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含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摩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摩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摹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以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禅机,亦或假山水以讽刺时政,一幅幅生动的山水文学画面,千姿百态,无非因境抒发,情景合一。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分不断增加,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立的山水诗,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
    (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材料二:
          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特别是在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明显。王维有些诗强调自己的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的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正是诗人面对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潭的合而为一。所以,王维体悟的性空或心空,实际上还是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到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
          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视为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从山水诗的时空意识来探讨意境的形成,也有不少人从禅的境界去探讨。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
          人类的本性是亲近自然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在山水诗里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因此,了解中国山水诗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山水诗中所含哲学意趣的理解,把握中国山水诗追求清朗空静的意境的原因,而且可以从这一个特殊角度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对我们今天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改变生存环境也很有意义。
    (摘编自葛晓音《澄澈诗心中的大自然——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天人合一”思想,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
    B.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根本区别是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仅作样貌摩仿。
    C.中国人重视心与物的交互作用,既能从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表达现实感受。
    D.盛唐山水诗人首创以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营造清朗空静意境,彰显了中国人文精神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山水诗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论述方式不同,但是核心观点一致。
    B.西方古典美学深受摩仿说理论影响,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导致山水文学落后于中国。
    C.山水诗人抒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创造了典范的意境美,有助于我们提升文明素质,追求清朗的人文精神。
    D.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念仍可为当代文学创作借鉴。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B.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C.刘鳃《文心雕龙•物色篇》:“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D.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
    (4)文中关于“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论述为当下中国和西方其他艺术领域的交流提供了哪些借鉴。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5)山水文学在唐代发展纯熟,唐代山水诗人在创作中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诸葛亮舌战群儒(节选)
    罗贯中
          ①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将曹操檄文示肃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
          ②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③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④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⑤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⑥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⑦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
          ⑧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⑨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
    (摘编自罗贯中《三国演义》,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步骘借张仪、苏秦贬低诸葛亮,指出其此行说客身份,诸葛亮则用史实来为张、苏二人正名,有力回击对方。
    B.论辩中,薛综以“曹公”“归心”和“刘豫州”“以卵击石”对比,于用词褒贬之中,暗含其投曹反刘之意。
    C.诸葛亮笑陆绩为“小儿之见”,既讽刺了陆绩以身份尊卑论成败的短见,又回扣前文“怀桔陆郎”,语带双机。
    D.面对东吴群儒的来势汹汹,诸葛亮先采取迂回战术,继而争锋相对,逐一化解诸儒的诘难,辩论过程引人入胜。
    (2)关于文中诸葛亮舌战张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开口先盛赞诸葛亮的为人与才学,看似谦和有礼,实则为下文的“攻击”张本。
    B.张昭主动将二人论辩的焦点引向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名不符实,且“言行相违”。
    C.诸葛亮以“哑然而笑”来回应张昭,既反衬了张昭的浅薄,又表现了诸葛亮的自信。
    D.诸葛亮着重化解张昭的发难是因为张昭为东吴群儒之首,他更能影响着孙权的决策。
    (3)论辩过程中,每回合结尾之处均写到东吴群儒的反应,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来江东前,鲁肃曾反复告诫诸葛亮不要提曹操兵多将广,诸葛亮说:“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请结合选文⑥⑦段说说诸葛亮是怎么“见机而变”的。

    组卷:17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剧舞台上表演者的形体动作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演者恰当的动作将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饱满。①_______,戏剧中的形体动作实际上就是无声的表演语言。舞台的形体动作需要具备如下特点:②_______。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次又具有揭示性。在戏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是非直观的,各种动作正是非直观的心理内容的外观方式。戏剧表演是一种灵动的舞台艺术,只有确保演员在舞台上能将动作语言与人物形象紧密并且有效结合,③_______。这里以豫剧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在舞台表演中,刘姥姥扮演者佝偻着半个身子,蹑手蹑脚地“蹭”到荣府角门前,当她看见旁边有人时,更是低着头“蹭”到人前缓缓开口问事。“蹭”这一动作便将刘姥姥进城后自卑和胆怯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班级决定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改编成剧本,参加学校艺术节展演活动。以下是剧本节选部分,请依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理解判断划线部分设计的动作是否合适,并简要陈述理由。
          宝钗:有却有了,只是不好。
          (宝钗、探春等都各自在案前思索起来。)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面对黛玉)你听,她们都有了。
          黛玉:你别管我。
          宝玉:(看见宝钗已誊写出来)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面对黛玉)
          (黛玉此时时而抚摸梧桐,时而看看秋色,或者又和丫鬟们玩笑。)
          宝玉: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
          (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
          李纨: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
          众人:自然。
          黛玉:你们都有了?
          (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宝玉:(喝彩)好句,(挠头)从何处想来呢?
          宝玉: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众人:(点头)嗯!

    组卷:17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谈到古诗时说:“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她又说:“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