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2023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9/16 0:0:8
一、基础知识
-
1.注音
(1)迁徙
(2)祖籍
(3)妯娌组卷:49引用:2难度:0.9 -
2.按照拼音写汉字。
妯lǐ组卷:126引用:2难度:0.9
二、现代文阅读
-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联系选文,谈谈“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2)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①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②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
(3)下列语句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仔细阅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①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②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5)这是一封现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朱德写给当时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的信。请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与岭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胜利,差堪告诉你们。昨邓辉林、许明杨、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是如此。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望你收到复我。
此候
近安
朱德
11月29日于晋洪洞战地组卷:81引用:3难度:0.6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妈妈是乡愁的摆渡人
沈嘉禄 “余光中的乡愁,一会儿在邮票,一会儿在坟墓,一会儿……又在海上漂泊。这首诗,有人倒背如流,我试过几次,很难代入。这些年来我要么忙于应付考试,要么忙于投送简历,换了三份工作,总算有了着落。每天要填写各种表格,草拟各种报告,陪领导迎送更高层面的领导……我无法定义我的乡愁,因为故乡早就被高速行驶的列车甩在身后。”
说这话的是我的一位九零后朋友小赵。不速之客大驾光临,还捧着两个大西瓜,按门铃时其中一只掉在地上,我是听到噗的一声才去开门的。
我以一个长者应有的温煦注视小赵,他看着茶杯继续说下去:“一个人进入垂暮之年,有了一点积蓄或者功名,才会在百无聊赖情况下,从路边墙角捡拾一片叫作乡愁的枯叶,从中解读春花秋月的浮华。我甚至认为,当他衣锦荣归而不得,或者担心看不到他预想中的壮观场景之后……”
我用扇柄叩击桌面,叫停他飘忽不定的狂言。
不过,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反驳他。面对奔走江湖的年轻人,包容最要紧,其次是理解。
小赵还告诉我,科室里的同事有三分之二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很奇怪,平时不大谈论故乡。对上海有一种隐约的隔膜,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提防。他们在下班后也会开玩笑似的学说上海话,说家乡话就要看场合了,怕引起误会。故乡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斜阳热烈地打在窗帘上,我们喝了一壶寿眉,去老城厢走走。搬空的老房子舒展着屋脊,疲惫的巨龙终于偃伏,门窗用粗笨砖块封死,收起最后一缕烟火。金家旗杆弄、大夫坊、巡道街、鸳鸯厅弄等老路名让小赵觉得很有年代感,又似曾相识。寂寞院门半开,一个老妇人正在给七八只流浪猫投喂,轻声絮叨着。它们听得懂,一根根尾巴竖得像旗杆。又走几步,一户尚未搬走的居民将小桌子摆在家门口吃晚饭。一锅绿豆粥,几只小菜,干煎带鱼、萝卜干炒毛豆、糟鸡翅。
在小东门一家饮食店,我请小赵吃冷面,浇头要了三种:鳝丝、大排、香菇。我给他多加麻酱和醋,又叫了一瓶冰啤。小伙子吃得尽兴,汗珠渗出鼻尖,分手时说:上海人喜欢冷面是有道理的,它代表城市生活,在小小的热闹中既有照应,又有对比,也是中国人一直欣赏的中庸。我家乡的油泼面和臊子面则是单纯的,率性的,一竿子插到底的,南方人会觉得粗糙、简单。泡馍在上海怎么就落不了地?
一个月之后,小赵请我去吃臊子面,他收到了家乡西安寄来的一箱干面。我第一次去他在浦东金桥的租住屋,韭叶宽的面条,塑封包装,码得整整齐齐,我看是机器轧的,他坚信出自手工。“看,我娘做的臊子,是面的灵魂。”玻璃瓶里的臊子与本帮辣酱画风相似,不同在于红油更加澎湃。我与房东大叔吃了臊子面,顺便再把西安的饺子宴、胡辣汤、葫芦头、肉夹馍以及鼓楼、兵马俑统统夸了一遍。
我没告诉他两周前与他母亲在微信上聊过几句。
十多年前我在西安第一次吃油泼面,一筷入口,毛发竖起。后来我在家里也经常制造这种快意恩仇的味觉炸弹,自以为在色香味三要素上已接近古都本色了。我对小赵说:“你假如不确定乡愁是什么,那么我告诉你,就在臊子面和油泼面里。”
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我的学生时代,妈妈时常将故乡的土菜端上餐桌,它们是霉千张、苋菜秆、糟带鱼、鲞鱼蒸肉饼、霉干菜烧肉等等。有一次我被一碗臭豆腐蒸猪脑惊到了,从未想到这两种低微的食材可以同框,金灿灿的老菜油流泻在烟青玉白之间,世俗大美无须藏拙。我跟妈妈去过绍兴柯桥五六次,故乡的河埠头、大石桥、乌篷船、老台门,散发着湿热雾气与酸甜味道的草垛,对,还有屋檐下的燕子窠,它们构成了故乡的光影和气息。但要是没有妈妈亲手烹饪的土菜,乡愁也不至于如此浓郁、如此温馨、如此静谧——尤其在夏日蝉噪阵阵的午后。
今天,妈妈离去已整整三十年,每当我想念故乡,想念双亲,就会做一道家乡土菜。慢慢品味,忽而回到故乡,忽而回到童年。那味道不仅刺激味蕾,更让我欣喜、知足、清醒。妈妈是乡愁的摆渡人。
不仅小赵,在我有幸接触到的新上海人中,表示不识乡愁为何物者不在少数。也许他们摆脱乡村背景、扑向城市的心情过于急切;也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过于浓厚,以至对乡间生活的细节熟视无睹;也许他们在告别家乡的那一刻,就决计要将记忆清零。壮怀激越,云帆高挂,可能还有淡薄的愤恚与惆怅。
但我相信,他们在学说上海话、品尝上海菜的时候,在与上海女孩恋爱进而在黄浦江边安家落户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与故乡连结的那根脐带还在。上海本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小赵来到之前的一百多年里,有成千上万个小赵提着简单的行李在十六铺上岸,然后开始人生的崭新旅程。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来的。百川归海的小赵们,在双休日或假期里,不要总是叫外卖,吃快餐,匀出一点时间,以自娱自乐的心态做几道家乡菜肴和点心,犒劳自己、招待亲友。乡愁就在故乡风味的甜酸苦辣中。
上海的餐饮市场接纳了很多异域风味,但最诚实的乡愁终究在自家厨房里。
所以,乡愁是一张煎饼、一碗烩面、一锅杂鱼汤。我打碎了一把调羹,妈妈在微笑。
(有删改)[注]调羹: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1)读散文,要打开眼界。文章的开头提到余光中《乡愁》中选用的意象:“邮票”“坟墓”,另外两个意象是什么?
(2)读散文,要仔细体会。小赵说:“我无法定义我的乡愁,因为故乡早就被高速行驶的列车甩在身后。”对“高速行驶的列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速行驶的列车”喻指繁忙紧张的学习和工作。
B.“高速行驶的列车”喻指急剧变化的生活。
C.“高速行驶的列车”喻指飞速发展的时代。
D.“高速行驶的列车”喻指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3)读散文,要慢慢品味。读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4)读散文,要读懂意思。作者说小赵的乡愁就在臊子面和油泼面里,为什么?
(5)读散文,要领会主旨。作者说:“妈妈是乡愁的摆渡人。”通读全文,结合余光中的《乡愁》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作者这句话的分析。
[链接材料]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老舍《想北平》组卷:13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