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语文决胜试卷(四)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
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最基本的前提。
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材料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1992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
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夭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边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
(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
B.在章池看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
C.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
D.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的身处末世的痛苦与挣扎正是其复杂的悲剧体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B.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那他是缺乏人性魅力的。
C.汪曾祺的小说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
D.士大夫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其怀有的丰富情感使得这一阶层更容易萌发一种悲剧意识。
(3)下列作品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
B.《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了爱情,临到中年又失去了亲人。
C.《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定追求。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重整乾坤,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
(4)请根据两则材料解释“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两个概念。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组卷:40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诗人
毛姆 ①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迷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②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③“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④“神采不凡。”
⑤“你有他的照片吗?”
⑥“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⑦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⑧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⑨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乌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
⑩“你要干吗?”她问。
⑪她的黑眼睛倒好肴,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
⑫“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⑬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⑭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⑮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
⑯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
⑰“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⑱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
⑲“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⑳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
——《毛姆读书随笔》(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小说插入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人的崇拜之情。
C.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
B.诗人“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这一情节的设置,既体现诗人面对青春逝去的痛苦,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D.“不带笑意的眼神”“冷静的审视”等细节描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写出了“我”心目中诗人桀鹫冷峻的气质。
(3)小说第⑬段不惜笔墨描写诗人的住所周围的环境和屋内的陈设,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组卷:28引用:8难度:0.4
(二)语言文字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提到再生资源,人们一般会想到废铜、废纸、废金属等,而对于废玻璃的回收利用,人们就很陌生。随着玻璃制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① ,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极易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废玻璃无法通过焚烧处理,也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②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回收利用废玻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节省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因此,要做好废玻璃的回收利用工作。首先,③ ,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按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进行分类;其次,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回收利用废玻璃的益处,在回收箱体上印制分类指引和宣传标语,让行人一目了然。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三则与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相关的宣传语,要求句式大致整齐,每则不超过10个字。组卷:16引用: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如图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体会深刻的寓意,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84引用:89难度:0.6