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字面上说,“有嚼头”是形容某一种食物味道隽永,令人念念不忘。我之所以把“有嚼头”作为编剧创作的标准之一,首先是因为不能接受一些人把电视剧视为“方便面”“快餐”,也是有感于前些年“味同嚼蜡”的影视剧隔三差五冒出来的现实。只有创作出“有嚼头”的文艺作品,才能入耳、入情、入心,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正面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一部电视剧最重要的是故事、人物和语言,把这三方面做好了,作品自然就会“有嚼头”。
好的故事不是凭空得来,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好的作品都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将特定文化内蕴融入故事。譬如《神医喜来乐》的中医药文化,《玉碎》的玉文化,《小站风云》的稻耕文化,《闯天下》的杂技文化等。同时,还要为剧本设计坚实的历史背景。有浑厚文化作叙事底蕴,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作剧情驱动,故事就能扎下根,人物展示命运的平台才坚实。这样就不会“走事不走心,写史不写情”或只有情节没有情怀,也避免了虽然矛盾冲突不断,却终落得一地鸡毛的琐碎。
文学是人学。当年聆听曹禺先生讲《雷雨》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繁漪、周朴园、周萍、四凤这几个人物的剖析。事件可以借鉴,桥段可以虚构,要写出人物的独特鲜明,就必须靠积累。《潮起潮落》中李幼斌扮演的渔民鲁明宽,被国民党抓壮丁上了军舰,后参加起义成为新中国海军一员,这是我采访了许多老海军后才确立的艺术形象。我在天津生活30年,十分熟悉天津人为人处世的“温润”之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商人气质,以及到了节骨眼上敢于仗义行事的秉性,于是,我把它融在了《玉碎》男主角赵如圭身上。再说《神医喜来乐》,我听做中医的亲戚讲民国年间郎中的行医之道。同样的病,穷人来,无钱可赚,索性行善积德,几服药下肚就好了;为富不仁的财主来,就让他慢慢恢复,一瞧就是几个月,把银子赚得差不多了,再给他除根儿。乱世里郎中瞧病有风险老到的中医遇上有权有势的人物,如履薄冰,除了琢磨病,还必须琢磨瞧病的人,免得一味药下得不对、一句话不合口味,惹祸上身甚至掉脑袋。喜来乐这个人物就是在这样的积累中塑造成型的。
电视剧语言的容量特别大,最忌书面式造句、报告式辞藻。我有一个习惯:剧本交给导演前的最后一稿中专门打磨语言。《我的故乡晋察冀》主人公耿三七,原是保定府山货店小伙计,直到他参加抗日当了游击队司令,“赔本的买卖不做,亏心的事儿不干”这句口头禅还一直挂在嘴边。我在拍摄前,走遍河北、山西各地,不仅收集大量故事、人物原型,还认真搜集当地方言、俗语,这样电视剧语言才丰富、厚实、有人气儿。
几十年创作生涯,我深感真正用心的创作就是拼积累、耗心血。但凡靠积累琢磨出来的剧本,无论是故事、人物还是语言都会“有嚼头”。虽然同时需要创作技巧的锤炼、艺术灵感的催化,但从根本来说就是一种“能量转换”,一种对经验的艺术提炼。为了不落得江郎才尽,必须不停积累。“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老生常谈对于剧作者的确是六字箴言。
先贤造字的用意也是颇“有嚼头”的。嚼,口字边,释义之一是指进餐时要像有身份的人一样细嚼慢咽”。“细嚼慢咽”才是养生长寿的正理。借用到写作来,也颇为对位,急就章免不了草率谬误。从故事编织、人物塑造到语言打磨,即便有了丰富积累,也还是要耐下心来“细嚼慢咽”,这才能打造出真正有筋骨、“有嚼头”的好作品来。
(摘编自周振天《创作出“有嚼头”的电视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快餐”式电视剧不同。“有嚼头”的电视剧是耐人回味的。
B.“有嚼头”的电视剧能将特定的民族文化内蕴融入故事之中。
C.“有嚼头”的电视剧情节都是虚构的,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
D.“有嚼头”的电视剧语言很丰富、厚实、有人气儿,容量很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抛出中心论点,再分层叙述,逐层深入,最后对文章加以总结。
B.第二段中举《玉碎》等例是为了证明要为剧本设计坚实的历史背景。
C.第三段举《神医喜来乐》人物形象塑造的例子,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D.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引证法、喻证法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有潜移默化地传递正面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电视剧《我的故乡晋察冀》的语言很“有嚼头”,这得益于作者下足了搜集素材的功夫。
C.不停积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作者总结了几十年的影视创作经验后得出的真理。
D.要想创作出真正有筋骨和“有嚼头”的好作品,需要对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耐心打磨。组卷:5引用:2难度:0.6
一、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684亿元!11 月12日零时,这个巨大的数字出现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天猫“双11”媒体中心的数据大屏上。2684亿元已超过2018年“双11”全天成交额。
在京东,“超越”同样是关键词。11日14时37分,“京东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突破1794亿元,超过2018年同期。
在苏宁,1分钟,苏宁家电数码类产品销售破10亿元。截至11日12时,苏宁易购线上订单总量同比增长86%。
“双11”电商大促展现出了消费潜力释放的巨大空间,也显示着消费升级的强大动力。随着人、货、场关系的重构,强劲的新消费浪潮扑面而来。
(《经济日报》)材料二:
“双11”电商大促,是对消费互联网包括物流、支付乃至供应链、生产制造、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一年一度的大考,每一年的峰值成为下一年的常态,新技术不仅成为数字经济推陈出新的“土壤”,也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支点。
物流是其中最鲜明的写照。今年截至11日下午4时33分,天猫“双11”物流订单量已经突破了10亿。菜鸟网络总裁万霖表示,应对物流“大考”,堆资源早已过时,现在的核心是如何利用数字化让整个物流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升级。
在菜鸟,80余台智能化仓储机器人为“双11”提供服务,它们依靠二维码视觉惯性导航,自如地穿行在仓库中工作,比人工拣选效率提升两倍。新的物联网设备帮助快递仓里的库工们“鸟枪换炮”,在单量翻倍的情况下,出库时效可以缩短1.5天。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鸿钧这样评价:“千亿订单和流量洪峰背后体现的是高度复杂又协调的操作系统,‘双11’电商大促展现的电商、支付、物流、云计算等多产业支撑体系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引领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网)材料三:
消费者想买什么,企业就造什么,两者高效对接,催生出海量商机,推动中国制造不断创新升级。有趣的创意产品、有料的高科技新品、有品的个性定制纷纷涌现,成就一片生机勃勃的市场蓝海。走在世界前列的电商经济,正在日益促使新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满足海量消费需求,需要完善的产业能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速推进,激发出更大的内需空间。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为百姓满足消费需求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双11”走过11年,中国市场也在不断进化,消费与供给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经济过程,而是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线上消费与现实生产连通,进而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匹配,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数字化变革,让供需对接的效率极大提升。科技应用创新,为构建中国内需驱动型经济赋能。科技赋能消费的优势在中国日益凸显。今年的天猫“双11”订单峰值超54万笔/秒,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成功支撑了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物流天眼”,移动闪付,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商品防伪溯源等创新应用,让交易更加便利和安全。未来,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智慧型零售,智能消费、绿色消费都将成为新趋势,助推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从两端施力,拉动消费,优化供给,不断激发消费潜能;从中间施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让供需对接更加便利精准……“双11”所折射的,是中国内需为经济带来的澎湃动力,体现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的深刻转型,彰显出中国市场的蓬勃生机和中国人驾驭发展的智慧与创新。
(新华国际时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11”当天,天猫、京东、苏宁销售额都超越了2018年“双11”全天的成交额。
B.“双11”电商大促展现出消费潜力释放的巨大空间,也显示着消费升级的强大动力。
C.消费者想买什么,企业造什么,但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则需完善的产业能力支撑。
D.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是“双11”电商大促展现产业支撑体系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数字表明,今年“双11”,各大电商的成交额再创新高,展现出消费潜力释放的巨大空间。
B.材料二说明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成为数字经济推陈出新的“土壤”,也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支点。
C.材料三表明消费和供给只有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才能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D.“双11”所折射的是中国内需为经济带来的澎湃动力,体现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的深刻转型,彰显中国智慧与创新。
(3)请结合材料分析,满足消费者的海量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努力。组卷:5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麋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一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perpendiculartotheblackboard(林国达垂直于黑板),这是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大概是陈蕴珍,即肖珊,曾问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分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课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王浩和我是相当熟的。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联大同学剪光头的很少,说话带山东口音。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像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前年他回国讲学,托一同学要我给他画一张画。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画的。我在画上题了几句话,有一句是“以慰王浩异国乡情”。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肖获),住在金鸡巷。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提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很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三轮车的约好,每天拉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趣”是这篇散文之“眼”,全文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展开。作者选择了多件事,从外到内,由形及神,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来突出金岳霖先生。
B.作者用大段的文字写王浩,这与金先生不相关,游离于文章的中心,可见作者对金岳霖不了解,只能通过写自己认识的人来写听说过的金先生。
C.文末“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与开头“觉得还应该写一写”相呼应,首尾圆合。
D.文章以恬淡作底蕴,克制而又有神采,内敛而又不宣泄。文章中时有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的散之美。
(2)请简要概括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3)这篇散文通过“有趣”的情节与细节,塑造了一个站在这些情节与细节背后的高大的人物形象与其精神世界。试探讨“有趣”的细节与“真”性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组卷:3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记者24日从清华大学获悉: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清华脑起搏器自2009年11月开展首例临床手术以来,目前已累计完成1.7万例次国产脑起搏器手术,覆盖全国近240家医院,植入患者超过9000人。
据了解,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变性疾病,导致患者逐渐丧失自主行动能力,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达1%。在医学上,脑起搏器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器”,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一种。它将电极植入大脑的特定部位,通过慢性电刺激达到治疗效果,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段。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巴金先生生前曾在致冰心先生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这句话含义深刻,读了之后。会给你带来什么思考呢?会让你产生哪些联想?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一盏“灯”?
在理解材料基础上,请以“有你在,灯亮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展开联想,运用细节描写和细节刻画写出自己的经历、感受,讲述身边的故事,等等。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明确文体,③不得抄袭、套作。组卷:2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