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2/28 16: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市上有许多所谓的“大哲学家”,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古人也谈命,如孔子说:“知天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荀子说:“节遇之谓命。”我说的“命”就是他们所说的“命”。“莫之致而至”是不想它来而来,“节遇”是无意中的遭遇。所以说“命运”就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
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改变的,至于“命运”,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一座墙快要倒了,你还以为命好,立在下面,因而压死,那是活该,不能算是知命。
人生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立言、立功、立德。而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
要成为大学问家,必须有天资,即才。有人从未学过作诗,他的诗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句很好,这种人是可以学作诗的,因为他有作诗的才。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来陪衬好的,它只能增加量而不能提高质。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绝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康德能够成为大哲学家,并不是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而希特勒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所谓“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事业都没关系。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摘编自冯友兰《论命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等古人说的“命”,指人无意中的遭遇,和开头所说的“大哲学家”观点不同。
B.人的命运是人力绝对不能战胜的,而环境却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和战胜的。
C.建立事功更多的靠命运,所以“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合理的,项羽的经历即可证明。
D.因为完成道德只要居其位行其事尽伦尽职即可,所以道德的成就与人生的遭遇无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阐明“命运”内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人生能有的成就与成功三要素的关系。
B.文章在综述人生成就与成功要素后,以并列结构从立言、立德、立功方面进行论证。
C.文章引述孟子之言和因立于危墙下被压死的事例,论证了“命”与“运”的不同点。
D.文章采用道理和事例论据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观点鲜明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立志成为大学问家或大政治家,不一定能实现,但只要自己努力,定能成为道德模范。
B.某人购买福利彩票中了特等奖,说明他今年“命”好,至于将来好不好,还不能确定。
C.成功与他人有关,如果没有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希特勒必然无法横扫欧洲战场。
D.既然学力不能增减才的分量,那么如果现在写不好字,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成为书法家。组卷:30引用: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摘编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网》7月24日)材料二:
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么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
至于,为什么给孩子报培训班?调查结果如图:
(摘编自睿艺《校内暑托还是校外培训,数据里的民意是什么?》,《南方周末》7月14日)材料三:
课后服务必须突出育人导向,提供丰富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此外,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
(摘编自《江苏教育报》8月14日)
材料四: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推出已两年多了,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不少家长支持,但仍有担忧的声音存在:有人担心延时服务可能会变成变相的补课,也有人担心延时服务的质量不高。
事实上,在过去的实践中,“费力不讨好”是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学校老师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设课后延时班,为家长下班后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却并不买账,有的嫌延长的时间还不够长,有的不认可延时服务的质量,仍然将孩子送去课外培训班或者托管班。
(摘编自罗燕《课后延时服务咋能叫好又叫座?》,《民生周刊》2021年第15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吸引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C.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
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不少家长的难题,这是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B.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者认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
C.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
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3)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组卷:12引用:10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胡的事
孙犁 一天,天快黑了,老胡同着他那一部分开到这村里来。老胡的住处在一个铁匠家里。等铁匠家吃过晚饭,他去搬来一张桌子。桌子只有三条腿,他费了很大的事才把它支架起来。还有一个高脚凳。用白纸将桌面铺好,点上一个小灯碗,灯花很小,照在桌面上一个黄色的光圈;他就在这光圈里摊开一本书。老胡说自己是冀中区人,工作是写字,所以离不开桌子、凳子、灯和书本。
第二天老胡很早就起来了,他向山坡走去。现在正是秋收快完,小麦已经开始下种的时候,地全都掘好了,土是黑颜色,湿的。地,横的并排的,一垄垄伸到沙滩,像风琴上的键板。有许多枣树,枣叶还没落,却已经发黄,淡淡的,人工无论如何配不出那样的颜色。而在靠近村庄的楸树、香椿、梧桐、花椒、小叶杨的中间,一棵大叶白杨高高耸起。
到铁匠一家吃饭的时候,老胡才看见铁匠的女儿——叫梅的姑娘,十分可爱。小梅是父母的长女。父母每天打马掌铁,把烧饭、打水、割柴的事,全交给她做了。她整天放下东西,就从来看不见她停下休息。现时秋风起来,树叶子要落了。她每天到山沟里去,摘杏叶、槐叶、楸树叶,回来切碎了,渍在缸里做酸菜。她的走动很敏捷,近乎潇洒,脚步迈出去,不像平常走路,里面有过多的愉快、希望。
秋末,山风很大,刮了一整夜还没停下。第二天,一起身,小梅手里提着一个白布口袋,披上一件和她的身体绝不相称的破棉袄走出去了。老胡问她母亲,知道是要去拾风落枣子,就要帮她去拾。老胡披上他那件新发的黑布棉袄,奔到山坡上去。小梅走到山顶上了,那里风很劲,只好斜着身子走,头发竖了起来,又倒下去。老胡看见她的脸和嘴唇冻得发白,声音也有些颤。
爬过一个山,就到了一个山沟里面,小梅飞跑到枣树丛里去。一夜风,枣树的叶子全落了,并且踪影不见。小梅跳来跳去地捡拾地下的红枣。老胡也跟在后面拾。打枣时遗漏在树尖上的枣,经过了霜浸风干,就甜得出奇。小梅把这一片地里的捡完了,就又爬上一层山坡去,直到口袋满满的。
回到家里,老胡已经很疲倦,只和小梅的母亲夸了夸小梅能干,就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了。小梅把枣晒到房顶上去,又到菜园里拔萝卜了。然后装在篮子里提回来,坐在门槛上切去萝卜茎和叶,把那些肥大白嫩的萝卜堆在她的脚下,又摩去它们的毛根。她劳动着,不说一句话。
阴历十月底,这里飞了一场小雪。雪后,老胡五年不见面的妹妹,从冀中区过来,绕道来看哥哥。这天,老胡的脸,快乐得发着红光。铁匠的女人也慌忙来问,老胡向她们介绍。
“喂,房东,你看,这是咱的妹妹,今年才十七岁,可是十三岁上就参加军队了哩!”又对靠在墙角上的小梅说:“小梅,你看,我也有一个妹妹,和你同岁呀!”
妹妹也笑着说:“哥,你房东的小姑娘多俊啊!”
老胡坐在妹妹身边,问了相熟的同志们和家乡的情形,又问妹妹在这次反“扫荡”里的经过。
妹妹说,反“扫荡”开始的时候,麦子刚割了,高粱还只有一尺高。她同三个女同志在一块,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认识。敌人合击武饶的那天,小胡被俘了去,牺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区突击,大章又被起先充好人给她们带路的汉奸捉住了。她一个人奔跑了半个多月,后来找到关系,过路西来。
妹妹要赶路,说得很乱很简单。最后说,她们不久就回冀中区去.....
老胡送妹妹,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别人不知道老胡心里的愉快,他好像新得到一个妹妹,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是一个知道很多又做过许多事的妹妹了。
这天夜里,又起了风。风呼呼地响,山谷助着声威。从窗孔望出去,天空异常晴朗,星星在风里清寒可爱。感情像北来的风,从幽深的山谷贯穿到外面:几年不见的家乡的田园,今天跟着妹妹重新来到老胡的眼前了,它带着可爱的战斗的身段,像妹妹的勇敢一样。
这一晚,老胡想的很久,灯光爆炸跳跃。在老胡的心里,那个热爱劳动的小梅和热爱战斗的妹妹的形象,她们的颜色,是浓艳的花也不能比,月也不能比;无比的壮大,山也不能比,水也不能比了。
1942年11月20日夜记于山谷左边的小屋(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桌子只有三条腿,他费了很大的事才把它支架起来”,暗示铁匠家生活艰难,为小梅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B.小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如第二段景物描写,寥寥数笔就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又如对小梅的刻画,没有细腻描写却形象鲜明。
C.小说塑造的人物小梅、老胡的妹妹各具神采,代表了不同群体中的女性形象,但总体来看,老胡的妹妹牺牲更多,形象更为高大。
D.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又把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统一了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2)茅盾曾评价孙犁的小说:“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通过诗情画意的描写极力讴歌了人性之美。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讴歌了哪些人性之美。组卷:19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在,肥胖发生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从多方面探究肥胖是如何形成的。生活中,① 。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和身体疾病等,而由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科学研究发现。② 。肥胖可能引起记忆衰退,而记忆功能障碍反过来又可能影响食欲和进食决定。换句话说,肥胖可能让人记不清吃过没有和吃过多少,因而吃得更多,变得更胖。当感到饥饿时,常人③ ,而肥胖者却觉得根本没吃过什么食物。胃里的食物像一团空气。这表明,我们胃里实际有多少食物和我们对记忆中已经吃了多少食物的认知在共同决定我们吃或不吃以及吃多少,而记忆受损可能让我们吃得过多,从而导致肥胖。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组卷:6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在组织中学生的课外活动时,老师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甘做“配角”,不愿当“主角”。
(2)“配角综合征”是一种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
针对上述两则材料中的现象,有人认为我们处于新时代,应当“争当主角”;有人认为“甘当配角”也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种正常选择。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