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个层次,即表层的意象群落。在显性的表层意象中,情感价值渗透并将之同化,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所定义的意象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一个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东西”。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却是肤浅的,甚至是假象,其潜在的情志才是精神所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为显性的感知所遮蔽,消解了隐性的审智价值。其实,诗人营造的是一种不但对寒冷没有感觉,没有压力,而且对钓鱼也没有欲望,并不在乎是否能够钓到鱼的境界。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寒冷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以叫做意脉(或者叫情志脉)。其特点为:第一,以潜在的情志同化表层意象;第二,使表层的意象群落在形态和性质上和谐地贯通;第三,意脉贯通所遵循的逻辑,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中叫做“无理而妙”;第四,具体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情感的脉络都以“变”和“动”为特点。
          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要把这种意味解读出来,需要微观的具体分析,还要以原创性的话语对之冠以精致命名。缺乏话语原创性的自觉,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文本以外的占优势的实用价值和现成话语所遮蔽。看到“独钓”,就自动化把现成的“钓鱼”覆盖上去,从而把从钓鱼升华为钓雪的精神境界抹杀了。
          在这个层次里,最重要的是真善美价值的分化——和世俗生活中真善美的统一不同,乃是真善美的“错位”。其实孔夫子早就意识到了,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有言: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时的乐曲名)是尽善尽美的,而在“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中,美与善是“错位”的。当然,这种错位也并不是绝对的,在这种情况下,错位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三者完全重合或完全脱离,审美价值则趋近于零。
          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乃是文学形式。形式对于文学解读来说,极其关键。在解读过程中,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只要读懂了内容,就读懂了艺术,以为形式是一望而知的。其实,文本解读之所以难以到位,就是因为对于文学的规范形式的漠视。例如,上海世博会,为了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人们排队长达八九个小时,只为了那十几分钟的一睹为快。成千上万的观众为目睹宋代汴梁的市井繁荣而兴高采烈,其实只是看到了这幅杰作的表层结构。其第二层的意脉,则为北宋盛世的颂歌。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之中,这样的艺术只是一种抒情。第三层次,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特点是最为隐秘的,能够欣赏这种特殊规范形式的可能凤毛麟角。首先,他在国画中,属于界画,属于工笔,而且是长卷。也就是说,和西洋画一眼全收的焦点透视不同,它把中国特有的散点透视发挥到极致,视点可以顺序移动,但又不是杂乱无章、平铺直叙的。根据吴冠中先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房舍、车马、桥梁、楼台、田野、山水,舒落有致,又以桥为高潮。这三个层次都以共时样式呈现于观众视觉之中,但对于第三个层次,绝大多数观众是感而不觉,只有于中国国画有修养者,才有某种内心图式的预期,才有可能解读出形式风格的奥秘来。
    (摘编自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立体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雪》中,柳宗元营造的是一种对抗寒冷、孤寂和欲望的人生境界。
    B.具体文学作品,虽篇幅规模不同,其情感脉络都是以“变”“动”为特点的。
    C.意脉贯通的逻辑是非理性、非实用性的情感逻辑、艺术创作逻辑。
    D.《清明上河图》反映出的市井繁荣的表层现象背后,是作者对宋代真正强大的期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意象群落”“意脉”“形式”三个层次剖析了文学文本的立体结构。
    B.文章阐述“意脉”时,逐层递进,深入探讨了意脉的特点、解读方法及要领。
    C.文章援引庞德、孔子、吴冠中的语句或分析作为事实论据,论据经典权威,论证充分有力。
    D.文章举《清明上河图》的例子,论证了对文本规范形式的漠视会导致文本阅读难以到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表层的意象群落是显性的,肤浅甚至虚假的,其隐含在最深层次的情志才是文本阅读的全部。
    B.文本的表层意象是形而下的,他决定了形而上的更深层次的情志内容以及文本外在的具体形式。
    C.对文本意味进行微观的具体分析,并以原创性的话语对其冠以精致的命名,就能把握文本潜隐的意脉。
    D.文本阅读中“真善美”错位幅度的大小和审美价值成正相关,但三者不能完全重合或脱离,否则审美价值几近取消。

    组卷:5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主题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水利部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检测分析表明,治理地下水水位与综合治理前相比总体回升。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其中北京市上升5.67米,天津市上升1.08米,河北省上升1.69米。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65米,其中天津市回升5.97米,河北省回升4.44米。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状况开始好转。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效果明显。2021年,京津冀22条(个)河湖累计实施河湖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永定河、滹沱河、大清河、南运河等多条河流全线贯通,形成最大有水河长2355公里,最大水面面积750平方公里。经测算,通过河湖生态补水累计渗回补地下水近80亿立方米。补水河湖周边10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回升2.4米。
    (摘编自《“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聚焦地下水和河湖生态 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状况开始好转》,《人民日报》2022年3月22日)材料二:
          水利部门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明确“哪里超采”;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明确“哪里不能采”;实施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双控管理,明确“能采多少”;建立地下水水位变化通报机制,明确“谁负责”。
          核对数据、排查管网、检查合同,一趟下来,山东省寿光市水资源办主任侯玉春发现不对劲:“对照生产进度,按理说这家企业用水量不应该这么少。”侯玉春和同事再次检查,终于在角落发现了机井。2021年,寿光市开展城区自备井排查整治行动。多部门联手,开展拉网式排查,封停自备井169眼。“我们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超采区暂停地下水取水审批,减少地下水开采。”侯玉春介绍。
          另一方面,地下水监测计量体系也不断健全。在寿光,“云”监测实时紧盯地下水变化。侯玉春介绍,用水数据传输到智慧平台,一旦发现用水量异常,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收到警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让管理更高效。“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经过多年建设,集数据管理、动态分析、水质水量综合评价与信息发布于一体,为精细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李文鹏介绍,华北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点达6392个,并对年取用地下水20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及生活取水大户实行在线计量监控。
    (摘编自《精打细算 护好地下水》,《人民日报》2022年03月23日)材料三:
          一口砖井,承载着崔霞的“吃水”记忆。崔霞家所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索镇街道苏王村,地处地下水漏斗区。“过去,大家共用一口井,村里早晚各集中放水半小时,家里大大小小的水缸、脸盆都接得满满的。”崔霞说,如今,老井封停,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水量大、水压稳,啥时候都有”。
    “居民饮水从过去全靠地下水,拓展为地表、地下“双水源'。”桓台县水利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巩河贤介绍,“县里铺渠道、建管网,引来了黄河水,实现城乡饮水一体化。”
          水雾笼罩着青青麦苗,浇完返青水,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种粮大户许远超算起账:“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量40多立方米。用上喷灌技术,一亩地节水15立方米,省工省钱。”
    “2015年,杞县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180平方公里。我们大力推广滴喷灌技术、改种节水品种等,全力压减地下水。”杞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李艳玲介绍,全县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31万亩。
          在华北平原,水利部门实施京津冀22条(个)常态化生态补水和重点河湖汛前集中贯通补水。“河道复流,地表水和地下水良性循环关系逐步恢复,地下水得到及时补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首席科学家李文鹏介绍,“地下水位恢复,有效缓解地下水漏斗区扩张趋势,减缓地面沉降,恢复生态环境。此外,在滨海平原,地下水位回升可缓解海水入侵。”
    (摘编自《精打细算 护好地下水》,《人民日报》2022年03月23日)(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河湖生态补水累计补充地下水近80亿立方米,补水河湖周边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回升2.4米,效果明显。
    B.2021年,京津冀河湖累计实施河湖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数据可观,水资源总量已领先全国。
    C.2021年北京市在治理地下水超采活动中成效显著,其浅层水位回升量已然超过京津冀地区平均水平。
    D.华北地区的地下水监测站点,可以实现对年用水量20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及生活取水大户在线计量监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与联合国“世界水日”主题相呼应,有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推动其持续发展。
    B.水利部全力推进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成效,我国地下水超采状况开始好转。
    C.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为精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D.河道复流,可及时补充地下水,同时还可获得回补,从而建立良性的地上、地下水循环关系。
    (3)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回补”工作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请概括说明。

    组卷:4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街(节选)
    刘育新
          雪融化了,古街上泥泞难行。萧敬之打着玻璃风灯,顶着凌晨的寒风,一步步艰难地向宣武门方向走去。他走得很慢,不断地回想着往事。
          萧敬之十四岁跟着师父蔡文孝学徒。那时店铺的字号叫润古斋,坐北朝南一间门脸儿。师父是裱画出身,兼卖字画。学徒的前二年,师父清早自己提着灯笼去晓市,萧敬之在家劈柴、烧火、做饭,然后就扫地、掸灰、收拾屋子。所有的活儿都做完了,就打开栅板,等师父回来吃饭。他估摸着师父快回来了,事先沏好一壶茉莉花茶,放在桌上。此后,师徒二人相依为命。萧敬之第一回跟着师傅去晓市,他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他提着白纸糊的灯笼,给师父照路。晓市上,师父只看字画,专捡老的、旧的、破的、价钱便宜的,新的、假的、囫囵的、价钱高的不要。师父修画手艺高超,字画破得拿不成个儿,只能卷着,不能打开,糟脆到呼吸都能吹散,他也能让它恢复本来面貌。只要不缺款识,不缺印鉴,师父都有法修补。
          师父有个绝技,叫做“烧铅”。有那几百年的仕女图,美人的脸都是用铅画的,年久铅色返黑,美人变成了黑脸包公,这画就废了。师父能把那黑铅烧掉。萧敬之看见师父把画平铺在案子上,人脸附近用水洇湿,四处用湿纸隔开,美人脸人洒上白酒,用火点着了。萧敬之看到画上蹿着火苗,他担心会把画烧破。师父不动声色,该烧还烧,火苗劈啪响着,火苗蹿得老高,满屋是香醇的酒味。直到火苗自己熄灭,师父用宣纸擦干了画,再看,美人的脸变得白净了,整幅画都活了。
          师父有了名。但却没有钱,师父没钱的原因,是他太老实。
          师父收萧敬之为徒,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学徒,先学做个老实人。咱们凭眼力和手艺挣钱,不能蒙人。”
          第二年的冬天,师父和盛王爷做了一桩大买卖。
          当年琉璃厂卖画,凡有臣字款的、带皇帝题诗的、带玉玺的就特别好出手,为了多给店里卖钱,萧敬之就劝师父:
    “师父,现在带臣字款、带御题的字画吃香。人家都请张善方先生仿款仿题,咱们也请他仿写几个臣字款吧。”
          师父说:“那不是蒙人吗?”
    “师父您想,画儿是真的,不就是多题了个臣字款吗?”
    “题了款可就是给皇上画的了。”师父说。
    “管他给谁画的,还不是一个人画的?”
          师父低头想了一会儿,说:“挑两张好的,落个臣字款,御题就不题了。”
          第二天,盛王爷坐骡车,带着管家来了。王爷谱儿大,从骡车就看得出来,一头一锭墨的骡子,双耳俊俏,矫健非凡。王爷穿着毛锦团蟒纹长袍、宝蓝色马褂,头戴青缎子小帽,帽檐正中镶着一颗红宝石,脑后还留着油亮的长辫子。师父叫萧敬之赶快沏茶。盛王爷慢慢喝着茶,扇着扇子,在屋里转了一圈,之后,又坐在红木太师椅上喝茶。
          喝完了,合上扇子,攥着扇把,指了指墙上挂着的一张画儿,大大咧咧地说:“把墙上这幅八大山人的一足鸟给我送到府上去。”说完起身就走,临走,又加上一句:“别忘了多带上几幅。”说完,出门上骡车走了。
          第二天上午,师傅从盛王府回来,手紧紧攥着包袱皮,包袱皮沉甸甸的,想必装的是大洋。知道那一包袱画都被盛王爷留下了,萧敬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忙给师父倒了茶水。师父把银子放进银柜里锁好,锁严了门,带着他到大栅栏东来顺去吃涮羊肉。萧敬之心里畅快,要起旋风筷子,只顾猛涮猛吃,忘了师父。半晌,萧敬之忽然抬头,看看师父,见师父看着他吃,自己却不动筷儿。
          萧敬之说:“师父,您吃。”师父嘴里应付着,两眼却愣愣地出神。萧敬之知道,师父吃不下去的原因,是为了那两张臣字款儿的画,师父一辈子没骗过人,心里头不舒服。
          吃完饭回店,萧敬之给师父沏了一壶茶。喝着茶,师父告诉他,送到盛王府二十二张画儿,王爷给了两千大洋!去了本钱,净挣一千五六,这可是一号大买卖,也是润古斋开张以来最大的一号买卖。萧敬之听了十分欢喜。师父什么话都跟他说,真是个好人,一般掌柜的卖多少钱,都不和徒弟、伙计们说。
          萧敬之注意观察师父,师父挣了大钱并没有一点儿高兴的样子,相反,倒有些闷闷不乐。萧敬之知道,师父是因为那两张臣字款的画儿,心里不踏实。
          又过了几天,盛王府的管家果然来到润古斋,对师父说:“掌柜的,我们王爷让你再送一批画儿去,王爷说那两张带臣字款的挺好。”
          师父没说什么,红着脸,低下了头。
          一天晚上,师父一连喝了三碗茶水,出了满头大汗,他放下茶杯,含着眼泪说:“我打算把这买卖关张。”
          萧敬之听了,有如晴天一个霹雳,震得他耳朵嗡嗡山响,眼前呼地一黑。他晃了两晃,在凳子上坐了。他自从进了润古斋,就打算干一辈子。他对师父忠诚不贰,从来没寻思过要离开师父。万想不到一夜之间,自己呆了十一个年头的店铺,就要不复存在了。这一夜,师徒两个通宵未眠,昏黄的灯光下,师父一下子显得苍老了许多。天快亮了,师父对他说:“我用假款蒙人,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我回老家种地去了。”
          萧敬之给师傅端上一杯热茶,师傅热热地喝下,然后背着褡裢走出店门,萧敬之把门锁了,一直把师父送至哈德门外。
    (《古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师父“烧铅”,既凸显了师傅技艺的高超,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这种结构颇具匠心,不仅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更加完整清晰。
    C.“师傅一连喝了三碗茶水,出了满头大汗”,以外写内,表现了师傅下定决心关停买卖时的痛苦以及之后的如释重负。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师傅,一个技艺高超、坚守良心底线的古董店老板形象跃然纸上。
    (2)小说最终写师傅没有借着“臣字款”发财致富,而是“回家种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
    (3)小说是以萧敬之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组卷:8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小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年人对眼前的事记不住,可是对年轻时发生的许多事情,甚至是非常琐碎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①
     
    ?人在年轻时,大脑的神经元细胞数量很多,大脑的运作效率非常高,决定记忆的神经条件反射既容易建立又容易巩固。②
     
    。而人到中年以后,③
     
    。大脑新陈代谢和处理新信息的速度也变慢。因此,随着年岁增大,大脑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变得不牢固,于是变得健忘了。老年人虽然健忘,但他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活动并没有停止,在新的条件反射建立不起来的时候,从前建立的十分牢固的条件反射却出现了,于是就形成了往事记得非常清晰、近事却常常忘记的现象。
          大部分人记不住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其实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是没有记忆力,而是他们删除了记忆。为何相比成年人,婴儿时期的大脑更容易删除记忆呢?婴儿时期,大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这就需要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留给新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新技能。大脑认为,相比更重要的新技能,婴儿时期的那些牙牙学语的技能并不重要,于是在成长中出现了新的记忆、新的技能之后,这些不重要的记忆便被大脑删除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城市广场大街上,穿上国产潮牌彰显个性;在温馨的小家里,用“新中式”家居装点美好生活;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今天的互联网页面、电影海报和各类产品包装设计中,人们可以随时领略汉字之美;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运会色彩系统分为5种主色、5种间色、3种辅助色,这源于对自然四时、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少人发出感叹: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解读“国潮”二字,“国”字凸显植根中华沃土,“潮”字则代表社会审美风尚。时代发展进步,生活蒸蒸日上,人们勇敢地追寻审美表达上的丰富性,也更加自信地做审美风尚的引领者。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