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因为修辞是一种话语技术,修辞必然与文学产生密切的联系。作家的创造欲望与文学话语的相对自由提供了巨大的修辞实验空间。文学常常废弃常规语法和标准语汇,通过修辞寻找崭新的话语可能。对于文学来说,修辞是在文类的辖制之下活动。许多诗的修辞无法移到小说之中,戏曲的修辞也不适用于电影。修辞是文类属下的次一级话语层面,并且在这个层面上强烈地显示出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许多理论家已经察觉到修辞的巨大力量。这导致许多理论家对修辞反感乃至恐惧。概括地说,这种反感源于一个担忧,担忧修辞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种种虚伪和骗局,这即是所谓的“巧言乱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论断无疑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许多理论家都表示了重质轻文的倾向。的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以辞害意”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是贬义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涉及话语主体的道德品格,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说服他人的三种重要依据是:理念、人品和情感。除了深刻的理念和强大的情感共鸣,演说者的人品同时决定了他的说辞是否可信。与此相似,中国古代的理论家也曾提出“修辞立其诚”。文辞修饰的意义是确切地表述自己的真实内心,不应该颠倒过来,虚假地为文造情。所以,孔子一方面认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另一方面又声明“辞达而已矣”。这既是对于修辞意义的肯定,又是对于过分的文辞炫耀持有警觉的态度。事实上,这里提出了一种修辞的尺度——什么是理想的修辞。理想的修锌不是华丽夺目,而是真切自然。因此,苏轼评论孔子这个观点时感叹地说,“辞达而已”是一个相当高的修辞境界。
          但是,正面对待“修辞立其诚”这个观点时,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对话语主体进行考察。每一个作家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到相应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人们必须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这样才可能解释种种修辞的特征——解释这种修辞为什么出现,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话语主体试图说服的对象是谁。这时,话语主体的身份与修辞的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摘编自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第八章修辞》)材料二: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无可厚非,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于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长此以往,忽视了多方求证、核查事实的基本功,难免出现漏洞:而一旦为了抓眼球不择手段,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等媒体责任更无从谈起。
    “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开启了中国散文的又一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全党文风焕然一新。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不管在什么时代,持中守正、推陈出新,都是最重要的文风。一方面,媒体人应转换“声道”,掌握互联网语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语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无数,靠的正是对互联网规律的洞悉。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制造噱头当成传播规律,盲目跟风。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于故弄玄虚;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摘编自石羚《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各类文学活动中,作家打破常规语法和标准语汇的要求,往往可通过修辞运用找到崭新的话语可能。
    B.修辞能通过语言的修饰与夸张制造出虚伪和骗局,故中国古代理论家对于修辞有反感与恐惧情绪。
    C.“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同盟后,相关新闻信息产品就可能成为“跪求体”“哭晕体”,难以负起记录历史、传播价值的责任。
    D.不用浮夸的“跪求体”“哭晕体”,也未必不能抓人眼球、增加流量,《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优秀产品的巨大成功,就是明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只要演说者人品高尚,即使其理念不够深刻,情绪不够饱满,也可以说服人。
    B.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便可解释某种修辞出现的原因、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并确定它的交际对象。
    C.于媒体人而言,作风应实事求是,舆论担当应守正求真,一旦卖萌,就将失去竞争力。
    D.材料二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充分有力,使论点鲜明生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C.事务其本,本立而道生。
    D.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近年来,“太震撼了”“央视刚刚曝光”“有身份证的都赶紧看吧”等用语在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中频频出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夕烟肖
    建国
          傍晚,下起了雨。不大,细细的,绵绵的。
          躲藏已久的雾,便借着暗淡的天,极胆怯地在荒山间抬起头来。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
          石洞内。大狗说,两天了,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埂子说,不行,枪声还没有停。埂子边说边挪动下身体,活动活动胳膊和腿。匍匐久了,连头发都在发僵。石洞是埂子到后山放牛时发现的,能容纳三四人藏身。若把洞口封严,活脱脱就是口棺材。
          埂子与大狗同年,都过了十四岁,但埂子辈分比大狗高,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是权威。
          埂子,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我一说出去,你就说有枪声。你仔细听听,早没枪声了。
          埂子移开一块大石头,往洞口凑了凑,侧着脸,尽量把耳廓往外靠。还有!埂子肯定地说。
          大狗心里一惊,学着埂子的样,认真听。他听到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埂子,你太紧张了,太胆小了。你不是耳朵有问题,是心里有问题。大狗耸耸肩,把破烂的衣袖打了个结。
          我是你叔,不要绠子长绠子短的,要尊重长辈。埂子说,这年头,胆小才能活命。唉,也不知楞子哥如何了。提到楞子,俩人心中都慌慌的,同时伸出脑袋向外瞄。
          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更显得弱不禁风。就在这破败不堪的村子中间,忽地,一缕炊烟袅袅升起。
          啊,有人在烧火。是的,在煮饭。
          俩人有些惊喜,互相望了望,都看到对方眼里的光。
          有段时间,他们好怕冒烟,一冒,整个村子就是片火海。这些年,他们就是在火海中逃生,逃得苟延残喘,上气不接下气。
          几天前,村里就得到消息,说有队伍经过,大家晚上留点神,别睡得太死。一说过队伍,脚下土地都会发抖。它们见证了太多的国军、地方军、保安团、还乡团,还有土匪等,拉锯似的你来我往。每过一次,村子都会瘦一圈,人口、牲畜都会少几成。
          现在,方圆十里,想听声鸡叫都难。
          为了能给村子留住香火,楞子爹找出一面破锣,主动到村头窝棚里放哨。楞子想阻拦,被爹喝住。我一个老头子,这条贱命早活够了。你们不同,今后的村子还要靠你们。特别是你——爹盯着楞子,你大些,要照顾好埂子和大狗。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爹走了,他们三人就睡在磨坊里。没想到,前天晚上,破锣突然响起。咣,咣,响得嘶哑,瘆人,如厉鬼般怪叫。
          三人翻窗而逃。凭直觉,队伍应该从西边来。不曾想,东边也来了支队伍。两边人马交了火,子弹嗖嗖地飞。三人凭着熟悉的地形,从空隙中穿过,向后山跑。突然,楞子停住了,对埂子说,你带大狗去石洞,我去看看爹。
          我们也去。俩人不走。
          听话,快走。楞子吼了埂子一句,转身向黑暗深处跑去。
          俩人气喘吁吁钻进石洞内,就听到村子里的枪声越来越密集。打了一个多时辰,枪声渐稀,天亮时,还有零星的枪声。
          俩人已在石洞内躲了两天了。大狗说,叔,我饿。
          埂子舔舔嘴唇说,忍忍。
          忍不了。一看炊烟,就想到锅碗瓢盆,就想到家。大狗越说,肚子越发咕噜噜地响。叔,我们下去吧。
          我就怕下去了,再也上不来了。不会的,有人在煮饭,就说明不打仗了。
          可是,你想过没有,要是有队伍在那里煮饭,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听埂子这么一说,大狗便把整个脑袋探出洞来,他想数数有几道炊烟。可惜,天色已暗下来,村子与天空连成一片,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狗的眼泪立马涌出来,他开始小声哭泣。哭啥哭,都十四岁的人了,还哭。
          叔,我想回家。大狗还想往下说,埂子猛地伸出手,捂住了他的嘴,并顺势把大狗搂在怀里。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向这边奔来,在泥水中踏得格外响。埂子摸到一块石头,紧紧握在手中。
          脚步声越来越近,大狗身子开始发抖。埂子双眼紧盯外面,朦胧中,他看到一个人穿着带血的军装,靠近了洞口。绠子决定趁来人不备,将他砸倒。就在此时,来人叫了一声,埂子、大狗,你们在哪里?
          竟然是楞子。
          大狗这次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俩人爬出洞外,将楞子紧紧搂住。别哭,别哭,都不是小孩子了,我有急事告诉你们。我准备跟队伍走,去当兵。
          啊,不是说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吗?
          埂子急了,楞子只比他大两岁,楞子走了,他的世界就空了。
          这支队伍不一样。他们打仗都是为了穷苦人。前天晚上,爹被国军抓住了。为了救爹,他们牺牲了好几个战士。看看我身上这衣服,就是其中一名战士的。他和我同年,为了救爹,牺牲了。他临死时告诉我,为穷苦人打天下,能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他死的值!所以我穿上他的衣服,我要跟他们一起走。
          细雨中,村里再次响起铜锣声,这次的声音厚重且悠长。随着锣响,村内亮起了无数支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1年9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注: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理想境界。尤其在最后“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句中,毛泽东主席善于推陈出新,赋予“夕烟”崭新的意象内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环境的内容,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渲染出沉重凄冷的氛围。
    B.埂子的“他死的值”这句话既解释了埂子参加部队的原因,又体现了文章主旨。
    C.埂子批评大狗直呼其名是不尊重长辈,旨在批判特定时代里的落后的封建观念。
    D.小说两次写到锣声,一次嘶哑,一次悠长,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打破了按时间先后展开故事的顺序,以补叙的形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两人到山洞避难的原因和过程,使情节紧凑,张弛有致。
    B.作者将人物对话变成叙事语言,既交代了情节,发展了故事,体现了人物性格;还便于把故事推向高潮,赋予文章动态感与生命感,可谓匠心独运。
    C.作者精准把握人物身份、年龄等特点,人物语言朴实自然、个性突出;又能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展开描写,使表达生动形象而富有神韵。
    D.结尾以“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的环境描写收束全文,既突出主题,渲染烘托了热烈的革命气氛;又巧妙留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3)小说对楞子出场的安排颇具匠心,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文本一小说的题目“夕烟”暗合了文本二“夕烟”意象的内涵,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北迁500多千米,一跃成为驰名中外的“网红”。通过视频,人们看到了野象在县城里优哉游哉巡游的情景,所幸的是,大象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还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近些年,云南特定地方的“人象冲突”成了当地的公共安全问题,既涉及人的安全,①_____。
          云南大象的栖息地主要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但是随着当地橡胶和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②_____,这对野生亚洲象的生存产生了比较直接的影响。森林覆盖率的持续下降和人为活动范围的扩大限制了大象的活动和生存。这“逼迫”它们只能进入农业区觅食,由此带来了破坏庄稼、橡胶、茶叶甚至危及人命的后果。春季对于亚洲象而言,正是食物青黄不接之际。它们一路往北,只是为了③_____。聪明的大象也逐渐知道了人不会伤害它们,因而慢慢地敢于到农田采食,再进入村寨找食,甚至像现在一样进入城市觅食。
    (1)下列句子中的“它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它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这些军训服装暂时不穿,就把它们先收起来吧。
    B.它们既是食物又是中药,药食虽同源,但使用有讲究。
    C.谦虚和虚伪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模糊了它们的界限。
    D.它们叫朱鹮,也是中国的国宝,和熊猫一样珍贵。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图漫画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以“路”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