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20 15:0:3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10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一)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战国策》书录【注】
刘向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之,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期会以相一。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至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有删改)【注】书录:综述书籍的版本、评论和源流等内容的图书目录。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其余业遗烈 烈:功业 B.期会以相一 一:协调一致 C.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 捐:抛弃 D.生从横短长之说 生:谋士 A.众贤辅国者既没 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B.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不敢窥兵于关中 C.至始皇因四塞之固 不得不因势而为资 D.自上为之 为之谋策者
A.卒致刑错四十余年
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
B.歌说以相感
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
C.敌侔争权
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
D.虽不可以临国教
即使不可以临时指导那些国家组卷:3引用:1难度:0.6
(二)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1)根据第①则章句,简要说明子路、颜渊的“志”各是什么,由此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的学者译为“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有的学者译为“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你认为哪种译法更好,请加以比较,并结合第②则章句简要说明理由。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三)课本文言文(19分)(每题2分)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33引用:2难度:0.7 -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8 -
6.对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组卷:25引用:4难度:0.9
六、作文。(30分)
-
18.按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在书写青春、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多少人迈出了笃定自信的关键一步;在科技攻关、脱贫攻关的征程中,多少人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身影;生活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潇洒转身的那一步,饱含着智慧与诗意;攀登时,直面一座又一座高峰,仍需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信念……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一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健康,人物形象鲜明,故事设计合理,感情真挚自然;有描写、有细节。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组卷:10引用:5难度:0.7 -
19.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远行者”,各自演绎着精彩的故事。请以“远行者才有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
组卷:4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