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2/21 19: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作为“天下人”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权利得以落实的前提,政治环境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爱中》的一段话尤具代表性:“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取的限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也即老子说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二章)。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要压榨百姓。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
(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材料二:
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定位。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深化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民为邦本”一脉相承,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维护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本质。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近些年来,我们先后制定或修改慈善法、中医药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法治保障,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摘编自法小宝《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探析之“民为邦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能够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百姓就会认同并拥护他们,如若不然,他们的统治必定会迅速土崩瓦解。
B.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但不相信精英们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他们更看重国君是否重视百姓需求。
C.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应“先予后取”,不应超出“取”的限度,否则激发百姓的群体反抗,则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D.我国的各级国家机关之所以都冠以“人民”二字,是因为要以这样的称谓赢得人民认可,获得人民对工作的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墨子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爱人者受人爱而憎人者遭人憎的论点。
B.荀子提倡“汤武革命”,是因为他认为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C.中国近些年来制定了大量法律,旨在从法律角度维护国家政权,保护安定局面。
D.从上述材料看,当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管子•权修》: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
B.《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西汉刘向: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
D.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
(4)材料一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原因是什么?
(5)请结合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对下面文段提到的现象进行评价。
邹与鲁哄(打仗)。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学校开了课。可是瑞宣并不高兴去。他怕见到第二代的亡国奴。但是,他不能不去。为了收入,为了使老人们心安,为了对学校的责任,他不能藏在家里。他必须硬着头皮去受刑——教那些可爱的青年们的眼,象铁钉似的,钉在他的脸上与心中。
来到教员休息室,坐下,他翻弄翻弄一本上学期用过的点名簿,看到一列学生的名字——上学期还是各别的有名有姓的青年,现在已一律的,没有例外的,变成了亡国奴。他几乎坐不住了。
听一听院里,他希望听到学生们的欢笑与喊叫。在往日,学生们在上课前后的乱闹乱吵老给他一种刺激,使他觉到:青春的生命力量虽然已从他自己身上渐渐消逝,可是还在他的周围;使他也想去和他们一块儿蹦蹦跳跳,吵吵闹闹。现在,院里没有任何声音!学生们——不,不是学生们,而是亡国奴们——也和他一样因羞愧而静寂!这比成群的飞机来轰炸还更残酷!
教务主任轻轻的把门拉开,进了屋门。他的扁脸转了一圈。看清了屋中的四位同事,他紧赶几步,扑过瑞宣来,很亲热的握手;而后,他又赶过那三位去,也一一的握手。在往常,他的话必定在握手以前已经说出来好几句。今天,他的手握得时间比较的长,而没有话可说。都握完手,大家站了一圈儿,心中都感到应当出点声音,打破屋中的被潮湿浸透了的沉寂。
“校长呢?”瑞宣问。
“嗯——”教务主任的话来得很不顺畅,“校长不大舒服,不大舒服。今天,他不来了;嘱咐我告诉诸位,今天不举行开学式;一打铃,诸位老师上班就是了;和学生们谈一谈就行了,明天再上课——啊,再上课。”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象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象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象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有删改)【注】本文的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城沦陷。
文本二: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地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地做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地,千辛万苦地开始长征,绝不做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地不做“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有删改)【注】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这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瑞宣内心矛盾,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亡国奴,所以不想去教书,另一方面为了生活和责任,他不得不继续上课。
B.文本一中反复出现了“亡国奴”一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充分体现出了瑞宣极度的悲愤之情。
C.暨大的校长等所有负责人决定在日军到来时关闭学校,并准备迁校,但有的学生以学生学业、保护校产等为借口维持学校。
D.“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作者观察着校外的环境,内心还存着一丝希望——日军没有攻占租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生们对家国沦亡的冷漠与麻木。
B.文本二对比了两类人,强烈地批判了那些言行不一的投降派小人,赞扬了那些默默无言却志向坚定的爱国者。
C.“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作者突出了日军到来的时间,显示出作者决绝的态度——绝不在日军的铁蹄下教学。
D.两个文本都是从教师的视角叙写了师生在遭受日军侵略下的言行举止,从中我们感受到人们炽热的爱国之情。
(3)同样作为老师,为什么瑞宣不愿多讲,而郑振铎却恨不得在一堂课内讲完所有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两个文本所写内容有相近之处,艺术表现上却有较大差异。请比较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毫无疑问,①
我并不否定电子书的便利。在地铁、飞机上,它们陪伴我度过了不少时光。然而,在更多时候,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确是极大地影响了我阅读的专注度。而且,用电子产品读完的书,我通常不会再看第二遍,因为它不及纸页的翻动方便——当欲回顾某处精彩描写,随时可把书翻回那浅浅折了一角的页码,而不是在屏幕上点“返回”或拉进度条。有时,好不容易找到那个页面,电子屏的右上角可能显示电量余1%。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组卷:2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一篇《书子美屏迹诗》,他把杜甫的《屏迹》诗二首抄了一遍,然后自称:“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有人问他:“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苏轼回应说,诗虽然是杜甫写的,但是他看此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也就是说杜甫诗的每一个字都写到他心头了。
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读者与作者进行隔空对话,发生心灵共鸣。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从《庖丁解牛》《兼爱》《赤壁赋》《谏太宗十思疏》中任选一篇,思考该篇文学经典的现代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