鼠疫中,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坚持认为这场鼠疫不是腺鼠疫,而是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人际传播是主要渠道。所以他大规模开展了隔离防疫工作,并且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他用两层纱布包裹着一块长方形吸水棉而制成了“伍氏口罩”,防疫效果明显。
    (节选自陈昀《文物见证抗疫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熏烟蒸洗防疫法最早出现在西周,《周礼•秋官》记载用药草烧熏驱蛊防病做法。
    B.两汉时期是古代瘟疫最多的时期,《博物志》就特别讲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大疫。
    C.葛洪认为熏烧药物可以预防疫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空气消毒法。
    D.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蒸汽消毒法,明代李时珍经常用空气消毒法预防疫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熏烟蒸洗法、空气消毒法等陈述,其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防疫方法多种多样。
    B.从古代丝巾遮盖口鼻到元朝绢布蒙口鼻的陈述,解证口罩可阻挡病毒等侵害。
    C.《洗冤集录》与《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表明中国口罩产生的历史较悠久。
    D.本文论述中国古代防疫时大量引用历史文献,论证结构呈现鲜明的层进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古代书籍强调保持居室清洁卫生,指出屋宇干净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熏香是各种史料和医药典籍中最常见的驱瘟防疫方法。
    C.空气消毒法在晋代就已经出现,此法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上也有记载。
    D.伍连德为防止鼠疫传染,大规模开展隔离防疫工作,并且强制要求戴口罩。

    组卷:14引用:7难度:0.6

(二)实用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当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依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映到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对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需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然而,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依然是劳动。劳动的两大特征“实践”和“行动”,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实践意识”和“动手习惯”,是贯穿、渗透、融汇在所有培养目标和手段中的基础素养。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创造行动的桥梁。
          在当今时代,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值的活动。
          随着劳动含义的扩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也相应有所扩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基本劳动素养、基本劳动品质和基本劳动习惯,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
    (摘编自耿申《劳动教育的定位及意义》)
    材料二:
    “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洗”曾在网上引发热议。一名大学生连自己的生活小事都解决不了,还怎么指望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会剥鸡蛋、系鞋带,真是不折不扣的劳动“小白”。劳动教育缘何被弱化?一些家长一味地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导致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一些学校片面强调智育至上,劳动教育不被重视,不安排劳动课或劳动课由其他学科取代,即使开设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受金钱第一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孩子认为劳动可以雇人,一切都可以花钱买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可谓是及时雨,必将使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焕发活力。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启航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重知识教育、轻劳动教育,重智能教育、轻体力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培养其勤劳向上的品格和素养。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当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承担起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担当。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把劳动光荣作为新时代的价值尺度,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让我们通过实打实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边建军《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未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而且与新时代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变得比较薄弱。还有些人有意无意淡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不仅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负面影响非常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把握育人导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
    (摘编自杨业华、王南芳《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在何处》)(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被弱化,其原因是一些家长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B.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劳动教育中,家长应做孩子的榜样,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
    C.劳动教育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观念、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D.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反映出我国的劳动教育不能适应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的实际现状。
    (2)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
    B.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
    C.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D.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3)劳动对人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5难度:0.7

(三)文学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都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险峻,特别是最后一站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跃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各种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⑪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⑫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⑬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⑭吃完饭,战士们集体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⑮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⑯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⑰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似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绽放……
    ⑱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⑲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⑳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动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㉑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花儿般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自己的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㉒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㉓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可以看出杨灿灿平时性格比较执拗,这点从后文她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穿绸纱跳舞可以得到印证。
    B.文中“一个戴眼镜的战士”是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C.杨灿灿回忆以前登上雪山哨所的情景,是一段插叙,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突出了坚守哨所的这一群可爱的军人形象。
    D.小说注重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如从文中战士们喜欢的歌曲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国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他们在雪山上坚守。
    (2)本文与课文《百合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联系《百合花》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
    (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组卷:1引用:1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节选)(二)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通“返”)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节选)(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
    B.望武昌
    C.横江
    D.乌鹊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反而登舟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加点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C.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D.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组卷:30引用:3难度:0.6

(二)

  • 11.下面是某高中高考100天动员大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组卷:2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

  •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毛泽东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梁启超说:“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韩非子说:“万物可以为师。”
          生活中的人、物、事等,凡能使人受教益的,皆可视以为师。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使我学习到人生道理的人、物、事等为对象,以“你,是我的老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7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