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022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11/11 16:30:10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292引用:14难度:0.9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20引用:12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4难度:0.7
三、阅读
-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苏格拉底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曾经多次断言在人们的意见中间有些必须高度重视,有些不必理会,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格黎东啊,神灵在上,你不觉得他们说得对吗?从人情上说,你并没有明天就要死掉的危险,你的判断不应该为那种局面所左右。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
格黎东 说得很对。
苏格拉底 那就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那些坏的意见吗?
格黎东 是的。
苏格拉底 好的意见不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不就是糊涂人的意见吗?
格黎东 当然是。
苏格拉底 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 只听从一个人的。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
格黎东 很明显。
……
苏格拉底 很好。如果我们由于听从外行的意见而毁掉了我们那个为健康所改善、为疾病所破坏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毁掉之后我们还能活吗?这个部分就是身体,对吗?
格黎东 对的
苏格拉底 身体坏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格黎东 不能。
苏格拉底 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格黎东 不。
苏格拉底 比身体贵重吗?
格黎东 贵重得多。
苏格拉底 我最好的朋友啊,那我们就不能听从众人对我们的说法,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所以,你一起头的提法是不对的,你说我们应当考虑关于正义、美、好及其反面的意见。也许可以说,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命的。
格黎东 这很显然,苏格拉底,你说得对。
苏格拉底 可是,我了不起的朋友啊,我觉得我们刚才说过的话现在还照样有效。请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还主张: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格黎东 我还是这样主张。
(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苏格拉底说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分析,与被施以死刑相比,苏格拉底更害怕没收财产的处罚。
B.苏格拉底以应该听从大众提出的追求为依据,断然拒绝了朋友格黎东劝他越狱的建议。
C.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使用了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议论非常有气势,以至使格黎东不好再反驳苏格拉底的观点。
D.从对话的最后来分析,虽然格黎东试图劝说苏格拉底越狱保全性命,但是他也认同苏格拉底越狱后的生活质量会大不如前。
(2)下列论断和苏格拉底在文中阐述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韦伯斯特)
B.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C.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
D.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刘禹锡)
(3)下列对苏格拉底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语气果断坚决)
B.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理性而不失谦逊)
C.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循循善诱,说理不失和气)
D.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不使用直接定义高尚美德的词语,避免显出孤高的态度)
(4)“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组卷:6引用:4难度:0.4 -
9.请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表现的一项是
A.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D.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2)有关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科学的结论”指立足事实,占有材料,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B.用生动的比喻和浅显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内容。
C.灵活使用一些成语和俗语,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D.连用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深刻揭露了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大危害。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群众可以获得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变成了理性认识,所以这个过程是先由主观再到客观的。
C.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需要实践证明。
D.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能否成功,既在于思想上,又在于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是否能战胜反动派。
(4)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先进的思想是赢得与反对派斗争唯一的最强有力武器。
B.获得真理需要经过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
C.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的是大脑,而不是感性器官。
D.实践的考验是唯一一个检验真理的办法。组卷:16引用:5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