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纪录片从不缺席。近年来,网络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中国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20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播出纪录片350余部;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259部。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迈入新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毋庸置疑,关注受众需求,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国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取材于2021年01月27日《光明日报》)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八月桂花遍地开》以视听化的手段将百年前历史痕迹重新搬入荧屏,让我们走进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世界,尝试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与情怀;《村庄故事》记录了脱贫路上村庄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2020春天纪事》写出了生命个体在疫情下的坚韧……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也更为丰富,一部《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有19部,2019年则有26部,作为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片,《武汉日夜》上映6天,累计票房已突破2021万。
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国文史纪录片更是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选择对象。值得关注的是,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纪录片往往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央视播出的2020年至2021年的跨年之作《我在故宫600年》成功引爆荧屏,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大量使用三维电脑动画技术逼真地“重现历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大地丰富、美化了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的相册,它代表中国声音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期待纪录片人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摘编自《2020纪录片:新时代,影像志的新表达》)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主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而且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方四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既可以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也可以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传统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中国纪录片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以“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全年累计生产纪录片350余部还是纪录片互联网上线达259部,都显示了2020年纪录片的昂扬姿态。
B.《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了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做到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情趣地传播文化。
C.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化、丰富化,比如《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
D.主旋律纪录片是指那些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题材的、有着深远意义的纪录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纪录片在作为新闻宣传主阵地的网络空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迈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B.中医、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受到世界瞩目,正在于相关纪录片讲好了中国故事。
C.如果要给海外观众拍摄一部能体现中国神秘瑰丽特点的文史纪录片,那故宫肯定是不可忽视的。
D.中国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相册,代表着中国的声音,纪录片人理应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使命。
(3)材料三指出中国纪录片需从四个方面调整策略方法,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策略方法范畴的一项是
A.纪录片《熊猫淘淘》将动物角色置于家庭背景中,呈现出淘淘阻止女儿爬树冒险等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B.纪录片《我们的男孩》围绕一场跨国医疗救助事件展开寻访,从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馈中,娓娓道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谊。
C.中国自主拍摄的纪录片《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购,在其覆盖全球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滚动播出。
D.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精心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光阴的故事》,着力塑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记忆。
(4)文中画线句子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的相关报道,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从长安到罗马》是一部由央广总台亲自策划,中意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的百集纪录片。中意两国知名学者走进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深入西安和罗马两个城市,跨越时空展现东西文明交融,用中国眼光和国际表达生动阐释了“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纪录片别具匠心地采用专家学者体验的视角来拍摄,当专家们行走在古城遗迹中,观众也能够跟随着镜头,真切感受到自己与当代世界和历史之间的密切连结。该片首次以4K超高清影像品质呈现,以微视频为载体,实现微纪录、轻表达,适合多渠道、多平台传播,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次大胆尝试。组卷:26引用:1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息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便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的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了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桃花寨”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成的关系,是读者探寻小说命意的线索。
C.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
D.“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3)小说中的“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由“声闷如沉雷”,变得声音“清越。悠扬”,这样写表现了怎样的深刻思想?
(4)如欲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则《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组卷:39引用:1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蔬菜营养丰富、热量少,① ,如生吃、蒸着吃、炒着吃、烤着吃……究竟哪种吃法更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② ,吃烹饪过的蔬菜健康益处可能更多一些。可见, ,会影响蔬菜营养物质的含量。
2007年《农业食品化学》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选择不同烹饪方式对胡萝卜、西葫芦和西兰花中抗氧化剂的影响。结果发现,蒸和煮的烹饪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蔬菜中的化合物。无论生熟,只要多吃蔬菜,就可有助于降低人类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改善健康状况。生蔬菜和熟蔬菜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所以搭配食用更合理。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对上文第二段话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组卷:17引用:8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发刊词中写下“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2020年,《人民日报》点赞了9位当代青年:“冲得上,打得赢,素质过硬”的24岁文昌发射场最年轻的女指挥员周承钰;“咬牙跺脚,也会坚持”的19岁参与雷神山建设的长安大学学生徐卓立;“尽己之力,照亮他人”的在特岗教师服务期满选择继续留任的90后山区教师研究生赵鹏菲……
2021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晨钟报》创刊后的第三年,五四运动爆发。请以当时爱国进步青年的身份写一份倡议书,倡议青年投身五四运动。
②《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青年•国家•时代”主题讨论,请写一篇讨论稿参与讨论。
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复兴中学振华班举办主题为“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班会,请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