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6 8:0:9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化空间是文化生存、发展与交流的场所,是特定空间、时间和其中一种或多种文化的统一体。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传统文明与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其文化空间是彰显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物质表现。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传统村落在现代生活与文化影响下开展文化空间更新与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但是,新建空间与设施往往趋于现代风格,缺乏地域特色,缺乏对历史空间营建经验与智慧的继承。
          一处村落是否能够防止自然灾害、避免外界侵犯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古语有云,“高毋近阜而用水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为固”。从功用角度思考,如此空间选址的本质源于先民朴实的生存安全需求与防御意识。历史上的沿黄地区长期处于战争纷乱中,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人们常受外来匪患侵扰,因而需要将村落设在不易被外界发现、易守难攻的环境中,借助自然这一天然屏障形成村落的第一道防御设施。
          村落街巷功能综合,一方面作为村落社会交往的主要媒介,通过线性连接将不同功能空间组织起来,提供可达路径实现人在空间与空间之间交流;另一方面则作为排水基础设施,将建筑单个空间的排水集中到街巷中,再经由街巷引导至河流或池塘中,避免降雨集中时期引发洪涝灾害;更有些村落借助复杂的街巷空间组织达到通风或防风目的,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沿黄不同传统村落的街巷组织总体上都与村落内外水流走势、地势高差等相匹配,同时又因局部地形地貌条件不一而有所差别,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布局思想。
          沿黄传统村落空间营建坚持“劣地有用”的思想,以发挥土地的最优利用价值为导向,综合考虑周边山体、地势、河流等有利条件与不良影响,在借助优势、规避劣势的考量中展开具体功能空间布局。在黄河沿岸传统村落的建造中,人们利用多种空间建造手法应对黄河沿岸不同地段各异的地貌特征,由此呈现出窑洞建筑、关中合院建筑、防御堡寨建筑等多种建筑建造形制与空间形态特征。
          在我国乡土社会中,宗族礼制与儒家文化的影响始终是第一位的,两者的内在精神与秩序逻辑又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的精神文化思想使村落社会产生了明确的秩序结构,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空间与空间之间,都具有明确的主次关系。不同于全域视角下的村落整体文化秩序轴线的构建,局部文化空间布局营建则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生命活动紧密结合,实现了村落最高层面的礼制思想秩序与基础层面的生活空间功能秩序相统一。
    (摘编自逐倩倩《陕西沿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营建智慧与保护传承研究》)材料二: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河南段,是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这里孕育的传统村落是黄河流域的重要遗存,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生态的视角上看,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实施系统性的保护与发展工程,保护传承传统村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古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人—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宏观上讲,国家与河南省级层面应尽快建立和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法规条例,尽快出台“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条例”,真正做到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建立传统村落评审认定与退出机制,构建传统村落动态监测及公众监督体系。要从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真正让传统村落成为传承黄河文化、展现中华传统魅力的重要载体。
          从中观上讲,构建由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业界、传统村落研究机构、高校学者等多方参与的传统村落研究智库,对传统村落蕴含的黄河地域文化进行挖掘,从而识别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在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中蕴含的区域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信仰及艺术价值等重要信息,打造独具黄河文化内涵的特色符号。此外,沿黄省份及河南省沿黄县市应加强区域间合作,共商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发展大计,共同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黄河文化品牌,形成黄河流域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产品独特的精品古村落线路和特色村落旅游产品。
          从微观上讲,应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重视人的地位,保护传统村落建筑以及周边的整体自然环境、人文等要素。能够留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必然是一个环境优美、适宜生活,并且充分尊重居民生存与生活权利的美好乡村。因此,传统村落的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发展,在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促进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结构的优化,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一个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空间,为传统村落居民、外来游客营造出宜居、宜游的人居与旅游环境。
    (摘编自屈小爽《文化生态视角下河南沿黄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发展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追求现代化风格,失去了地域特色,也缺少营建经验和智慧。
    B.历史上沿黄地区的长期战乱,使得避免外界侵犯的安全需求成为这些地区村落选址考虑的首要因素。
    C.村落社会主次鲜明的秩序结构,体现了宗族礼制与儒家文化在内在精神与秩序逻辑上的高度统一。
    D.挖掘传统村落蕴含的黄河地域文化,打造黄河流域特色村落旅游产品,需要多方多地参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中引用的古语是古代村落选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B.材料一分析了“劣地有用”的思想,认为应从优势考量,展开具体功能空间布局。
    C.材料二认为,应从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制度保障体系。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沿黄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保护举措。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信阳郝堂村把民间文化元素艺术化地融入乡村建设中,重塑了乡村诗意闲适的环境和原生态田园风光。
    B.大王庙村利用与河南大学的渊源,以及明代历史遗存,建设传统四合院民宿,通过旅游经济带动脱贫致富。
    C.王家村尝试政府引导、农户自主经营等模式,政府推动与村民自主保护相结合,兼顾了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D.黄墅村把老旧厂房改造提升为“匠心学社”,展示了独特的工匠文化,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网红”村。
    (4)两则材料都以沿黄传统村落为论述对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非常高。就沿黄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发展问题,材料二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缝隙
    朱以撒
          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在我看来,桃花是虚的,便于托寄情性,也便于浮想联翩,真是妙不自寻。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每个学期上课,我都会想几个题目,让研究生去写。通过文章,窥探其中的主旨和表达,究竟有哪一些差异,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总是强调,我写故我在,如果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真不知道一个人如何想,想如何。正是写作罄露了他们的才华和情性,或者点缀了一些奇诡和荒唐。正是从一些语言的缝隙里,我察觉到文思无定居然如此——没有哪两个人的笔端是相似的,客气浮辞的、深婉不迫的、循途守辙的、纵横自喜的,应有尽有,读毕不禁无端生慨。善于操作的人,总是以大量地调遣史料为快慰。科技手段使人便捷地将史料填纳于文章之内,使我见到古贤人这般说、那般说,独不见这位学生如何说——他被史料的烟云遮蔽,使我找不到他了。这常是我阅读的一个疑问——为何不以自己的话语言说?邻家的金银器皿的确气派得很,瓦缶瓷杯虽不起眼,还有裂痕,却是自家物色,理应珍惜。这个道理却不是都能明白的。
          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人们透过等待翻新房屋的旧日门板上的裂缝想探究房屋的神秘切入,既契合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又直入话题。
    B.敦煌藏经洞被人发现“缝隙”而打开,便有了无数传奇,而“我”没有对残经的遗憾,只有对幸运受益的狂喜,这是一种狭隘心理。
    C.语言的缝隙让“我”看到了自己所带研究生们各种各样的写作情形,但他们大量使用史料而不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思想,令人遗憾。
    D.文章构思富有特色,采用蒙太奇手法将各种“缝隙”之事组合起来一一呈现,并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
    (2)关于文中“桃胶”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对桃胶的形态、亮度、发出的声响以及来源进行了介绍。
    B.由桃胶的开裂联想到劳作者手脚表皮开裂,有赞美劳作者之意。
    C.“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一句,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D.将桃胶与桃花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功用前者为虚后者为实。
    (3)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缝隙”为题有什么好处。
    (4)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探究。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23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至此乎?”
          庖丁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节选)(乙)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1)根据下列甲文中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至此乎 盖:大概
    B.庖丁 释:放下
    C.大卻 批:劈、击
    D.如土 委:卸落、散落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B.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C.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D.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3)下列对乙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单于为其最高首领,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B.祁连,即祁连山。狭义的“祁连山”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C.元鼎,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由秦始皇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D.中郎将,古代武官名。汉朝武官分将军、中郎将、校尉,因将军不常置,故平时一般武官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
    (4)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经强大的月氏的国王被匈奴杀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却无人与其联合抗击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单于俘获后扣留了十多年,险些被杀。
    C.张骞到达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没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在归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D.乌孙自认为远离汉,也不知汉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邻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向东迁徙。
    (5)翻译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6)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

    组卷:4引用:3难度:0.7

(二)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 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过如下一段话。(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红楼梦》这一书名的理解。

    组卷:8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材料二:2022年王亚平在《逐梦空间站——天空课堂第二课》节目中进行的水油分离试验颠覆了许多人认知中的“水和油很难相融”这一常识,在太空中,它们很容易地相融了。
          明理中学学生工作处邀请你参加国旗下演讲,结合材料内容,向同学们阐发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