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新版必修1《第1单元 认识自我》2017年单元测试卷 (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
马振声 焦自伟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传承至今,经过了不同时代的砥砺与淘洗,并在发展中一直求新求变,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因此,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就要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画基本理论进行厘清,明晰其特质,并对它的时代面貌有清醒的把握。
中国画从以儒、道、释三家为主要源流的传统文化中蒙泽深厚。
儒家思想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更注重发挥书画艺术的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在整个书画发展史中得到了一以贯之的体现,其中人物画表现最为突出。在这种观念下,书画被看成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是神圣而重要的。
一直以来,写意精神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中国画的价值核心,它更多地源于道家思想。既然艺术不应停留于模仿自然的外在形象,而需深入揭示自然的内在本质,那么写意精神的逻辑思路正是不求形似,注重神韵。写意精神也便把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澄怀观道”“返璞归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佛家思想,则将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影响体现在实践和思想两方面。一方面,宗教画成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众多的僧侣也参与到绘画创作中;另一方面,佛家将心性的修习与对世界的观照通过宗教意识连接了起来,这使中国画的精神更加深闳,境界更加阔大。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不再停留于对自然现实的简单表现,而是着力达到空灵的境界,体现物我一如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儒、道、释汇合而成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画“是其所是”的文化本质特征。中国画理应以之为根基,从传统资源的丰厚土壤中汲取营养,反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国文化的特有品质和价值。
要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还应当遵循中国画的艺术规律。
中国画自身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对一些重要的艺术因素和关系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成为了其承变进程中始终不易的特有基因。这特有的基因就是贯穿其中的是绵延不绝的文心文脉。
主客观关系是中国画学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这一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国画的美学体系包含着传写性(写实性)与倾泻性(写意性)。传写性偏于客观、写实,倾泻性则偏于主观、写意,二者之间和谐互生,才能达到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空间观念和笔墨问题同样是中国画的本质要素。传统山水时空是画家用笔墨组合的、主观化的时空。但笔墨的提炼和主观化的表达,发展到一定程度,易形成某种模式。这种时空的虚拟性和模式的产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从现实时空中吸纳、丰富艺术形象的通途。中国画在向现代的转型中显然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文化精神为体,笔墨技巧为用。从此观念出发,中国画的笔墨所具有的文化根源断然不能忽视,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借古开今,不仅有着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
审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它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变者,有不变者。不变者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文心文脉;变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所拥有的时代精神和新的认识。立足文心,以及核心问题上的独特见识,无疑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并不断发展自身的核心文化要素。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2 版,有删改)
(1)关于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文化传统主要的源头活水,对中国画产生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B.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自始至终重视“教化功能”,从而使中国画地位神圣而重要。
C.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中国画的价值核心的写意精神,来源于道家思想,它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D.众多僧侣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是佛家思想对中国画产生实践影响的直接体现,这也使得中国画意境更加深闳、阔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求变,经过不同时代的传承,已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基因。
B.厘清中国画的基本理论,明晰其特质,并清醒把握其时代风貌,是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的应有态度。
C.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不注重对自然现实的表现,而是力求达到空灵的艺术境界,体现物我如一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D.新时期,中国画要反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和价值,仍然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澄怀观道”“返璞归真”体现了“不求形似,注重神韵”的写意精神的逻辑思路。
B.“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主客观关系的高度概括,只有主观与客观、写意与写实和谐共生,才能达到中国画的至高境界。
C.空间观念和笔墨问题是中国画向现代转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方能解决这一问题。
D.立足文心,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及核心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是中国画不断发展的核心文化因素。组卷:8引用:4难度:0.8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乡有别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味道最美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池塘里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在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淡的火焰上,一条似乎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脆嘣嘣的,有滋有味。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好揣度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事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蔬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种,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写满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这种现象,我只有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上面说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国人口的62%以上。可否这样说:如今大部分中国人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离开小山村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叙写了“我”在乡下吃饭、与老农亲切交谈的经历和“我”的感受,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反映的问题重大,引人深思。
B.老农在烤鱼时只放了盐,没放其他任何调料,而“我”却吃得有滋有味,觉得是味道最美的食品,这说明盐其实是最好的调料,只要有了盐,其他调料是可有可无的。
C.老农向我询问之前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咽下了几大口唾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说明问题在他看来确实重要,一方面表明老农城府很深,问还是不问,颇为犹豫。
D.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旁边一个偷听的小伙子主动出来给“我”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2)作品中的“老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章后面几个段落是议论成分,有人认为,作为小说,这样写是多余的,不合适。你认为这样写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温暖人心的冬奥:索契有的不仅是冰冷的赛道
冰与雪组成了索契的赛场,但严寒与酷冷并非冬奥会的全部。在冬奥会的赛场上,选手们展现出的姐妹之情、兄弟之义,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遵循,都让赛场外的你我深深感受到了这股温情。索契奥运会比赛中折射出的人性美远比金牌本身更重要。
夺冠后搂过脑瘫的哥哥--
索契冬奥会上演最感人的一幕
在昨天的冬奥会自由式滑雪赛场上,上演了开赛迄今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来自加拿大的阿莱克斯•比洛多在成功卫冕了自由式滑雪金牌后,第一时间将站在场边的哥哥弗里德里克一把抱过,将自己的金牌戴在他的脖子上,和他一起分享。
弗里德里克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脑瘫,医生说他12岁后就无法行走了,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助,如今已经27岁的弗里德里克依旧站在了索契冬奥会的赛场边,一门心思为自己的弟弟加油。
“过去的四年中,他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鼓励我,过去的四年中他从未离开过。在他的眼中我能看到骄傲和自豪,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我要他明白,我的梦想其实也是他的梦想。”在采访时,比洛多坦言哥哥才是每天激励他不断进步的终极动力。
比洛了冬奥会历史上首位在该项目实现卫冕的运动员,四年前的温哥华冬奥会上,比洛多和哥哥兄弟情深的场面就曾上演过一次。接下来,不到26岁的加拿大小伙已经做好了退役后的准备,他希望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会计工作中,并且用更多时间陪陪自己的哥哥和女朋友。
将冬奥参赛资格让给妹妹--
关心一个人就会为她做任何牺牲
在美国女子冬季两项的队伍中,兰妮•巴恩斯的名字显得颇为特殊。原本,兰妮并没有获得参赛资格,但因为双胞胎姐姐的大无私精神,最终成全了兰妮的第三届冬奥会。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特蕾西•巴恩斯和兰妮•巴恩斯这对姐妹花是美国冬季两项队伍中颇为耀眼的明星。在去年年底的意大利站比赛中,兰妮突然身体不适,无法参加比赛,由于那是冬奥会的排位赛,如果按照当时的积分,兰妮将铁定无缘索契冬奥会。
就在队友们纷纷为兰妮感到遗憾时,31岁的姐姐特蕾西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已经入选美国队的她决定将自己的参赛资格让给妹妹兰妮,选择自己待在家中为全队加油。
“如果你足够关心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为她做任何牺牲。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你的梦想,但至少能让你关心的人达成愿望。”特蕾西如此解释自己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特蕾西是在出发索契前的最后一周的一次徒步旅行中告诉兰妮这一决定的。“当时她愣了五分钟,然后我们抱在一起痛哭。”在接受NBC采访时,特蕾西笑着回忆道。如今,巴恩斯姐妹的故事已经成了美国国内最火的冬奥会新闻,要知道并不火爆的冬季两项在美国很少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
“她是我心中的英雄,她真正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无私与奉献。这次出征索契,不仅仅代表我的祖国,更代表我的姐姐。”对于姐姐的善举,兰妮决定用行动表示感谢。
加拿大教练帮对手换滑雪板--
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能够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不仅仅只有运动员,加拿大教练贾斯汀•瓦茨沃斯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前天的男子越野滑雪比赛中,东道主俄罗斯选手安顿•贾法罗夫的滑雪板因一次意外折断,别说登上领奖台,就连完成比赛都成了问题。此时,正在一旁的加拿大队教练瓦茨沃斯将队员阿莱克斯•哈维的一副备用雪具给了贾法罗夫。“我当时正在赛道边,正好有一副多余的滑雪板和滑雪杆,我给了他,这只是为了给贾法罗夫一些尊严,不要让他只能走着冲过终点线。”瓦茨沃斯说。
如果猜测瓦茨沃斯帮助俄罗斯选手是因为加拿大队员提前被淘汰出决赛,那么多少有些小鸡肚肠。事实上,瓦茨沃斯并非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帮助其他国家选手完成比赛的教练。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上,加拿大的选手蕾娜在团队竞赛中折断了滑雪杆,在赛道边看到这一幕的挪威教练哈肯司莫恩给了她新的滑雪杆。最终,蕾娜不仅完成了比赛,还获得了银牌,而挪威队只拿到了第四,这意味着哈肯司莫恩的举动间接让自己的队伍丢掉了一块奖牌。
已故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如此评价类似的举动:“你的行为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诠释。”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拉里•勒缪尔在帆船比赛中放弃了自己的比赛,前去拯救落水的新加坡参赛选手,最终无缘奖牌,萨马兰奇授予了勒缪尔当年的顾拜旦奖(国际奥委会颁发给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突出贡献人士的奖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向读者介绍相关的背景材料也是新闻类文本的应有之义。本文的主旨是赞扬体育场上超越输赢的人间大爱、真挚之情。
B.本文用较多文字再现赛场以外的场景,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C.弗里德里克为弟弟比洛多梦想的实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这种骄傲和自豪又成为激励比洛多的终极动力,表达了深厚的兄弟之情。
D.“当时她愣了五分钟,然后我们抱在一起痛哭。”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姐姐听到兰妮的决定后的震惊和感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新闻讲求报道的客观性,但在这篇文章中却有一些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评论和情感倾向性。
B.文中主要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来再现事实,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
C.本文作者的采写目的在于向我们展现一种人性美,所以作者的感情倾向非常明显,主观议论太浓。
D.冬奥会是个人水平的展现和国家荣誉的争取,对于文本中所说的谦让、帮助在比赛中是不值得提倡的。
E.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不能有太多的主观色彩,否则就可能束缚读者对事件本身的认识。
(3)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文体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受《周礼》,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泉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高祖又曰:“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敕所在供给。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道。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译文:
②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译文:组卷:1引用:3难度:0.5
-
11.下面文段有三处表述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承清明节扫墓文化,弘扬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理念与感恩情结。清明扫墓,目的是追思家族先辈,弘扬族人品格,实现前辈夙愿。只要继承了清明节扫墓文化,就能够使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①承清明节文化不止是传承清明节扫墓文化。
②
③组卷:4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麦家说人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 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8引用:1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