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7 15:0:1

一、诗韵悠悠(13分)

  • 1.某文学专刊选择了一首诗作为刊物卷首语,请你阅读,完成下列题目。
    日子
    日子,
    把乳白的芽儿拱出土层,
    把嫩绿的叶子一片一片地张开,
    把花朵一枝一枝地释放出香味,
    把果实酝酿成làn漫的彩色,
    丰rùn的收成。
    即使岁月把日子
    砍伐成一株轰隆倒塌的大树,
    但也会有泥土下
    斩不断、挖不绝的根系,
    会重新繁殖出新的苗圃来;
    还会有顽强的种子,
    用它们独特的旅行方式,
    走遍世界,
    去繁yǎn成理想的部落,
    ________的风景。
    (有改动)(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àn
     

    丰rùn
     

    繁yǎn
     

    (2)根据语境,填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声鼎沸
    B.人迹罕至
    C.花枝招展
    D.美不胜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日子把乳白的芽儿拱出土层。
    B.岁月把日子砍伐成一株轰隆倒塌的大树。
    C.斩不断、挖不绝的根系会重新繁殖出新的苗圃来。
    D.顽强的种子,用它们独特的旅行方式,走遍世界。

    组卷:3引用:1难度:0.5
  • 2.很多人都是从诗词开启文学之旅。请你根据提示,完成古诗词的填写。
          生活这壶酒,晶莹剔透,浓烈醇香,酿就了多情的诗。杨花飞扬的日子里,李白牵挂着左迁的王昌龄,写下了“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登高饮酒的重阳节,岑参担心着长安的百姓,写下了“②
     
    ,应傍战场开”;月华如霜的大漠里,思乡的李益写下了“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春寒料峭的江面上,离家的王湾乐观地写下了“④
     
    ,江春入旧年”……这些诗句朗朗上口,回味悠长。

    组卷:8引用:3难度:0.8

二、经典流传(13分)

  • 3.《论语》给人生存的智慧,生活的指引,心灵的平静。它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了古往今来普通人的生活。
    (1)按照提示,写出最恰当的《论语》名句。
    人名:胡三省  ①
     
    (《学而》)
    复旦大学校训
     
    ,切问而近思。(《子张》)
    远客来访  ③
     
    ,④
     
    ?(《学而》)
    ㅤㅤ有一次,孔子和几个弟子在一起闲聊。孔子让学生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和追求。学生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注】①沂(yí):沂水。②雩(yú):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③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2)结合语境,下列词语中和“吾与点也”中的“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与虎谋皮
    B.与人为善
    C.与人方便
    D.时不我与
    (3)下列选项中,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孔子为什么感叹呢?因为,在大家都紧张的时候,曾点知道              ;在大家都浮躁的时候,曾点如此              ;在大家都功利的时候,曾点能够              ;在大家都负重的时候,曾点知道              
    A.放松 淡定 超脱 放下
    B.放松 超脱 放下 淡定
    C.淡定 放松 放下 超脱
    D.超脱 淡定 放松 放下
    (4)出版社计划重新刊印《论语》,为新书设计了一款腰封。腰封是包裹在图书封面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下列选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B.中国人立身处世的至高典范,直抵中华文化的源头。
    C.读它就是与君子对话: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元方。
    D.如果人类要在未来生存下去,可能要从《论语》里汲取智慧。

    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含英咀华(44分)

  • 8.阅读回答问题。
    此生未读完
    予安
          ①从未料想过,有一天,我会陪着一位87岁的残疾老奶奶,在闹市区的灯红酒绿下“乞讨”。也许不该用这么赤裸的字眼,毕竟我们面前摆放了一些可供购买的商品。
          ②北方晚秋的风已经有了打透薄衫的力道。它们欢呼着钻过老奶奶轮椅间的缝隙,胡乱地翻动着地摊上泛黄的书页。
          ③奶奶非常坦然地对路过的人说:“来看看我卖的书吧,这本讲的是做人要诚信,5块钱。还有这些杂志,是学生们捐给我的,讲穿衣搭配的,10块钱。”她吐字清晰,态度真诚。奶奶说,这些书她全都看过,有的还做了笔记。我在她的旧书摊前,听到她给中学生讲《狂人日记》,也遇到她跟音乐学院的硕士,在马路边谈论莫扎特和肖邦。
          ④有人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奶奶的一生:“自幼患小儿麻痹症无法行走,父母早亡,靠收废品、卖旧货为生,低保户,无人可依靠。”
          ⑤华灯初上,这座城市里最繁荣的商圈就在奶奶身后,正在用一层层上升的霓虹勾勒出自己的轮廓。而奶奶的故事,也随着这璀璨的灯火,在一次次接触和交谈中,逐渐清晰起来。
          ⑥初次见她,是在一场读书会上。那是一场关于“命运”的见解分享。大家正在讨论付出与回报在人世间是否遵循某种规律时,一个衣着时尚的女孩敲开门,随后转身,轻巧地推进一个坐着轮椅的老奶奶。她戴着黑底紫花的渔夫帽,帽檐压得很低,只露出半张脸。夹棉的浅褐色外套,把她瘦弱的身体包裹得格外严实。
          ⑦“大家好,我又来了。”门口的几个人赶忙起身,把椅子凑紧些,好给老奶奶让个位子。大家对她都极为尊敬,邀请她分享自己的心得。只见她从轮椅扶手上挂着的编织袋里,掏出一个平整的笔记本,缓慢翻开,略带羞涩地说道:“我这个月读了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讲的是如何给孩子布置一间好的书房。”
          ⑧大家听她娓娓道来,没有人指出她的发言与当天的主题并不相符。我猜测,这位老人或许是某所高校的退休教师,因为她的谈吐见解并不似寻常老妇。
          ⑨“这个奶奶都87岁了,是个寡居的拾荒老人,平时在繁华商圈的角落里摆摊,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撮合成了十几对新人。其中一对夫妻生了龙凤胎后,大伙儿就开始传,说她是送子观音,幻化成凡人模样,来普渡众生。”邻座姐姐的解释,让我的思绪瞬间回到现实。
          ⑩读书会结束时,我们怀着好奇与敬意,轮流去加奶奶的微信。是的,她有微信。一个公益组织为她捐赠了老人机,教会她使用,并为她申请了二维码,便于她摆摊做生意时收款。我想为她捐款,又怕亵渎了这平凡的尊严,便询问她常去摆摊的地点。
          ⑪傍晚的街头,行人熙熙攘攘。正是下班高峰,身后写字楼的玻璃大门被推开,一个小伙子率先蹿了出来。冷风趁着打开的门涌进了大堂,衣着时髦的白领丽人被突然兜进的寒凉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用手掐住衣领,鱼贯而出。
          ⑫小伙子的目光瞥到了台阶旁奶奶的摊位,本已经走了老远,又犹犹豫豫地跑了回来。“大娘,这本书怎么卖?”他随手指了一本。“5块钱,小伙子,这本书是……”“我扫码付款。”没等奶奶说完,小伙子便拿起书揣进包里,随着“微信到账5元”的播报声,拔腿就走。奶奶突然拦下他:“麻烦你等一下,能给我留个姓名和联系方式吗?”说着,她从编织袋里掏出一个被反复粘贴过的笔记本,上面一行行记录着上百个人名和手机号,有的人名后面还写了一些备注,有的打了对钩,有的画了圆圈。
          ⑬奶奶把本子和笔递给他,小伙子迟疑片刻,接过去写了起来。“你别担心,我只是想把帮过我的人都记下来,看看有什么能帮你们的。小伙子,你结婚了吗?”奶奶认真询问起对方的择偶要求。小伙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们干程序员的,没时间交女朋友,我是单身,单身,哈哈。”这一老一少,一个坐着,一个蹲着,就在马路边聊起了家常。
          ⑭小伙子离开后,我接过奶奶记录好的笔记本,详细地看了一遍。奶奶如数家珍地指认着这些人名,告诉我哪些人喜欢读书,哪些人正在寻找伴侣,哪些人工作中遇到了难题。我告诉她自己会一门外语,她马上翻到一个人名,旁边的备注是:“彤彤,14岁,想补习英语。”
          ⑮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其实很玄妙。这座城市每天有数百万人擦肩而过,谁承想,因为一位老人的笔记本,我们成为照亮彼此的微光。
          ⑯光阴的长廊里,脚步声吵嚷,又是一个四季轮转,窗外的枝丫绿了又黄。一转眼,襁褓中的孩子已经开始蹒跚学步,我也终于有时间重新连接外面的世界。整个孕产期,我从老房子里收拾了不少杂志书报,计划开春送给奶奶。
          ⑰打开微信,编辑文字发送,等了一周,却没有回音。此后的几个月,我会带着那包一直没有送出的旧书,来到她常常摆摊的地方。这里一如往常,人头攒动,只是再没见过她的身影,我们之间的交集,终止得不声不响。我私心里希望,她真如那位邻座的姐姐所说,只是换了一个街头去“渡人”了。
          ⑱我不知道她真实的姓名,只知道她的网名叫作“莲”,大家都称她“轮椅奶奶”……
    (1)请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文章第②段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
    B.文章第⑨段侧面描写,写出众人对奶奶的敬重。
    C.文章第⑰段“渡人”,是指奶奶去帮助他人。
    D.文章结尾,奶奶的消失让我感到失落与担心。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奶奶的形象。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此生未读完”的理解。
    (4)文章⑮段中写道:“我们成为照亮彼此的微光”,除了奶奶外,文中还有其他闪着微光的人,请你找出一位,并概括他“闪光”的行为。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五、妙笔生花(60分)

  • 9.作文。
          “你不可能满足于像孩子那样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
    ——史铁生《放下与执着》      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执著于结果,而往往忽视了过程?其实,尽管有些过程是艰难的,但也是值得回忆的。
          请以“享受这过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

    组卷:11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