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等五地高二(上)联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取材于夏衍《包身工》)
    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被饲养的小姑娘的境遇和墨鸭的境遇是不完全相同的。
    B.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与体制没有给被“饲养”的小姑娘带来希望。
    C.“锭子上的冤魂”是指在铺设枕木的劳作中被压榨至死的奴隶。
    D.“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暗喻不合理的制度一定会消亡。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在资本家眼里只是单纯用来谋利的工具。
    B.解放后,工人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水平。
    C.没有先人的付出,吃人的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
    D.“包身工”成天成夜地工作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在混入包身工中观察的时候曾因包身工身上散发的难闻的臭气而对他们心生厌恶。
    B.夏衍用“饲养”一词表明包身工是不被当人看的,以此来揭示剥削者丧失人道的罪行。
    C.夏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深入生活现场的时候,虽然需要付出艰辛,但是不会有危险。
    D.夏衍《包身工》通过含蓄揭露女童工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来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4)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夏衍能写出“带有温度”的《包身工》的原因。

    组卷:13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一个洞
    孙犁
          蠡县××庄的治安员杨开泰,今年虽只二十五岁,看起来已像三十几岁的人了。那一带环境十分残酷,他的面色,因为长期睡眠不足,显得很干枯。眼里布满红丝,那每一条红丝里,就有一个焦虑,一个决心。从前年起,形势就变了,在它周围,敌人的据点远的有八里,近的只有二里。
          从此,他就很少睡觉了。老婆看见丈夫的脸渐渐黄瘦起来,常常为他担心,每天在饭食上加些油水,劝他早些睡觉。杨开泰说:“现在不是睡觉的时候了。就是敌人不出动,我躺在被窝里,想到围在身边有那么些碉堡,有那么多敌人在算计我们,我就焦躁起来了。”
          区里的干部,有时夜间来,他们选定了在杨开泰家里开会。这不是因为他家里有高墙大院,可以防身,而是因为他们信任杨开泰这个人。开过几次会了。杨开泰的脸上越发干枯,眼里的红丝也越加多了。只有他知道,敌人的特务,已经钻进村里来。在一天夜里,他从屋里走出来,猛一抬头,屋檐上伏着一个人,立时不见了。再过两天,他在夜里发现大门的铁链上,系着一条黑线,一推门线就断了。
          他看到这一切,明白了一切。他细心地侦查着,迅速地通知区干部,不要到他家里来了。
          一天,吃过晚饭,他对老婆说:“不要等我了,我要到外边开会去。”
          老婆就一个人先睡了。直到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杨开泰才走回来,他很劳累,脸上有汗迹。老婆说:“你看,又和谁争吵来,脸红脖子粗的。”杨开泰只是笑了笑。
          这一天吃了晚饭,他又对老婆说:“不要等我了,我要到外边开会去。”老婆只是嗽了一下嘴,就先睡了。
          这样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杨开泰没进屋睡一夜觉。早饭一熟,他就带着一身疲乏,红着脸,还有些气喘回来了。第五天早上,他照例笑着问:“饭做好了?”他老婆坐在灶火前,垂着头,用草根划着地,没言语。他又问:“今天叫我吃什么?我看你该叫我吃点好东西了。”
          老婆狠狠地望了他一眼,到里屋去,趴在炕上哭起来,嘴里数叨着:“不知道叫哪个浪女人缠住了,十天八天地不在家里睡,还有脸跟我要好的吃。你不知家里水没有人给我担,柴没有人给我抱,火没有人给我烧呀……”
          杨开泰才明白老婆为什么生气了。他劝着,安慰着说:“结婚已经快五年了,你还不信任我?我不是和你说过,是出去开会吗?”
          女人坐起来,擦一擦眼泪说:“你去哄三岁的孩子吧,你去哄那些傻子吧。我问了青救会杨秃,他说这几天就没见过你。”
          杨开泰还想解释解释,但因为过于疲劳,他又睡着了。女人坐在他身边,哭泣、伤心,伤心、哭泣。
          黄昏又来了。平原的村庄,把黄昏看成是一天的年节一样。孩子们从家里跑出来,满街上跑跑跳跳,把白天闭上的嘴张开,把晚上可以尽情唱的歌儿唱起。女人们,也站到门口来望望。黄昏很短,一时晚饭熟了,家家先后插上门,以后又吹熄了灯
          杨开泰默默地吃过晚饭,他向老婆告假,说;“我听你的话,今晚不出去了,一定在家里睡。只是我要到后院里去转转,一时就回来。”“好吧。”老婆回答说。
          杨开泰走出去,天已经很黑了,屋里的灯光,只能照明窗前一片地。他向后院里走去,进了那间破旧的磨棚,擦着一根火柴,石磨用四根木头支着,他丢了火柴,钻到磨下面去,不见了。
    “你给我出来!”他的老婆立在磨台一边喊。原来她偷偷跟在杨开泰后面,看他是不是从后院跳墙出去。她一见丈夫在磨下面,要借土遁走,大吃一惊,跺着脚喊:“你给我出来,你这个贼兔子,你又想哄我。你出来不出来?我到街上喊去!”
    “咳,咳,你嚷什么?”杨开泰赶紧从磨台下面钻出来,老婆赶紧擦着一根火柴,把灯点着,她恐怕丈夫趁黑夜里逃跑。
          杨开泰满身是土,他低声对老婆说:“既然叫你看见了,我就告诉你。你以为我每天出去玩乐去了,其实我一个人在这里掘洞。整整掘了五夜,才成功了,里面可以盛四五个人。以后,我们就不必提心吊胆,可以在这里面开会了。”
          说完,他走回去,把一块木板放下来,又把堆起的土粪铺在上面,就没有了丝毫的痕迹。
          灯芯吸足了植物油,爆炸着,女人的疑心去了。她看见丈夫那干枯的脸,充满血丝的眼睛,和那因为完成了一件大事兴奋快活的神气,她也笑了,像八月十五的月,一片乌云从它身边飘过,月儿显得更俊秀了……
    “你个贼兔子!”她也低声地、害羞地说,“你还不信任我啊。”
          ……
          从此以后,地洞、地道就流传开了,而且在不断地改进着。什么“七巧连环洞”“观音莲台洞”花样翻新,无奇不有。而这“第一个洞”创造的故事,也就随着洞的传播而传播着。
    一九四三年五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开泰是庄里的治安员,虽然年轻,但看起来很老成,所以区里干部选定在他家开会。
    B.杨开泰发现“屋檐上伏着一个人”和“系在大门铁链上的黑线”,表现了他的细心机警。
    C.“你还不信任我”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丈夫是要表明自己是好丈夫,妻子是要表明自己是好战友。
    D.小说将矛盾冲突主要设置在妻子对丈夫从事革命工作产生的误会上,借妻子的猜疑制造波澜。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几次写杨开泰的脸色,“干枯”“黄瘦”“越发干枯”“红着脸”,借外貌特征表现了他投身革命的奉献精神。
    B.小说的题目“第一个洞”,暗示了平原地区地道战就此拉开大幕,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C.小说中描写的妻子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一样对丈夫的情谊表现得委婉含蓄,对丈夫的革命事业义无反顾地支持。
    D.小说情节比较简单,人物也不多,但却能在平凡的生活事件和普通的小人物中开掘出富有时代性的主题,展现了时代精神。
    (3)作者在文中插入画线的文段有什么用意?
    (4)为突出艺术效果,小说往往会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伏笔设置。这篇小说在揭示出杨开泰挖地道的秘密之前,已多处设下伏笔,请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②秦人开关 延:迎击
    粮而景从 赢:获得
    ④扶辇下,触柱折辕 除:殿阶
    ⑤自已久死矣 分:职责
    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当:应当

    组卷:0引用:2难度:0.6
  •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①       ,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②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总之,③       ,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C.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4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烛之武、荆轲、项羽、刘邦、张良、范增、蔺相如、廉颇、苏武等,也认识了不少文学人物,如曹操、周瑜、林冲,鲁智深、王熙凤、杜十娘、祥林嫂、孔乙己,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物,如奥楚蔑洛夫、保尔•柯察金、于勒、玛蒂尔德、别里科夫等。无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引发我们许多思考和感悟。
          请你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副标题为“    之比较”的人物评论。横线上需填写的是你选取的人物名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