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
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
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造成事物不合法的匹配和分离,形成一种“伪装的历史”。
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击。文学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文学的历史表征从不同的角度重述了历史,凸显了事物的多种存在样态,宣扬了美德,增加了美感。
(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材料二:
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往往渗透着文学式的虚构、文学式的夸张语言及文学家的观察与思考;而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从读者和后人的角度来说,叙述历史时掺进了虚构的成分似乎是难以苟同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向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从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外很多史学家分析判断历史著作中虚构的成因、文学的色彩,从而可以揭示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这一问题上的共同性,进而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写作中的一般规律或相互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神话和民间故事入史的例子。它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史料本身就是虚构的。上古时代距今几千年,人们难以认识,而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人民口头相传中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形成。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所以神话实际上是上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这既是文艺,又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上古历史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上古世界。
(摘编自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
B.文学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所以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
C.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
D.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但文学因是虚拟的世界而没有“实在”来进行比较、批评和判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B.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C.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D.神话和民间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屈原以及李广父子时,倾注了无限同情。
B.《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
C.《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D.德国诗人保罗•策兰作为犹太幸存者,以其《死亡赋格》表达对纳粹大屠杀的体验,成为二战后“见证文学”的代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扩为一篇长文,文中郑庄公与母亲有隙后“隧而相见”、冰释前嫌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返回路上
刘醒龙 孙四海和张英才走拢去,见余校长拄着一根树枝靠在路边石头上。
余校长苦笑着说,他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到家,天就黑了,返回时,路过一处田垅,明明看见一个人在前面走着,还叼着一只烟头,火花一闪一闪的。他快走几步,想撵上去找个做伴的。到了近处,他一拍那人的肩头,觉得特别冰凉,像块石头。他仔细一打量,果然是块石头,不仅是块石头,还是块墓碑。他心里一慌,脚下乱了,一连跌了几跤,将膝盖摔得稀烂。
余校长说:“我想等个熟人做伴,回去看个究竟。”
孙四海说:“我们去看看,你丢下什么没有。”
张英才知道这风俗,人走夜路受到惊吓,一定要赶紧回去找一找,以免有魂魄失散了,人会大病一场。
回去一找,果然是座墓碑,而且还是老村长的。界岭小学就是当年老村长拍板,让全村人勒紧裤腰带修建的。过去余校长常叹息说,若是老村长在世,学校也不至于像现在这种破样子。叹息归叹息,大家也都体谅老村长的为难之处,他自己的大女儿生下来就是女苕(湖北方言,愚蠢之意)。老村长却不承认,非说是读书少了。这也是老村长坚持要在界岭修建小学的重要原因。老村长在位时勉强张罗将女儿嫁了人,生了叶碧秋。叶碧秋过了启蒙年纪,九岁才报名上学。
这时,孙四海开口说:“老村长,你爱教育爱学校我们都晓得,可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你要是将余校长吓出毛病来,事情就会非常糟糕。您老的外孙女叶碧秋早就上学了,书也读得很好,我们都有信心,觉得她一定能够考上大学。你要想爱得正确,就请保佑我们这些民办老师早点转正吧!”
余校长在一旁说:“孙主任,你可别像邓校长,为了转正,不论是神是鬼,见到了就烧香磕头。”
孙四海苦笑一声:“我这是开玩笑。”
余校长说:“人家死了多年,你还敢与他开玩笑,这也怪老村长当初太宠你。他将你从别的村弄过来当老师时,大家都以为是招上门女婿,两个女儿由你选哩!”
孙四海说:“老村长如果真的开口,说不定我会答应他,那样的话,我也算有个家了,不至于到现在还是一个人睡觉,全家人做梦。”
余校长说:“这话又说过头了,小心有人听了心里难过。”
于是大家又说起墓碑的事。老村长的坟墓早就在这条路上。当年下葬时,余校长还站在新坟前亲自念过祭文。怪就怪连余校长都会在视觉上出错。余校长说,这种事山里常发生,不用大惊小怪。
大家刚刚平静下来,墓地里忽然传出一种像是女鬼的笑声,说哭不是哭,说笑不是笑,听起来很近,找起来很远,最恐怖的是,每一声响到最后,都会在一种狰狞的感觉中变得虚无缥缈。
从来只将鬼神当成笑谈的张英才,下意识地一把搂住孙四海的腰。孙四海也没有沉住气,同样一把搂住余校长的腰。余校长站在最前面,冲着黑糊糊的墓地吼了一声:“我们都是知识分子,你就不要用这一套来吓唬人了!”
黑暗中真的走出一个人来。在暗处发出怪笑的女人,竟然是叶碧秋的母亲,也就是老村长的大女儿。
余校长和孙四海晓得她是个女苕,也不好生气,只问她这么晚躲在这里干什么。
叶碧秋的母亲嘿嘿一笑,说自己想爸了,顺便将最近学会的一篇课文,背诵给他听。说话时,她很得意地亮了亮手里拿着的小学一年级课本。
哭笑不得的余校长让开路,由她先走。
余校长他们说着话,就到了邓有米的家。余校长在门外喊了一声,成菊出来答应,邓有米还没有回来。邓有米送学生的路最远,有个学生离学校足有十里。来回一趟整整二十里,三个人进屋去说了一会儿话,邓有米就在外面叫门。开门进屋,四人一凑情况,不由得吓了一跳。
真是蹊跷事不凑成一堆,就算不上蹊跷。邓有米将最后一名学生送回家后,转身刚绕过一座山嘴,狼群就迎面冲过来。他吓得不知所措,站在路中间一动也不动。那些狼也怪,像赶什么急事,一个接一个擦身而去,连闻也不闻他一下。其中一只小狼,被两边的大狼夹着没路可走,竟然直接从邓有米胯下钻了过去。邓有米让大家闻一下。几个同事站在那里没有动,倒是成菊,弯下腰,真的往他裆里嗅了一阵。站直了时,见孙四海在笑,她也忍不住笑。邓有米跑了二十里山路,出了许多臭汗,分不清是狼臊,还是人臊。
邓有米先前对张英才说成菊的丹凤眼被狼舔成疤痢眼,因为张英才的疑问改口说不一定真的是狼,也可能是野狗。这一次他又说遇到了狼,张英才马上认真地说,以界岭这片大山所存在的食物链,不太可能繁衍出一群狼。邓有米遇上的野兽,顶多是从小就没有人驯养的野狗。邓有米再次认同了张英才的话。
孙四海一听就说起风凉话,界岭小学的教学计划应该修订一下,增加对指狗为狼或者指狼为狗这一新典故与新成语的专题教育。
说到这儿,大家都在笑。
成菊揉着泪汪汪的眼睛说:“真是应了老古话,穷光蛋也有个穷福分。”
(选自长篇小说《天行者》,题目为临时所加,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余校长看到一个人叼着火花一闪一闪的烟头在前面走,这是他受到惊吓后出现的错觉。
B.余校长察觉到老村长的大女儿就在附近,所以就劝孙四海不要再提老村长和她的事情。
C.叶碧秋的母亲来到老村长坟前背诵新学的课文给他听,这一情节紧扣当年老村长的心愿。
D.成菊闻丈夫身上气味以确认邓有米是否遇到狼群的情形,使异常沉闷的气氛轻松起来。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和张英才等民办教师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既有从教者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B.当听到恐怖的“女鬼的笑声”时,张英才搂住孙四海的腰,孙四海又搂住余校长的腰,这一细节真实再现了两人受到惊吓的情形。
C.邓有米送学生到家返回途中遇到狼群一事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掀起了一个小的高潮,可见小说在叙事技巧上非常讲究。
D.孙四海“你这样做就是爱过头了”,余校长“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张英才“食物链”等,这些人物语言给人以身份代入感。
(3)小说写余校长夜撞老村长墓碑和人们夜闻“女鬼的笑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有读者读完《天行者》后评价说,小说表现了民办教师的艰难、善良与责任,语言质朴无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大自然各种争奇斗艳的植物相比,作为菌藻群落存在的地衣显得有些“另类”。早在侏罗纪之前,① ,所以地衣堪称现存生物的“老大哥”。地衣是真菌孢子与藻类或蓝绿细菌藻在合适的环境下经过自然选择的产物。与绿藻共生的肺衣类,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高海拔湿冷原始森林中② ,民间俗称“青蛙皮”或“老龙皮”,其食药用历史久远。
研究发现了11个新物种,且都发生于晚中新世之后,其中10个新物种均发现于我国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研究还澄清了东亚绿藻类肺衣共有21种,其中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有15种,③ ,因此这里也是绿藻类肺衣在东亚的多样性分布中心。
研究还构建了绿藻类肺衣的进化树,推算出它们起源于中新世中期的东亚,喜马拉雅和横断山隆起所形成的复杂生态小环境,或许为绿藻类肺衣提供了多样生命形式繁衍的乐园,同时也可能为一些孑遗类地衣提供了避难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避难所”所用修辞手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笠是兜鍪蓑是甲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B.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方象为宾客 C.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D.①与尔同销万古愁 ②指如削葱根 组卷:0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战术动作“低姿匍匐”。
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射刻,青春可以是潜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做一个匍匐前进的孤勇者,这是低匍匐的青春。
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回望既往的中学时光,立足当下的备考拼搏,展望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组卷:41引用:1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