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藤野先生》2023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9/28 0:0:2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组卷:209引用:2难度:0.7
  • 2.下列各项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组卷:16引用:2难度:0.8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162引用:6难度:0.7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组卷:511引用:4难度:0.7

  • 11.阅读课内文章,回答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藤野先生》(1)试赏析划线部分的句子。
    (2)有人说,节选的这件事情和藤野先生没有关系,对人物形象也缺乏表现力,这个说法正确吗?

    组卷:19引用:4难度:0.5
  •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漫记导师冯骥才
    段茵
          ①毕业后留在导师冯骥才先生身边做事,在我,感觉真正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在先生身边,看着他待人接物,听他有关文学、文化的夫子自道,跟着他的思维理路做事,解读他的艺术人生,静观他的思想明灭……那真是人生的学业,茫茫没有止境的。
          ②说起先生,可说的很多,不必再说的似乎更多。他是知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有这么一大堆文化身份围着,自然是时间的穷人啦。一天天被协会、媒体、生生熟熟的各界来访者追着、问着、拉着、绑着,不停地考察、开会、论证、演讲、采访,生命的马駒都给时间的栅栏困住了,可他居然在时间的碎片上也开出写作的花来,比如新近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俗世奇人》,比如《西欧思想游记》《俄罗斯双城记》《意大利读画记》都是这样的奇花嘛,这便不得不令人真诚感佩了。我们理解他的忙,理解他常常系错扣子或是穿了下摆破了洞的衬衣,尽量避免打扰他,他居然不领情,常常倒打一耙—一你得成长啊,要自信啊;对着电脑能做什么学问,那都是死的;得下去跑啊,民间文化要跟大地接地气啊。
          ③他常常朴实地把学生们比作他的树。或许他不介意我们是花树果树还是藤树,能长成乔木灌木或是檀木,但他绝对介意我们在他的园圃里天天伸胳膊饮日喝风。想想他说的话吧:“我七十五岁了,我还有理想!”先生的话让我们心生惭愧,我们不去追求“理想”还想怎样啊!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眼高手低,“理想”就像树尖上摘不到的桃子,这又是先生极其看不过的。
          ④先生是经历过基层的人,练就了一身硬邦邦的生活本领,什么泥瓦活儿、木工活儿,生活中的煤、水、电、修车、套炉子样样都通,当年在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借调写作时赶上社里盖楼,他还抬沙拌灰给帮过忙。于是,他便用心良苦地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希望我们能承担起自己的生命重量。我记得有一次自己身体不大舒服,偏偏先生要交给我一堆书和资料,他可以让别人转交的,省事省力,可他不这样。他费了很大的劲儿从自家楼上找出一只“风尘仆仆”的拉杆箱,把资料打包装箱,亲手交给我拉着,并且拒绝在场的人伸手帮忙。我想,这样用心的导师,当今社会怕是真的不多了吧。
          ⑤下午,走进先生的大画室。那儿的光线总是压得低低的。老式唱片机有时缓缓淌出一段肖邦、柴可夫斯基或是约翰•施特劳斯。四壁自然都是书、画、老箱柜和来自民间的各类生动造型——佛头、菩萨、罗汉、天王、民窑青花、布老虎……几捧绿萝静静吮吸着透过窗幕的天光。迎面是一张拥挤不堪的大画案,上面总是堆满了大部头的杂书和民间的物件儿。土陶瓶里插有几只生了锈般的铁青色老莲蓬,笔架上笔筒里胡乱挂着、塞着各式毛笔,青花笔洗和大大小小的碟碟罐罐散落一旁。唯一的空白处露出小半幡旧毡子,地界儿也就只能写写书法或是作小幅的画。
          ⑥每每得了一点空闲,先生就退回到画室角落里的一张藤椅上,就着矮矮的木桌喝一杯牛奶,吃一角面包。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大得足像个柴筐。这时凝望着先生,一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1)阅读全文,填写下表。(4分
    所漫记的先生的事例 “我们”的感受
    在时间的碎片上开出了写作的花
     
     
    惭愧
    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
     
    工作、创作繁忙,难得空闲休息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眼高手低,“理想”就像树尖上摘不到的桃子,这又是先生极其看不过的。
    ②朗读下面这句话时,“生命重量”一词应重读,请简析理由。
    于是,他便用心良苦地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希望我们能承担起自己的生命重量
    (3)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描写先生的大画室?
    (4)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大得足像个柴筐”的妙处?

    组卷:50引用:2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